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巴枯寧撰寫《懺悔書》的原因

米哈伊爾·巴枯寧(1814~1876)出生在俄國貴族地主家庭,是無政府主義的創始人之一,俄國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他一生經曆複雜,曾經參加過德意誌革命,被捕後引渡回國,被拘禁在彼得保羅要塞的監獄,後來獲減刑流放到西伯利亞。在被拘禁期間,他背叛了革命。流放西伯利亞5年後,他逃亡到了英國,玩弄各種陰謀,篡奪了第一國際的領導權。巴枯寧的一生也充滿了爭議,其中最有爭議的事件就是他的《懺悔書》。1921年,藏有《懺悔書》原稿的沙皇政府憲兵第三廳公布了這本書的內容,引起了許多人的議論。人們都說這是巴枯寧一生在個人氣節上的最大汙點。他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的《懺悔書》呢?甚至《懺悔書》的真實性也引發了人們的爭議。

巴枯寧在少年時代接受的是父親的自由主義教育,之後,他進入俄國第一學府——莫斯科大學學習。在此期間,他積極參加了思想激進的斯坦凱維奇哲學小組,結識了後來成為著名民主革命家的別林斯基、奧加遼夫、赫爾岑等人。因為向往自由,1840年秋,他離開了充滿沉悶氣息的俄國,來到了他一直羨慕的有著自由空氣和激情生活的德國。當時,德國資產階級思想活動非常活躍,他的政治思想受其影響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他覺得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是最合理、最自由的政治理想,於是開始狂熱地追求民主主義。

1842年10月,巴枯寧完成了他的第一篇政治論文《論德國的反動》。在這篇文章中,他向專製政治製度發出戰書:“難道你們不是用革命建立起來的嗎?在自由廟宇的山牆上看到自由、平等、博愛這些字眼覺得神秘和可怕嗎?難道你們不知道和沒有感受到,這些字眼意味著現行政治和社會製度要被徹底消滅嗎?”

這篇文章標誌著他內心深處已經完全與貴族階級徹底決裂,無政府主義思想也由此埋下了種子。之後,他放棄了做大學教授的理想,開始了反封建的革命道路。在他的許多著作中,對封建專製製度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政治製度的虛偽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他揭露當時專製製度統治下的俄國,是一個沒有自由、沒有人格尊嚴的國家,斥責沙皇是“盜賊”“害人者”,號召俄國人民起來革命,推翻沙皇的殘暴統治。當時,俄國政府對巴枯寧可謂恨之入骨,曾經懸賞1萬盧布(俄國貨幣單位)來買巴枯寧的人頭。

巴枯寧激進的政治主張和言論當時啟發了歐洲受壓迫工人的鬥爭意識,在號召和發動群眾革命方麵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過,他的無政府主義理論也給國際工人運動的發展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他主張的關鍵問題是絕對自由觀,否定任何權威,他反對黨對革命運動的領導,迷信於少數革命家的秘密暴動;他反對有組織的無產階級革命,主張“自發暴力清算”,也就是自己自由發動革命運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1864~1873年間,巴枯寧從事了大量反對馬克思領導工人運動的活動,用陰謀篡奪了第一國際的領導權,甚至組織無政府主義國際,公開與第一國際分庭抗禮,破壞了各國工人階級的團結。而且,巴枯寧也是俄帝國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對外擴張政策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