拜倫漂泊國外之謎
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而且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曾經參加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且還成為了領導人之一,他就是著名長詩《唐璜》的作者——拜倫。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是19世紀上半葉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詩歌裏曾經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那些熱情洋溢、雄渾壯闊的詩篇不僅揭露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弊端,而且給法國大革命後席卷全歐洲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提供了無限的力量和精神源泉。但是,這位英雄式的人物竟然在1816年4月離開了故鄉,而且到死也沒有再回去。拜倫為什麼要“背井離鄉”呢?世界各國的文史專家對此一直爭論不休,至今沒得出一個統一的結論。
有人認為,拜倫離開英國的原因是因為他婚姻的變故。英國的亨利·托馬斯和美國的黛娜·莉·托馬斯合著的《英美著名詩人傳》一書中對這種觀點進行了闡述。他們認為,拜倫的妻子密爾·班克是英國社會中見識平庸的女人,她常常幻想著把拜倫改造成自己想要的丈夫形象,而拜倫又屬於那種不太顧家的人,他不喜歡被約束,因此,密爾·班克的做法讓拜倫不能忍受。密爾·班克在無法改變拜倫的情況下,又找來醫生為拜倫做檢查,她堅持表示拜倫曾經承認自己有精神病。不過,即使這樣,拜倫也不見什麼改變,萬般無奈之下,密爾·班克就於1816年提出了離婚,她帶著小女兒離開了拜倫,而且還多次對拜倫的名譽進行詆毀。於是,拜倫婚姻生活破裂了,他的聲譽也因此一落千丈。拜倫的心靈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打擊,隻能被迫流浪異鄉。他想到國外去緩解壓力,過自由輕鬆的生活。
但是,有些人認為,拜倫因婚姻變故而離開祖國的論據太過於簡單。拜倫離開祖國的真正原因是英國上流社會讓他陷入極度失望,因此他才選擇了出走。英國著名的史學家麥考萊提出了這種觀點,他覺得英國上流社會對拜倫時而支持時而反對的態度是導致拜倫出走的根本原因。我國學者範忠存先生在他所寫的《英國文學史提綱》中也提出了這種觀點。當拜倫的作品《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前兩章以及其他詩篇發表的時候,他嚐到了一夜成名的滋味。在此後的幾年中,拜倫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非凡的聲譽。但是,他與妻子離婚的消息傳出以後,社會輿論界響起了一片反對拜倫的聲音,讓這位高傲的詩人從高處一下跌落至穀底,他飽嚐了世態的炎涼和人情的冷暖。他覺得自己已經被社會遺棄了,於是決定離開祖國,而且再也不回到這個令他傷心的地方。
除以上觀點外,蘇聯學者葉利斯特拉托娃在她所著的《拜倫》中提出了另一種觀點,拜倫是由於其政治信仰與英國統治階級不同而離開英國的。拜倫從1809年進入英國上議院後就表示了他對封建專製主義的反感,他一直希望英國能建立起像美國一樣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他常常在上議院中大膽地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同時也經常為工人造反、破壞機器活動辯護。他常常把一些社會上層人物置於難堪的境地,很快他便成了英國統治階級想要斬除的眼中釘、肉中刺。
此時,有人私下與拜倫交談,想要勸阻他改變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且還威脅說如果不改變的話就要對他進行政治迫害。但是拜倫對此毫不妥協,他表示決不讓步,而且說:“他們的迫害大不了使我離開這個社會。對這個社會我也從來沒有滿意過!”因此,在無力改變現實的情況下,拜倫隻能忍受著內心的痛苦離開了祖國。
1824年4月,拜倫在希臘邁索隆古翁因病離世。現在想來,促使拜倫決定離開英國流落異鄉的因素也許不止一個,而他永遠離開不再回國也許並不是他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