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裏長城的秘密
萬裏長城是一項被譽為世界奇跡的特大型工程,這個工程在世界軍事工程史上可謂首屈一指的。提到長城,人們首先想到就是秦始皇;一提到秦始皇,人們也要以修築長城來評價始皇的功過。
自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城池就被視為文明程度發展的重要標誌。一般來說,一個城最初以城牆為標誌,城牆和城池最初就是為軍事防禦而修建的。先是城和城牆的拓展,再就是一個個城池的擴散,最後才是城池化的國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秦始皇修築的古代城牆其實就是具有防禦性質的大城牆。
秦朝的軍事工程體係是一定曆史條件下的產物,也不是由秦始皇一人完成的。它是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春秋以前,由於國力有限,除了國都和一些關鍵城池以外,一般的城邑和關隘也不設防。春秋時期,各國開始在邊界修建一些關塞,但通常的駐軍的數量並不多,因此,他國之兵往來其境依然如入空虛之地。進入戰國時期,各國為了自身的安全,便開始在大小城邑和關塞要津普遍設防。隨著騎兵和步兵野戰成為邦國戰場的主要方式,對險要地區的爭奪也往往決定戰事的勝負。其中這當屬秦國的函穀關最為有名。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完善了整個帝國的軍事防禦體係。“長城”實際上就是擴大的城堡,它是利用地形構築而成的。
在中國,現存的最早的長城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最初楚國將一些城池相連,加高加固,築成了一道軍事工程,號為“方城”。這類軍事防禦工程不斷地得到發展和完善。這種工程的最大功效就是提高了軍事防禦。秦昭襄王時期已經在隴西、北地、上郡等地修築長城以防禦匈奴。這種長城一般都是依山傍水,多為土石結構。
除了秦和楚以外,戰國時期的其他諸侯國也都修建有長城,隻是規模有所不同。齊國長城的規模據說很大,根據《史記》中的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裏,以備楚”。魏國地處中原,沒有天然的關隘屏障,隻能築長城以為屏障。燕國的長城有兩部分,一部分是南邊的易水長城,目的主要是防禦秦國、趙國和齊國的入侵。另外一部分就是北方長城,主要是防禦東胡和匈奴,由上穀一直到遼陽,蜿蜒長達2000多公裏。此外,趙國和韓國也都修築了長城來保衛國家的安全。由此看來,大規模修築長城已經成為當時諸侯國一種非常常見的軍事防禦舉措。
當秦軍隊收複和攻占河套一帶後,匈奴勢力開始北移,但是這對內地來說依然是一個嚴重的威脅。為了阻止匈奴騎兵南下,秦始皇決定修築一條橫亙於匈奴南進中原的人工屏障,那就是將築長城。於是,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之眾,“築長城,因地形,用製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裏。於是渡河據陰山,逶蛇而北”。有一點是必須要澄清的,秦始皇修築長城,並不是從頭開始,而是在各國舊的長城的基礎上修葺和擴建而成。這條長城貫通東西,是秦王朝北方最重要的屏障。
長城並不是一道單純的城牆,它是一套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體係。簡單來說,長城是由關隘、城台、城牆、烽燧等構成的。城牆依山傍水,可以阻隔交通,目的是防止匈奴騎兵的長驅而入。城牆上大約每隔500米就設有城台和城樓,這是能夠屯兵的地方。
修築長城還和拆城同步進行,這是什麼原因呢?在前文裏我們說過,東方六國為了各自防禦的需要,大多數國家都在各自的邊境修建了城郭以及溝塹等防禦工事。秦始皇一統中國後,為了便利交通,也便於軍隊的迅速調動,防止這些舊的軍事工程被叛亂者所利用,所以秦始皇在北方修築長城的同時,中原以往諸侯國的拆遷工作也在進行著。這事在《碣石刻石》中說得已經很明白了:“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威撫。”
史書記載,蒙恬完成這一曆史性的工程隻用了4年的時間。這在世界軍事工程史上可以說是一個奇跡。那蒙恬憑借著什麼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呢?
簡析其中原因,不僅有賴於設計者和建築者過人的才華,最重要的就是必須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事實上,修築長城的勞動力主要有三個來源:首先就是蒙恬率領的30萬常駐軍隊和從全國各地征發而來的戍卒;其次就是征發附近地區服徭役的民眾;最後就是那些發配到邊疆的罪犯。
長城的修築主要依靠的是強製性的兵役和徭役勞動而建成的。秦法嚴苛,對各種勞役的強度、工程的期限都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和規定。由於長城工程多建於偏僻險要之地,勞動條件惡劣,軍民傷亡病死的情況也很是嚴重。秦人為此留下了一首《長城歌》:
生男慎勿舉,生女哺用脯。不見長城下,屍骸相支柱。
這首民歌的大概意思就是說:“生了男孩子千萬不要養活,生了女孩一定要給她吃最好的食物。你難道沒有看到長城之下都是由無數屍骨堆積而成的嗎?”
中國民眾素來有“重男輕女”的想法,那為什麼在這首民歌裏卻是“重女輕男”呢?其中最簡單的原因就是當時參與修築長城的人主要是男性,而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也都因築長城而亡,所以,這首民歌才出現了“重女輕男”的現象。修築長城給普通民眾帶來的心理負擔可見一斑。
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孟薑女的故事,雖然是後世文人杜撰出來的故事,但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人民對修築長城的一種態度。這一故事的的確確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對封建官府不愛惜民力的憤怒,但是拋開民間傳說,又該如何評價這一曆史性的工程呢?
修築長城工程浩大,的確是導致秦王朝短命的一個原因。在剛剛結束戰亂的時候,正是需要休養生息的時期,好大喜功的秦始皇輕用民力,這是政治中的大忌。但如果就此認為秦始皇修長城是暴政則是一種太過簡單化的判斷。
首先,修築長城並不是一個簡單而孤立的事情。它是秦始皇滅掉山東六國之後進一步統一中國的必要舉措。
在前文中我們已經指出,秦始皇在對北方匈奴用兵之前,就曾大規模出兵百越。所以秦始皇修築長城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它是秦始皇統一全國戰爭的一種延續,也是鞏固統治的關鍵一步。
其次,修築長城也是經過仔細核算的。對於當時已經完成統一的秦始皇而言,阻止正在崛起的匈奴侵擾是當務之急。長城不能不建,否則因抗擊匈奴所消耗的軍費、勞役的損失將會更大。再者,長城可以說是一項改擴建工程,其總體的負擔相對來說也是較小的。最後從收益上來講,長城建成以後,在抵禦匈奴方麵可以節省開支。長城修築完成以後,秦朝與匈奴之間有長達10年的時間可以不動幹戈,這個工程的總體收益可以說是十分合算的。
說起長城,還有一種說法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有的學者認為修築長城是中國封建社會閉關自守的一個象征,久之,長城就成了閉關鎖國的一個象征。
探索中國發展趨勢的問題,是一個龐大的工程,絕不是一座2000多年前修築的長城所能夠承擔的。事實上,建設長城完全是出於一種軍事目的,並不是為了阻斷經濟的發展和文化之間的交流。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也沒有把外來的文化排斥在長城以外。不可否認,在冷兵器時代,長城具有出色的軍事防禦作用,但也絕不能因此就認定修築長城是一種封閉和怯懦的表現。縱觀曆史,曆代長城的修建並不都是國勢衰微的閉關退守政策,相反在武力強大的時候,很多國君都把修築長城作為保障社會安定的重要舉措。甚至還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在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呈現出明顯的封閉性,而在如何團結北方各民族康熙皇帝反而不主張修築長城。這也很清晰地證明了一點:長城和所謂的民族時,封閉性是毫不相關的事情。
長城可以說在很長時間裏見證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繁榮做出過重大的曆史性的貢獻。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長城已經失去了軍事防禦的價值,現在已經成為供人們遊覽和觀賞的曆史文化遺跡,但它仍舊以蒼茫的氣勢、威武的姿態矗立在那裏,成為我國民族性標誌之一。
修建道路
在修築長城的時候,秦始皇又做了另外一個決定,那就是修建便捷的交通路線。對於一個有著龐大統治麵積的國家來說,快捷便利的交通路線可以稱得上是國家的大動脈。由道路和驛站構成的陸路交通在功能上說是軍隊、政治以及普通人民都極為需要的。
秦國在建立後修建了五條交通幹線,主要是出於抵禦匈奴和進軍東南以及嶺南的考慮。然而,當這些道路完全修成的時候就已經超出了軍事上的意義,它對於秦王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秦始皇構築的交通路線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種就是馳道。
戰國末期,各大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安全,他們分別在自己的邊界都修築了不少的關塞和堡壘。另外,當時各國的道路寬窄並不統一,這無論是對於軍隊的調動還是商旅的往來都是相當不便的。因此,在統一之後,規劃交通要道的建設也就被提到了日程之上。
秦始皇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開始修築以秦都城鹹陽為中心的馳道。所謂的“馳道”,其實也就是“天子之道”。秦所修建的馳道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由鹹陽向東直通原燕國和齊國的故地。另外一條就是由鹹陽直達楚國的故地。在《漢書·賈山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為馳道之麗至於此。”
秦以6尺為步,50步也就30尺,換算成現在的單位是69.3米。秦馳道的寬度可見一斑。所謂的“厚築其外”說的是路麵要修築得隆高,“隱以金椎”說的是在築路的時候使用鐵器夯土,使路基更加堅實。此外,在路的兩邊,每隔三丈就要種植一棵青鬆。這樣的工程在當時的的確確要耗費很多的人力和財力,它的建成,可以說是中國公路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種壯舉。
第二種就是直道。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命名蒙恬率領30萬大軍北擊匈奴,在匈奴的舊境設置了九原郡。九原郡的治所在今天的內蒙古包頭市。為了防禦匈奴的再次南下,秦始皇決定修築一條由鹹陽直到九原的公路,也就是所謂的“直道”。直道的取名是因為修建此路“去長安千百八裏,正南北相直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