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巡狩
秦始皇開始準備第五次巡狩了,雖然在身體上已經承受不起這樣的折騰,但是各自奇異的事情還是讓他心存餘悸。公元前211年,一連發生了三起讓秦始皇非常鬱悶的大事情。
首先就是天象出現了一次異常——熒惑守心。
熒惑其實就是火星,因其運行複雜多變而常常使人感到迷惑而得名。守,星駐某宿20日以上叫作守。心,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心宿,屬於東方七宿。熒惑守心簡單來說就是熒惑這顆星進入了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並且停在那裏就不動了。熒惑和太白(金星)、歲星(木星)、辰星(水星)、熒惑(火星)、填星(土星)共同構築了天象的五大星。這五星與三垣二十八宿一起,構成了遠古占星術的星象基本框架。
在五星之中,熒惑是一顆執法之星,同時也是一顆災難之星。按照星象學的解釋,熒惑不斷在天際上方運行,這顆星出現在何方,便代表上天對其下分野實施懲戒。此次熒惑守心,天象所對應的地區就是三川郡、南陽郡、河東郡等中原地區。
對於熒惑守心這一異常的星象,這就意味著中原大地可能會有一場災難。戰國秦漢之世,天人相應的理念還是非常普及的,民眾對星象的敏感程度也是很高的。當這一異常的星象出現後,就有了各種各樣的拆解。有人說,這是上天執法星對皇帝坑殺儒生的警示,預示著秦國將有一場大災難。也有人說,這種天象對最高統治者最為不利,它意味著天子失位,諸侯叛亂。
在秦始皇還在為這件事發愁的時候,另外一件事也出現了,那就是隕石落地。這在史書上記載為“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這也是一種有著災難性質的天象。據說,隕石落地意味著今年內將發生兵禍和饑饉。除此之外,隕石上還刻著七個大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發現者大驚,立即稟告鄉裏,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鹹陽。秦始皇立即派出官員前往隕石墜落的地點去調查,可是無論怎麼問詢,周圍的居民皆說沒有看見。聞聽這一消息後,秦始皇大怒,依據秦法不舉發罪犯則連坐的律條,當即將隕石周圍的民戶全部斬首。之後,秦始皇又調來工匠,將這塊隕石硬生生煉成了鐵水。
第三件事就是負責觀測星象占氣的官吏,向秦始皇報告了另外一件事——東南有天子氣。這種氣是一種奇異的雲氣,隻有特殊的人才能看到。而一旦有這種現象就意味著可能會有新的王者降臨,改朝換代也將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想要化解這種危險,就需要用各種方法破壞當地風水或者在位的天子親臨這股“氣”的所在地壓住它。經過身邊占氣官的數次報告,秦始皇已經動了再次出巡的念頭。
正在秦始皇為這些不吉之兆而悶悶不樂的時候,另外一件事情的發生讓秦始皇下定了東巡的決心。這件事就是曆史上所說的“沉璧事件”。同樣是在這一年,深秋時節,一位行夜路的使者連夜趕路。夜過關中華陰縣境內的驛站,突然遇到一個黑色鬥篷和麵紗的人攔在空曠的官道中。黑衣人雙手遞過來一件東西,並且壓低聲音說了一句話:“為我遺滈池君。”滈池在鹹陽附近,滈池君也就是滈池之神。這位使者聽說要他將玉璧轉交滈池之神,所以就感到很詫異。經過反複追問,這位怪異之人又說了一句話:“今年祖龍死。”使者還想問幾個為什麼,此人就忽然消失在夜幕之中,隻把玉璧留下。使者不敢耽誤,手持玉璧麵見秦始皇,將事情的原委做了詳細的彙報。
秦始皇聽說這件事後,第一反應就是這句話中的“祖龍”指的就是自己。隨後秦始皇又說道:“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這聽起來似乎口氣很硬,但是其實也有點無可奈何之感了。然後,他派人將使者捎來的玉璧送到禦府,根據禦府官吏辨認,這塊玉璧就是8年前秦始皇乘船渡江的時候,投到江中的那一塊。這件事也被秦始皇視為不吉的征兆。在秦始皇看來,如果那位江神的預言是準確的話,那他這位至尊的皇帝也將壽終正寢了。
對於這件事,如果不是子虛烏有,史家誤記流言,便是有人故弄玄虛,裝神弄鬼。無論有沒有這種事,各種預兆都在同一年出現,秦始皇為此憂心忡忡。按照當時的慣例,秦始皇專門舉行了一次占卜,尋求化解之策。得出的結果是需要出巡和遷徙百姓才能趨吉避凶。於是,秦始皇下令遷移3萬戶人家到河北、榆中地區,並且給每位遷移戶贈了一級爵位。
在遷徙完百姓之後,秦始皇開始了最後一次的巡狩。
東南有天子氣
秦始皇的車騎東出函穀關,經河外之地一路向南,一如既往地沒有在富庶風華的三川郡逗留,而是按照預定的路線直抵雲夢澤。雲夢澤是這次巡狩的第一個大目標。之所以選定這樣一個地方,其中的緣由秦始皇最清楚:東南雲夢澤和吳越齊國濱海地帶,是六國貴族逃亡的兩大根基之地。與其說是鎮壓所謂的“東南有天子氣”,倒不如說秦始皇這次是在向那些六國貴族勢力宣戰。
秦始皇這次巡狩的第一屯駐地點就是廬江郡的彭蠡澤西岸。秦始皇在這裏登臨了廬山。
彭蠡澤在遠古的時候就是一個巨大的湖泊。古書記載“彭蠡既瀦”。瀦就是水流停止聚集的意思。秦漢時期,彭蠡澤與西邊的洞庭澤都是浩渺相連的雲夢大澤,也都是浩浩長江之水泛濫囤聚的水倉。這片遼闊的水域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縮減,到了後世,雲夢大澤中心水域漸漸消失,隻留下洞庭湖和彭蠡澤收縮後的鄱陽湖,當然,這都是後話。
在彭蠡澤的西岸有一座名山,山名叫作廬山。廬山的名字也有一段動人的民間傳說。按照民間的說法,周武王時期有才士匡俗,屢次逃避征發而隱居此山草廬。後來匡俗成仙,空廬猶存,弟子哭之旦暮,世人感念,遂呼匡俗為廬君,隱居之山亦呼為廬山。在《水經注》中,對廬山是這樣描述的:“雖非五嶽之數,穹隆嵯峨,實峻極之名山也!”其實在我國古人的眼中,山水是否值得尊崇,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山水是否具有神性。但此時的廬山,估計能夠吸引秦始皇的隻有山水的壯麗了。
在後來的曆史文獻中,酈道元有這樣的記載:“廬山上有三石梁,長數十丈,廣不盈尺,杳然無底……其山川明淨,風澤清曠,氣爽節和,土沃民逸。嘉遁之士,繼響窟岩。龍潛風采之賢,往者忘歸矣!秦始皇、漢武帝及太史公司馬遷,鹹登其岩,望九江而眺鍾、彭焉!”
《水經注·廬江水》中有著同樣類似的記載:“廬山之南有上霄石,高壁緬然,與霄漢連接。秦始皇三十六年,歎斯嶽遠,遂記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誌其丈尺裏數,今猶得刻石之號焉……耆舊雲: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記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歲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
此外後來的《太平禦覽》引《潯陽記》雲:“上霄峰在廬山東南。秦皇登之,與霄漢相接,因名之。高處有刻名之字,大如掌背隱起焉,僅百餘言。”
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分析,我們至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秦始皇曾經登臨廬山,並留下了石刻。這是秦始皇第一次登臨不具有宣教意義的名山大川。在廬山停留不久以後,秦始皇繼續南下。
這一年的十一月,秦始皇繼續南行,到達了另外一個重要的集結地點——會稽。秦始皇決意要在這裏祭祀大禹。
根據傳說,上古時期的賢明君主有三皇五帝,那為什麼秦始皇要千裏迢迢跑到會稽山來祭祀大禹呢?要弄明白這一點,我們首先要對秦始皇此行的目的地,也就是會稽山要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