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托爾斯泰離家出走懸案

托爾斯泰是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被人們稱為“最清醒的現實主義作家”和“天才藝術家”,有很多作品都被收入我國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中。可是,1910年,已經83歲的列夫·托爾斯泰卻離家出走了。同年11月7日,離家出走的托爾斯泰在阿斯塔波沃火車站離開了人世。

這個噩耗震驚了整個俄國乃至世界。人們在悲傷的同時,不禁要問:為什麼已經進入耄耋之年的托爾斯泰會離家出走呢?人們對這個答案一直在探索著,並且各持己見,得不出一個統一的結論。

一些學者經過多方麵研究後認為,托爾斯泰之所以要離家出走,主要的原因來自於他的妻子——索菲亞·安得烈耶夫娜。

傳記作家康·洛穆諾夫在整理托爾斯泰的生平資料時說過,托爾斯泰的晚年生活很不幸福,他的精神總處於痛苦中,引起這種痛苦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家庭不和。托爾斯泰最親密的朋友切爾特科夫更是直截了當,他覺得托爾斯泰之所以選擇離家出走,絕對是被索菲亞逼迫的,在忍無可忍之下才決定離開的。

這種觀點與一些社會輿論正好相符。托爾斯泰1862年結婚,婚後一段時間,夫妻二人感情很好,但是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急劇轉變之後,兩個人的思想便無法溝通了,並且越走越遠,以致彼此本來融洽的感情發生了裂變。

托爾斯泰在研究道德哲學和宗教倫理的基礎上,於80年代初形成了“放棄私有財產”“不以暴力抗擊邪惡”“用道德進行自我完善”為核心的托爾斯泰主義。自那時起,他便開始從事體力勞動,與農民為伴,過簡樸的生活,以此實踐著自己的理想。

托爾斯泰的理論引來了許多崇拜者和追隨者,這些信奉托爾斯泰主義的人,促使托爾斯泰放棄了地主階級養尊處優的生活方式,逾越了與普通百姓之間的鴻溝,但是也因此使他的家庭發生了巨大變化。在1885年和1897年托爾斯泰就曾經兩次打算離家出走,但是矛盾畢竟沒有達到那種足以決裂的程度,所以都沒有真正實行,可是出現的裂痕卻再也無法修補。

1910年7月,托爾斯泰找到律師秘密立下了一份有關文學遺產的遺囑。這時的索菲亞,精神已經不太正常,她變得很狂躁,脾氣也很壞,知道托爾斯泰已經立下遺囑後,她便很急迫地想知道遺囑的內容。10月27日的深夜,索菲亞趁托爾斯泰不注意,偷偷跑到書房裏找尋遺囑,結果被托爾斯泰發現了。托爾斯泰覺得自己已經忍耐到了極點,無法再對索菲亞容忍下去,所以他決定離開索菲亞,離家出走。這天深夜,托爾斯泰在小女兒薩莎和醫生瑪科維茨基的協助和陪同下,悄然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雅斯納雅·波良納莊園,他自己也不知道,這是他今生最不幸的一次出行。

由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小女兒是支持父親離家出走的。這樣看來,除了無法忍受索菲亞選擇出走以外,子女們在托爾斯泰選擇離家出走這件事情上也要負一定的責任。托爾斯泰的子女分成同情父親和同情母親的兩派,特別是小女兒薩莎,她竭力支持父親離家出走的做法,並且最後幫助父親將其實施。

但是,很多人並不同意家庭原因這個觀點,其中包括托爾斯泰的部分子女,他們更是對這個觀點持強烈的反對態度。

俄國著名作家高爾基就是堅決反對這個觀點的一個人。他覺得索菲亞在托爾斯泰生活和事業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占有決定性的地位。他的兒子伊利亞·托爾斯泰更是反問:“難道我父親從家裏逃走,真是因為和他共同生活了48年的妻子的精神問題嗎?”所以,他們覺得托爾斯泰最好的朋友切爾特科夫才是直接責任者。

托爾斯泰19世紀80年代觀念突然轉變時,對他影響最大的人就是他的親密朋友切爾特科夫。切爾特科夫原本是上層貴族的軍官,一直做得非常出色。但是他毅然拋棄了軍職,舍棄錦繡前程,回到自己的莊園和農民在一起生活,並把部分財產分給農民。這種共同的道德理想把兩個誌同道合的人緊緊聯係起來。托爾斯泰在日記中這樣評價他與切爾特科夫的關係:“他和我簡直就是心有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