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傑克·倫敦的長篇《鐵蹄》出版,傑克·倫敦在這本中就用了很明確的詞句,預言資本主義必將滅亡。但是,在《鐵蹄》的結尾部分,他沒有闡明無產階級的烏托邦式的理想最終實現了,而是把結局仍局限在了社會依然受製於殘忍的獨裁資本家。
繼《鐵蹄》發表之後,傑克·倫敦又發表了長篇《馬丁·伊甸》,人們有了重大發現,主人公馬丁並沒有把希望寄托於社會主義理想上,人們一直認為馬丁是傑克·倫敦的化身,那麼馬丁的心並沒有放在社會主義、唯物主義上。所以,人們分析說,這可能與傑克·倫敦本人對社會主義革命的信心日漸動搖有關。他的女兒瓊安·倫敦在自己的傳記中闡述,傑克·倫敦在《馬丁·伊甸》中已經為自己寫下了訃文,寫出了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時的傑克·倫敦不但對社會主義活動失去了參與的興趣,並且對自己的成功逐漸覺得虛幻縹緲。
傑克·倫敦逐漸對社會主義活動不大積極了,結果最終脫離了社會主義組織。在《鐵蹄》之後發表的長篇《海狼》中有一位專門從事掠奪而又飛揚跋扈的船長伍爾夫·拉爾聖,這位船長就像傑克·倫敦一樣懷有“天生自然,任萬物競爭淘汰”的思想。但是,這與《鐵蹄》中滿懷熱忱的社會主義領袖歐涅斯特·伊夫哈特的思想相距甚遠了。
傑克·倫敦的思想和情緒的發展又是相當複雜的。美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富蘭克林對《馬丁·伊甸》做評論時也提到了這種情況。他認為,傑克·倫敦最後走上服毒自殺的道路,完全是他複雜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馬丁·伊甸》的創作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傑克·倫敦思想發展的迂回曲折的過程。傑克·倫敦在這部即將進入結尾的時候,卻還沒有設定好如何結束全篇,所以這部出現了一個出奇不意的結局,主人公馬丁自殺了。富蘭克林對此一再強調說,書中主人公馬丁·伊甸的自殺是作者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作者之所以要這樣寫,或許正是由於他本身的矛盾和糾結。
根據以上的資料來看,傑克·倫敦一生的思想經曆極其複雜坎坷,再加上身患重病,這些仿佛就是導致他最終自我毀滅的原因。不過,從他一生創作的作品來看,這與他服毒自殺的悲慘結局又十分矛盾。
在他的作品中,最有影響力的一部便是《馬丁·伊甸》。所有的書都有它自身的缺點,這本書也不例外。比如,全書結構有些淩亂,某些地方用語欠考究,而且有些句子讓人讀起來充滿傷感,等等。即便如此,它仍然具有其巨大的魅力。書中的人物刻畫都很生動,連一些小人物都一樣地出彩。這部書中主人公的結局被許多人認為是作者在寫自己的結局,但是,作者在書中對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價值觀念的衝突,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並且書中也不是一味的傷感絕望,還有很多興趣盎然、暢快淋漓的描繪,這與作者糾結以自殺來解脫不是很矛盾嗎?
所以,傑克·倫敦的自殺無法從一部作品中找到具體的原因。也許未來的某一天,我們會發現新的線索,從而解開這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