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2年,修建直道的工程正式動工。到了公元前210年,也就是僅僅兩年半的時間,這條長達1800裏(約合今天1400裏)的國家級公路就全線完成了。根據今天的考證,直道從距離鹹陽不遠的雲陽出發,經過陝西省到達子午嶺,然後到達今天陝西與寧夏交界處的定邊縣西南,再由定邊縣南折向東北,進入鄂爾多斯草原,經過內蒙古烏審旗和東勝後直達包頭。這條道路地形複雜,工程量浩大,但秦始皇卻能夠發動民力在不到3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這一壯舉,不得不說有些過分使用民力。
第三種是五尺道。
五尺道是秦軍在進軍西南地區時修建的一種道路。當時秦始皇派遣將軍常■率軍築路,這條路就是曆史上有名的五尺道。由於山路崎嶇險阻,路麵隻有五尺寬,遠比馳道路麵窄得多,故稱“五尺道”。開鑿五尺道十分不容易,當時還沒有發明炸藥,隻能在岩石上架柴猛燒,然後潑冷水使之炸裂。
最後一種就是不太引人關注的新道。
新道是秦軍進軍嶺南時在現今湖南、廣西、廣東之間修築的道路。關於“新道”,《史記·南越列傳》中曾有這樣的記載,秦二世時期,當時的南海尉任囂在臨死之前曾對龍川縣令趙佗說:“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道,自備,待諸侯變。”由此可見,新道其實指的就是中原通往嶺南和南越的道路。
與所有朝代一樣,秦始皇在興建公路路線的同時也肩負著驛站路線的職責。交通路線與信息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驛站傳遞信息可以說是維護龐大秦國統治所必需的。
公路交通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基礎工程之一,同時它又是文明發展程度的重要標誌。關於秦始皇修建這樣一個龐大公路基礎設施的目的,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秦始皇為了巡幸天下而做出了濫用民力的舉動。這種認識其實是一種狹隘的觀念。事實上,大規模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曆史上的羅馬帝國凡攻打下一個國家,必須修建一條大道,這就是所謂的“條條大道通羅馬”。交通順暢可以造就一個繁榮的帝國,而一個帝國的繁榮也必須依仗快捷的交通。
對於這種有著較高收益的公路工程,拋卻它對國家統一、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一係列作用以外,它對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也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惠及後世的水利工程
除了陸路交通,秦始皇還主持了另外一項重要的交通運輸工程,那就是靈渠。我國是一個農耕的國度,水利建設從來都是國家的頭等大事,也是一項極為耗費人力和財力的事情。一般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不是非常地富裕,很難修建大規模的水利工程。早期的水利工程,大多都不是單純以灌溉為目的而修建的,一般都兼有運輸兵員和輜重的功能。靈渠的開鑿同樣也不例外。
秦軍準備進軍嶺南的時候,由於地形的限製,軍隊的糧食運輸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為了解決當時秦軍進兵和後勤給養的問題,秦始皇開始命令史祿負責“鑿渠運糧”。
靈渠,又稱興安運河,它的起點是在湘江上遊海洋河畔。在這裏,湘水和漓水的距離相距最近,隻有1.5公裏,此外兩水的落差僅為6米。從地形地勢上來說,在這裏開鑿靈渠是非常有利的。
史祿修建靈渠,先是修築分水壩,攔截湘江以提高水位,然後開鑿一條長約33公裏的運河。運河分為南渠和北渠。南渠注入漓江,而北渠流向湘江。靈渠的核心工程是鏵嘴和大小天平。鏵嘴是用石頭壘成的高達6米、長達74米、寬23米的分水壩,尖端將海洋河一分為二,使得河水的大部分流入湘江,少部分流入到了漓江。鏵嘴的功能和都江堰的魚嘴有些相似。此外,鏵嘴的尾部是由大塊石灰岩砌成的人字形長堤,長的一端為“大天平”約380米,而短的一端為“小天平”約120米。天平的作用很大:第一,提高了湘江的水位。第二,起到了在枯水期攔河蓄水的作用,使南北渠保有供船隻航行所需要的水量。第三,它可以在洪水期的時候讓漫過天平壩底的水流入湘江故道。總之,有了這個天平,基本上可以保證靈渠內的流水漲而不溢,枯而不竭。
靈渠修成的意義是十分巨大的,秦軍由此加快了軍隊的調動和糧草的運輸,最終征服了南越和西甌。除此之外,靈渠還成了“三楚兩粵之咽喉”,不僅是溝通南北的交通樞紐,還可以提供引水灌溉。靈渠的設計和施工,基本上可以反映當時水利工程所能夠達到的較高水平,兩千多年以來一直起到了重要作用。靈渠的修成以及它所帶來的巨大效益,讓靈渠在世界航運史上都享有較高的聲譽,這無疑是秦王朝或者說是秦始皇留給後人的一筆重要財富。
銷鋒鑄■以防民變
在秦始皇大規模修築基礎工程的時候,還有一個工程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銷鋒鑄■”。“銷鋒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穩固自己的政權而實行的另外一個重大工程,這項工程的成果就是聞名於世的“十二金人”。
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當時還是秦王的嬴政接受了齊王的投降,齊國滅亡,天下歸為一統。秦始皇在確立王朝的各項重要製度的同時,下令“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這就是曆史上經常提及的“銷鋒鑄■”。具體來說,“銷鋒”就是收繳並銷毀大量的兵器。“鑄■”也就是利用這些廢棄的兵器作為原料,大規模鑄造銅器,其中“金人十二”是當時鑄造的最大的青銅器物。
秦始皇決定“銷兵”的目的主要是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之下加強對兵器的管理而已。根據秦的曆史傳統,兵器基本上都是歸國家所有,在動員軍隊的時候,國家統一發放兵器並登記造冊;軍人兵役結束後,統一收回兵器,凡是與當初登記不相符合的,必須照價進行賠償。除了一些賜予貴族、官吏的佩劍等禮儀性的兵器之外,用於戰爭的實際兵器由國家統一保管,不準私人平時擁有武器。而秦始皇決定大規模銷毀兵器的主要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兵器的總量已經過剩了。秦滅六國後,秦始皇收繳了大量來自六國的武器。統一圖案以後,全國軍隊的絕對數量是大大降低的,對於從六國士兵手中收繳而來的武器,必須要有一個恰當的辦法進行處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銷毀武器,不僅可以防止民眾的反叛,同時也有著偃武修文的意思,其中也暗含了政治考慮。一般來說,戰爭結束後,大規模地銷毀武器更是一種常見和正常的曆史現象。
當時,士兵們的兵器大多還是青銅材質。相對來說,青銅是一種較為貴重的金屬,用銷毀的兵器來製作銅器是一種理所當然的選擇。此外,自商周以來,曆代的統治者就有一個嗜好,那就是製作大型青銅器來顯示自己的權威。秦始皇於是選擇了“鑄金人十二”等多種大型的青銅器物。
這項工程的規模是可以進行大體估算的,曆史上對這一工程的描述並不統一,但是我們以最小的版本來計算,其工作量也是驚人的。按照現在的計量單位推算。每個金人實際上是高達7米的仿人跪坐銅像,其重量應該高於6萬公斤。
要知道,從六國收繳而來的兵器數量巨大,品類繁多,將這些兵器彙集然後運輸,同時還要建造工場,熔毀兵器,澆鑄冶煉,直至精心打磨成器,然後將成品放在宮廷之中,這項工程的規模是可以想象的。
耗盡天下兵器所鑄的銅人也經曆了極為坎坷的命運:秦滅亡後,阿房宮毀於戰火,這些金人被掩蓋在了一片廢墟之中。等到劉邦建立漢朝以後,命人將“十二金人”運到了長樂宮。後來,兩漢之際王莽篡位,他下令工匠將銅人胸前的膺文磨去。到了東漢末年,董卓改革幣製,將十二銅人中的十個毀壞,鑄造小錢。餘下的兩個銅人剛被運到清門裏。到了十六國時期,後趙皇帝石季龍命人將銅人運到了鄴都。後來,前秦皇帝苻堅又將其運回了長安進行銷毀。至此,曆史上的“十二金人”銷毀殆盡。
“十二金人”的鑄造堪稱是中國古代手工業史上的壯舉,它的鑄造和損毀可以說見證了整個曆史的發展。但這種鑄造不僅無益於國計民生,而且還消耗大量的民脂民膏,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將秦始皇的這種行為看作他“無道”的表現,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飽受爭議的阿房宮
秦國曆代先王長期在關中地區經營,早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宮室體係,特別是自秦孝公以來,經過六代君主的不斷建設,秦都城鹹陽早已經變得非常地宏偉壯麗。但是秦始皇對擴建宮室有著超乎尋常的愛好。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載,秦始皇大規模擴建鹹陽都城以及宮室的活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當時“諸廟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鹹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諸侯美人、鍾鼓以充入之”。這些建築群基本上全部按照各國的王宮複製而來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安置從六國擄掠過來的宮人、器物,等等。
第二階段應該是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不久,秦始皇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220年,“焉作信宮渭南,已更命信宮為極廟,象天極。自極廟道通驪山,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鹹陽屬之”。這一時期最核心的宮殿建築就是極廟。它是一種宮殿式的宗廟,並以此比附天上的北極星座,故而又稱其為太極廟。北極星座在我國的古代星象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在星辰體係中可以說是最珍貴的。極廟其實是一個具有很強象征意義的宮殿建築,它的象征意義就是:皇帝在人間的地位就等同於上帝在天國的地位,體現皇帝的至高權威。後來秦二世將這所宮殿改為始皇廟,尊為“帝者祖廟”。
第三階段就是我們將要說的重點,也就是秦始皇的晚年。在這一時期,最被人熟知的宮殿當屬阿房宮。關於興建阿房宮的時間、方位、宮殿名稱、主體建築規模以及實施的情況,《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一段堪稱非常詳細的記載:“於是始皇以為鹹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吾聞周文王都豐,武王都鎬,豐鎬之間,帝王之都也。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