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狩的意義
《孟子·梁惠王下》中記載:“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巡狩是中國古代統治者最重要的政務。作為最高統治者,他必須經常帶著軍隊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進行巡行視察,祭祀神明,進行各種統治活動,這就是巡狩。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傳說他們就經常巡狩遠方。到了夏、商、周時期,巡狩更是成了君主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曆史記載的周穆王和周昭王都是勤於巡狩的典型。
巡狩是一種極為複雜的行為,它兼具了軍事、行政、祭祀、遊曆等眾多事項的統治行為。在長期的巡狩過程中,某些活動已經開始有製度化的趨勢。尤其是到了商周時期,天子巡狩製度日益定型,最高統治者除了一些根據特殊政治需要確定的巡狩活動之外,還有一些稱之為製度化的巡狩活動。
巡狩製度的主要內容和政治功能,大致包括三類:行政、祭祀和軍政。巡狩製度的核心目的就是確立、重申和維護最高統治者的地位。巡狩首先是在控製領地、屬國和盟邦之地的一種行政方式。《國語·魯語上》中有這樣的記載:“先王製諸侯,使五年四王、一相朝。終則講於會,以正班爵之義,帥長幼之序,訓上下之則,製采用之節,其間無由荒怠。”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天子通過巡狩、會盟諸侯,訂立或重申盟約,頒布各種政令和製度,考察和考核各地政治,調解臣子之間的紛爭,並接受諸侯朝覲和貢獻。這在當時交通和通信都不方便的時候,各地的諸侯都各自為政的時候,巡狩的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行政方式。
除了管理地方諸侯,巡狩還有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實施祭政。祭政也叫作祭天,東巡而行“岱宗之禮”以主祭祀天帝,這是一項專屬最高統治者的政治特權。祭天具有宣揚王權天賦和祈福的重要政治意義。除此之外,主祭祀四方名山大川也是君主的一項政治特權。《國語·魯語下》記載有孔子的言論:“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者,其守為神;社稷之守者為公侯,皆屬於王者。”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山川之神與諸侯之君的地位是相當的。天子主祭他們,實際上是和管轄諸侯的方式有些類似。
那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實原因並不複雜,就是彰顯天子至高無上的權威。在那樣的一個時代,把四方的山川諸神都納入天子的統治秩序中來,這對普通民眾有著極強的震懾力。雖然在今天看來,曆史文獻中記載的帝王巡狩的宗旨和內容都是十分荒誕的,比如封禪祭天、憑吊先王、消災避難之類。但是,在“國家大事,在祀與戎”的時代,這些活動屬於國家的重大政治任務,具有極強的象征意義和實際功效。
在實際的政治生活中,巡狩往往也是一種軍事征伐的形式和借口。其實這並不難以理解。巡狩中的“狩”字本意就與武力和捕獵相關聯。曆史文獻中記載的堯、舜、禹、湯的巡狩大多有征伐的性質。文獻中記載的周穆王西巡、周昭王南巡,其實真實的用意就是征服西戎和荊楚地區。在很多時期,雖然天子的巡狩不是特意為征戰而來,也有彈壓地方、征服四方的意蘊和功能。這事情發展到後來“巡狩”常常也被用作一種興兵征伐的外交辭令,這與巡狩的本意直接相關。
到了春秋時期,由於天子的權威逐漸失去,巡狩製度上處於廢弛的狀態。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很快就恢複了這種製度。事實上來講,秦始皇的巡狩活動是相當頻繁的。盡管這種大規模的巡狩活動每次都有著自己特定的目的,但是,總體來說還是和以往天子的巡狩相差無幾。從實際效果上來看,秦始皇在推行郡縣製後,地方反叛的可能性已經大大降低了,但是利用這種巡狩製度,秦始皇可以炫耀實力,彈壓四方,整飭風俗,這些都非常利用於秦始皇皇帝威望的確立。
秦始皇的早期巡狩活動
在秦帝國建立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20年,剛剛掃滅了東方六國的秦始皇立即開始了第一次遠途巡狩。事實上,這並不是秦始皇第一次遠巡。在完成統一之前,秦始皇就有了三次大規模遠行的記錄。
秦王嬴政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34年,他第一次東出到河外的三川郡。當時,桓碕大勝趙軍於河東郡,殲趙軍十萬,殺趙將扈輒。嬴政趕赴大河之南,主要是會商部署對三晉進一步施壓。就秦之戰略而言,秦王這次出行,實際是滅六國大戰的前奏。
秦王嬴正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28年,此時王翦已經完成滅趙的重大戰略任務,嬴政第二次東出。他從鹹陽趕赴邯鄲,然後從太原、上郡歸秦。秦王這次出行主要有兩件大事:一則是處理滅趙後的種種事宜並故地重遊,另外一件就是和諸位將領協商滅燕大計。
秦王嬴政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24年,這一次王翦大軍滅楚,嬴政經過陳城東出,並巡視江南楚地,與將領商議進軍閩南事宜。
由上述記載我們可以看出,秦始皇並不是一個習慣在宮中解決一切問題的人,很早就有親赴某地的傳統。或者來說,統一之前的東出處理政治事務是他麵臨的最重要的任務。
首先來看秦始皇真正意義上的巡狩。當時剛剛掃滅東方六國的秦始皇開始了第一次遠途的巡狩。這一次的目的是帝國的西方,也就是隴西一帶。關於這次巡狩,史料記載得並不多,隻有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
這是一個並不讓人意外的選擇,雖然秦始皇統一了東方六國,但是西部邊疆才是秦帝國長久以來的後院。多年以來,秦始皇的主要目光一直是東方,一場又一場的大戰使得他無暇西顧。當東方安定下來之時,通過巡狩安定西部邊疆也是一件可以讓人理解的事情。這次巡狩的路程並不長,然而全部在山地草原邊陲進行,並且時常有匈奴襲擊的可能,其中的危險性不言而喻。
秦始皇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領眾臣開始了第二次大規模的巡狩活動。這次巡狩的規模和時間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這次幾乎長達一年的巡狩肩負的最主要的使命就是宣示秦王朝的新政,確立帝國權威的基礎。為此,在這次巡狩中,秦始皇做了很多的事情。
秦始皇一行人從鹹陽出發,沿著渭水南岸的大道浩浩蕩蕩從函穀關出發,經過洛陽到達鄒的嶧山。嶧山“高秀獨出,積石相臨”。此外,這一帶又是孔子的故鄉,所以秦始皇就在此有所停留。史書記載的秦始皇尊崇孔子後裔孔鮒為文通君一事,很可能就發生在這一期間。在這裏,他命令李斯勒銘刻於石,立下了東巡途中的第一塊紀功刻石,這就是《嶧山刻石》,其辭曰: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嶧山,群臣從者,鹹思悠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複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這是秦始皇在巡狩過程中留下的第一塊碑刻。秦始皇的這一行為體現了他巡幸四方的一個重要政治目的,那就是樹碑紀功,詔告天下。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這樣一種政治觀念,那就是隻有有德有功的人才可以掌管天下,正所謂的“有德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德和功可以說是稱帝的重要依據,也可以被視為天子聖明的標誌。
秦始皇不僅要向全國臣民宣揚自己的功德,他還要向上帝報告功勳。在與群臣商議完封禪大典的諸多事宜以後,他登臨有著“五嶽獨尊”之稱的泰山,親自主持大典。秦始皇先到泰山祭天,然後再到梁父祭地,各種禮儀完成以後,“刻石頌秦德”,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泰山刻石》。其辭曰:
皇帝臨位,作製明法,臣下修飭。廿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
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
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
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
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誌。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
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
據說,秦始皇在從泰山下山的途中,“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
泰山封禪結束以後,秦始皇率眾繼續東行,最終抵達了渤海之濱。他“窮成山,登芝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
除了祭祀上帝,秦始皇在出巡的過程中還進行了一係列祭神的活動。隻要是天子應該祭祀的神明,秦始皇幾乎是一一祭拜。根據曆史史料進行分析,秦始皇先後在臨淄祭祀天主;在梁父祭祀地主;在東平祭祀兵主蚩尤;在三山祭祀陰主;在芝罘祭祀陽主;在萊山祭祀月主;在成山祭祀日主;在琅琊祭祀四時之主。這位人間的主宰者對諸位神靈所表現出來的恭敬是讓人歎服的。
秦始皇東遊海濱,南登琅琊(今山東膠南境內)。琅琊一帶靠近大海,風光秀麗,在此有時還能出現海市蜃樓的奇觀。據說蓬萊仙境就是在這遙遠的大海之中。秦始皇迷戀這裏的仙境美景,在此整整住了有3個月之久。秦始皇下令作琅琊台,台上築有神廟,以供祭祀神仙使用,並“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這就是《琅琊台刻石》。這篇石刻的全文如下:
維廿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
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誌。
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
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優恤黔首,朝夕不懈。
除疑定法,鹹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
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
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有常。
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富。節事以時,諸產繁殖。
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賊寇。歡欣奉教,盡知法式。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
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這是這次刻石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在這之後還有一篇附文,主要是講述這篇石刻長文產生的經過:
維秦王兼有天下,立名為皇帝,乃撫東土,至於琅琊。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過千裏,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
從這裏,我們可以得知:李斯、王賁等11位隨從伴皇帝出巡會商後,一致認為古代的帝王地狹民少且動蕩不安,這樣依然能夠刻石為記,如今皇帝並一海內,天下和平,天下爭相傳頌皇帝的功德,更加應該刻於金石以為表經,於是就有了這樣一篇全麵敘述滅六國後秦王朝新政舉措的文辭。
在絕大多數人眼中,這篇石刻就是一篇歌功頌德之辭。但事實上,我們能夠從它的記錄中尋找到曆史中的細節。比如琅琊台刻石文中有“器械一量”一句。那這一句隱藏著什麼樣的事實呢?所謂器械,衣甲兵器也;所謂一量,統一規定形製尺寸重量也。這一事實是說,秦在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等之外,還有一個統一,這就是統一大軍裝備的形製尺度與重量。很多軍事史和兵器史的專家認定兵器衣甲裝備的標準化是從宋代開始的,因為,曆代兵書中,隻有宋代編訂的《武經總要》規定了各種兵器的尺寸重量。後來的考古發現也證明了琅琊石刻中所言不虛。
從琅琊回鹹陽的途中,秦始皇一行人來到彭城,也就是今天的江蘇省徐州市。秦始皇能夠至此,很顯然是有著特殊意義的。當年秦昭襄王滅周,取得九鼎,但實際上隻得到了八鼎。缺失的一個據說是飛入了泗水。在曆史傳說中,禹鑄鼎以象征九州,故稱九鼎。很長時間以來,九鼎都被視為國家“重器”,是最高權力的象征。九鼎曆經夏、商、周曆代相傳,一直是以鎮國寶器而存在。秦始皇一統四海,成就帝業,但是象征天子權力的九鼎缺其一,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種莫大的遺憾。為此,他急切希望尋覓那個失去的鼎。在泰山封禪以後,他特意繞道彭城,來到了泗水邊上。秦始皇“齋戒禱祠,欲出周鼎泗水”。但讓秦始皇失望的是,數千人潛水探求,結果卻是毫無所得。無奈之下,秦始皇隻好怏怏而歸。
秦始皇並沒有馬上返回鹹陽,而是南渡淮水,到衡山、南郡,至湘山祠,在這裏發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
湘山祠專為祭祀舜兩位妃子而建立。相傳帝堯將自己的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當初帝舜巡狩南方,後來病死在蒼梧。二妃追尋亡夫而未見,悲傷啼血,於是遂投水自盡,死於江湘之間,故而後世稱斑竹為湘妃竹。當地的民眾將二妃葬在這裏,立祠祭祀。因山近湘水,故稱湘山祠。
秦始皇乘船路過此地,“逢大風,幾不得渡”。秦始皇問隨行的博士:“湘君何人?”博士答曰:“聞之,堯女,舜之妻,而葬此。”秦始皇勃然大怒,於是“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除此之外,他還下令放火燒掉了湘山祠,然後揚長而去,經過南郡至武官,最後返回到了鹹陽。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秦始皇一向敬重各地的神靈,那為什麼秦始皇敢對於身兼帝妃和女神身份的娥皇、女英如此不敬?很多學者將其理解為秦始皇的狂妄。事實上,很多人都忽略了這樣一個現象:依照傳統觀念,身為天子的秦始皇其實是有權這麼做的。
當秦始皇遇到險阻的時候,他並沒有不分青紅皂白立即發威,而是先問清楚此地是何方神明。當得知不過是舜二妃之神後,他才勃然大怒。按照中國古代絕大多數人對於宇宙秩序的理解,他是與日、月比肩,形同兄弟姊妹,其餘諸神地位皆在天子以下,名山大川之神也僅相當於人間的諸侯王公。
秦始皇居帝王之尊,自以為“功蓋五帝”,兩位瀟湘女神自然不能與他分庭抗禮。秦始皇伐木禿山之舉與其說愚蠢,不如說是專橫。此時的秦始皇正誌得意滿,不可一世,動輒濫施淫威。在秦始皇心中,任何人都不能違背他的意誌,這不僅包括普通的臣民,甚至小神得罪了他,同樣也要遭殃。秦始皇對瀟湘女神的舉動,充分暴露了橫掃六合、祭天告成之後秦始皇的一種心態。
秦始皇的這次出巡先東後南,最後“自南郡由武關歸”。雲夢秦簡《編年體》在這一年同樣有“今過安陸”。“今”即“今王”、“今上”的簡稱,在這裏指秦始皇。這個記載從一個側麵證實了《史記》記載的正確性。
封禪
這次巡狩有一個核心的目的,那就是去泰山封禪。
“封禪”是天子對天地最為隆重的一種祭禮。“封”的意思是在泰山的頂上築壇祭天,“報天之功”;“禪”也就是在梁父山除地祭地,“報地之功”。梁父山是泰山下的一座小山。先祭天,後祭地,“封”和“禪”是這種大典的兩個關鍵步驟,所以合稱“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