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傲視百代的工程(3 / 3)

此外,《漢書·賈山傳》中有這樣的記載:“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裏,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橈。”

在《三輔黃圖》中對阿房宮是這樣記載的:“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裏,離宮別館,彌山跨穀,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裏。”

參照這些資料,我們可以得知,阿房宮修建的時間應該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至於阿房宮是興建還是擴建的問題,曆史考古學者都有著自己的解讀,但如此規模龐大的宮殿群,或許用興建來說是比較合適的。

阿房宮名字的問題其實很好解釋,按照秦始皇的計劃,他是準備在宮殿完全建成以後再選定一個讓自己滿意的名字,但是他在宮殿建成之前就死去了。於是人們便稱這一宮殿群為“阿房”。對此,顏師古的解釋是:“阿,近也。以其去鹹陽近,且號阿房。”

阿房宮的方位,根據曆史記載它坐落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考古發現,在今天西安西郊發現了阿房宮前殿的建築基址,由此可知《史記》中對阿房宮方位的記載是沒有錯的。前殿是阿房宮內最主要的宮殿,它僅占整個宮殿區麵積的1/7。關於阿房宮的規模,不同的史書中對此的描述存在著很大的偏差。如《史記》載“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漢書》有“東西五裏,南北千步”之說,等等。但事實上,這是不準確的,因為這是一個異常龐大的工程,前殿和宮區都沒有建成。後人在不十分清楚建築進度的情況下,人們誤以為把這兩者視為一體,也就是將前殿的範圍看成了阿房宮的大小。

為了修建這一浩大的工程,秦始皇征發了大量的民夫,這也是濫用民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既然秦以往的宮室早已經夠使用了,也就是說能夠完成秦始皇日常的生活了,那秦始皇為什麼還要耗費如此的人力和物力修築宮室呢?簡單來說,秦始皇這樣做的目的有以下幾種:

第一,通過修築宮殿達到威服天下的目的。漢高祖劉邦剛剛稱帝之時,當時的丞相蕭何就立即著手修建未央宮,“立東闕、北闕、前殿、武庫、大倉”,場麵是極為壯觀。但是漢高祖卻指責蕭何:“天下匈匈,勞苦數歲,成敗未可知,是何治宮室過度也!”蕭何卻回答道:“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亡而以重威嚴,且亡令後世有以加也。”漢高祖聞聽此言後十分高興,並沒有阻止未央宮的修建。其實,蕭何的說法基本上符合中國古代統治術。高大威嚴的宮殿體現了皇權不可一世的氣勢、君臨天下的威嚴,這是包括秦始皇在內的曆代君王修建宮廷的一個重要目的。此外,各種建築業都具有政治功能和象征意義。

第二,修建宮殿以供自己享受生活。秦朝的皇家建築可以說聚集了當時各種技術和工藝的最高水準。它以宮室建築為主,並且匹配了大量的苑囿園林。據說,“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於是立石東海上朐界中,以為秦東門”。規模如此龐大的宮殿以及全國各處的離宮很顯然已經超出了一個帝王日常生活的實際需要。

第三,修道煉丹的需要。晚年的秦始皇聽信術士盧生之言,為了見到“真人”,將自己隱秘宮中。為了適應這個特殊的需求,秦始皇“乃令鹹陽之旁二百裏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帷帳鍾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處者,罪死”。

修建阿房宮以及其他宮殿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是遠超常人想象的,這種勞民傷財卻對生產生活起不到積極促進作用的工程可以說是秦始皇統治時期的一個弊政,甚至也可以說這是導致秦朝迅速滅亡的一個重要誘因。據說在修建阿房宮的時候就流傳著這樣一個民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後來竟然真的一語中的,不過這也是後事了。

驪山大墓

秦始皇帝陵是一個可以同阿房宮相媲美的浩大工程。兩者一個在地上,另外一個在地下,但目的都是供秦始皇一人享用。

關於秦始皇帝陵的種種情況,《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貴,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複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遠古人類相信人的靈魂不滅,尤其是對於權貴來說,興建陵墓能夠讓自己到另外一個世界享受生活。在中國,厚葬之風古已有之,春秋戰國以來,厚葬之風愈演愈烈。最近考古發現的秦公大墓、曾侯乙墓等都為當時王侯的厚葬提供了實物證據。秦國也不例外,史載“秦惠文、武、昭、孝文、嚴襄(因避諱實為莊襄)五王,皆大作丘隴,多其瘞臧”。秦始皇更是登峰造極,堪稱中國古代帝王厚葬的極致。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就開始為自己預造壽陵。根據古時的製度,“天下貢賦三分之,一貢宗廟,一貢賓客,一充山林”。其中,“一充山林”說的就是建造陵墓。秦時期,政府的財政和皇室的財政是分開的,但是這並不影響秦始皇用國家財政為自己修建陵墓。

秦始皇從13歲即位的時候就開始為自己修建驪山陵墓,直到死的時候尚未完工。之所以將陵墓的地點選在驪山,根據《水經注》的解釋就是驪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

秦始皇的驪山大墓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同時也是最具規模的皇帝陵園。秦始皇陵是在戰國君王陵寢製度的基礎上創建的。他對前代的製度多有繼承並有所創新。從實際影響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形成了許多影響後世的帝陵製度,比如後世中常常用到的封樹製度、陵邑製度和園寢製度,等等。

秦始皇將自己的陵寢命名為“山”,由此可見陵寢之大。此外,驪山陵也是秦漢時期封土規模最大的陵墓。封,即封土,積土成山;植,也就是植樹,廣植鬆柏。封樹,也就是封土植樹,如山似陵。一個人封土的大小高低是有著嚴格限製的,這是墓主人生前等級和地位的象征。秦始皇的陵塚呈現出覆鬥的形狀,全部由人工堆積而成。測量顯示,秦始皇陵塚原本的高度是50丈(約115米),陵墓的東西長485米,南北寬515米。2000多年過去了,經過了無數的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至今保存為高76米、寬350米、長345米的夯土陵丘。

為了不讓自己的陵墓遭受破壞,秦始皇還首創了陵邑和園寢製度。“囚徙三萬家麗邑”,並且下令將大量的關東之民遷到陵園附近居住。這種人口的大規模遷移隻有一個目的:這些居民的任務就是修建、維護秦始皇的陵園。此外,通過現代的考古勘察,秦始皇陵塚有內外二城。內城和外城四麵有門,門上有闕樓。在陵墓的北側和西側同時建有大片地表建築,模仿當時使用的宮殿采用的“前朝後寢”的製度。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墓還包括了地宮、寺吏舍、陪葬墓以及各種陪葬坑,模擬了天地、國家、皇宮、政府、軍隊、臣民等各種形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地下王國。在史料的記載中,秦始皇的地宮中有各種象征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以及陵墓禽獸的圖畫和裝置。此外還有大量的殉葬品,其中最引人注意的當屬兵馬俑坑。

1974年,考古人員在秦始皇陵東側1.5公裏處發現了陪葬的兵馬俑坑。三個俑坑總共埋藏著與實物同樣尺寸大小的兵馬俑8000多件。1980年年底,人們又在秦始皇陵寢中出土了兩組精美的銅馬車。此外還發現了許多象征著宮廷苑囿的馬廄坑、珍禽異獸坑等。從這些發現中我們可以窺探出秦始皇陵墓規模之宏大、陪葬品之豐富都遠超出人們的想象。

秦始皇的驪山陵墓前後修建了將近40年的時間,常年勞作的人主要是刑徒和一些工匠。光這些人數就高達10多萬。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采伐並運輸陵園所需要的木材和石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博物誌》裏曾說,為了找到適合建造陵墓所使用的石頭,從渭水北諸山采大石運往驪山。勞作的囚徒們為此有這樣的歌曲流傳:

運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唱。萬人謳。金陵餘石大如■。

這種完全依靠手推人拉的方式運輸一塊塊像土屋那麼巨大的石頭,工程量是可想而知的。事實上,這隻是修建秦始皇陵墓中眾多工程中的一個而已。

修築驪山陵墓這項工程長期占用70萬的刑徒以及大量的工匠,其人力和物力消耗遠超其他任何工程。漢代的賈山有段話批評秦始皇是相當到位的。賈山說道:

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賦斂重數,百姓任罷,赭衣半道,群盜滿山,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視,傾耳而聽。一夫大呼,天下響應者,陳勝是也。秦非徒如此也,起鹹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鍾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裏,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旌旗不橈。為宮室之麗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聚廬而托處焉。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鬆。為馳道之麗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邪徑而托足焉。死葬乎驪山,吏徒數十萬人,曠日十年。下徹三泉合采金石,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被以珠玉,飾以翡翠,中成觀遊,上成山林,為葬薶之侈至於此,使其後世曾不得蓬顆蔽塚而托葬焉。秦以熊羆之力,虎狼之心,蠶食諸侯,並吞海內,而不篤禮義,故天殃已加矣。

賈山的看法基本上也就概括了古人對秦始皇大修陵墓的態度。在當時看來,帝國修建陵墓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它同樣也是一件關乎禮製和政治的大事。隻要符合製度,這類工程就是合理合法的。但是秦始皇的驪山大墓則完全可以用窮奢極欲、暴虐殘暴來形容。

在以後的2000年中,秦始皇驪山大墓也屢次遭人破壞。首先是項羽攻入鹹陽以後,一把大火燒毀了陵墓中的地麵建築,漢代的牧羊人失火焚毀了部分地下建築。到唐末黃巢起義的時候,也曾發掘秦始皇陵。但無論如何,它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空前統一的秦王朝的締造之物,恐怕也是最知名的一個皇帝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