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倫敦自殺懸案

傑克·倫敦(1876~1916),20世紀初美國著名作家,他寫了許多不同體裁的作品,長篇、短篇、劇本與散文等,都受到了人們的好評。其中長篇《鐵蹄》、《馬丁·伊甸》與《荒野的呼喚》等還被翻譯成中文,在我國廣為流傳,傑克·倫敦本人也成為世界上享有盛譽的作家。

然而,正值創作高峰時期的傑克·倫敦,竟然出人意料地自殺身亡了,年僅50歲。許多人不了解,處於事業巔峰的著名作家怎麼會自殺呢?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一些曆史學家和文學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卻沒有得出任何完全可靠的結論,他們總是各持己見,相持不下。

美國文學家艾爾·雷勃認為傑克·倫敦選擇自殺,是因為他的健康狀況出現了很大問題,讓他失去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

1914年,傑克·倫敦被診斷患上了嚴重的腎炎。在患病的兩年間,他一直盡全力確保自己在公眾麵前的形象,時刻保持著精力充沛的狀態。但是,尿毒症的臨床反應已經越來越明顯,同時,他又對醫生的勸告充耳不聞,不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作息時間也毫無規律。1915年到1916年間,他為了使自己的身體狀況好轉,就去夏威夷休養了幾個月,希望可以在那裏的溫和氣候條件的影響下恢複自己的身體,但是,事與願違,他的身體狀況還是每況愈下,不斷惡化著。

1916年春,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容格與在夏威夷療養的傑克·倫敦相遇,他讀完了卡爾翻譯的科學著作,並很認真地對卡爾說:“我告訴你,我正站在如此之奇妙、新鮮的新世界的邊緣,以致使我都覺得有些害怕去看它一眼了。”卡爾的書給了傑克·倫敦新的啟示,他以多年對波利尼西亞人的研究作為創作的源泉,完成了一係列短篇。傑克·倫敦成了美國第一個利用卡爾·容格的理論進行文學創作的作家,雖然他當時的情緒不是很高漲,但從此,卡爾·容格翻譯的著作不僅促使他不斷地創作,還拓寬了20世紀文學的領域。

傑克·倫敦認為自己是一個純粹的唯物主義者,也就是說,在他的概念中,物質是客觀存在的,精神隻能占第二位,與唯心主義的精神占第一位的觀點正好相反。但是,當傑克·倫敦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時,他的思想經曆了一個新的變化,他認為唯物主義這個自己一生堅持的信仰中有許多不合理的因素,到了晚年的時候,因為這種變化的影響,使他堅決地拒絕了之前一直信奉的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1916年11月,內心糾結產生的壓力使50歲的傑克·倫敦再也無法忍受,最終決定服毒來結束自己多災多難的一生。

然而,美國著名記者查爾米亞卻在其報道中聲稱,傑克·倫敦在《聖經》的一段文字下麵畫了線,這段文字就是:你不應該從世俗或者藝術的角度進行思考,而要從象征角度,從精神層麵,從事件中思索。”查爾米亞的這條證據是在告訴人們,傑克·倫敦進入晚年後,已經拋棄了信奉一生的唯物主義思想,已經是一個徹底的唯心主義者。

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弗蘭克林·沃克的觀點也覺得查爾米亞的觀點很正確,同時他做出了更加詳細而且合情合理的分析。

傑克·倫敦的代表作為《馬丁·伊甸》,弗蘭克林·沃克對這本書進行了評論,其中深刻地講述了傑克·倫敦思想發展變化的趨勢。傑克·倫敦年輕時,是個遠近聞名的傑出的社會主義活動家,也總對外宣稱他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徒。他常常會使用刻有“革命至上的傑克·倫敦謹啟”的橡皮圖章簽署信函。還有,他當時擔任著大專院校社會主義團體的首任主席,曾經到全國各個地方進行過宣揚社會主義的演講活動,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如何腐朽和沒落,而且還以社會主義黨人身份競選奧克蘭市長的職位,特別是他還思考過是否參加加利福尼亞州長的競選。可是,晚年時期,傑克·倫敦的社會主義理想在當時的社會中成為了泡影,他一生追求的信念破滅了,他怎麼還能苟活下去?所以他服毒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