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是一項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活動。《五經通義》中記載:“異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何?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依照慣例,尤其是推翻前朝的“革命”之君才有資格以封禪的形式向天地報功,也向自己臣民證明自己奉天承運。這對任何統治者來說都是一種特權和無上的榮耀。
事實上,古代邦國之君很早就有了祭天的行為,隻是在具體的地點和禮儀方麵有所不同而已。從西周以後,封禪之禮已經定型,更加規範,地點也被固定下來了。與此相關的一些觀念和理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經過儒家的整理和發揮後,封禪成了唯有最高統治者才有資格執行的一件事情。
秦始皇則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封禪的皇帝。因為自周天子影響力逐漸衰微的時代背景下,泰山很久沒有舉行過封禪儀式了,具體的操作規程也變得不可考證了。為了辦好這個隆重的大典,秦始皇“征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共同商議封禪的種種禮儀。這群儒生引經據典,高談闊論,各執己見,爭論不休。而他們提出的意見,大多數要麼迂腐不堪,要麼就煩瑣難行。舉一些簡單的例子,有人認為主張登山祭天的時候要用蒲草包裹車輪,避免對泰山的一草一木有所損傷,有的儒生主張封禪的時候要掃地而祭,鋪地的席子必須用茅草編織。對於這些意見,秦始皇並沒有采納。
一怒之下,秦始皇拋開群儒,令人開山修道並修建祭祀用的祭壇。在禮儀的選擇上,他參照秦國祭祀上天的禮儀,設計了一套禮儀製度。隨後,他親率隨行的重臣,登上泰山頂峰,完成了祭祀的儀式。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舉行封禪大典的皇帝,也是我國曆史上有可靠文獻記載的首次封禪大典。
秦始皇到泰山封禪可以說是一個具有標誌性的曆史事件。這是因為封禪可以說是一個導火索,秦始皇自封禪以後,無論是性格還是政策都有較大程度的變化,這也可以說是秦始皇政治生涯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首先一點,封禪儀式的完成導致了秦始皇內心的自大。從議定帝號開始,秦始皇的驕奢之心就已經有些端倪了。而封禪是神化王權、聖化帝王的一種重要手段。而這種活動隻會滋養秦始皇的驕奢之心。這種行為隻能使得皇帝產生一種神聖無比的絕對權威感,這也是秦始皇後來妄自尊大、驕奢狂妄的最重要的心理根源。這種心理對於剛剛建立不久的秦王朝無疑是起到負麵作用的。
封禪的另外一項不良後果就是導致了秦始皇對儒生的輕蔑和不屑。在秦始皇剛剛稱帝之初,一直篤信“法家”的秦始皇對儒生還是有一定好感的。在先秦諸子百家之中,儒家可以說是最重視君臣尊卑的禮法的。這對急於樹立權威的秦始皇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為此,剛剛統一六國後不久,秦始皇就征召了一批大儒,任命他們為博士,可以參政議政。此外,秦始皇對於儒生製定的那一套規範君臣作為的禮儀還是非常滿意的。然而,群儒的施政理念在秦始皇這裏根本行不通,於是他們就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各種形式化的禮儀之上了。鼓吹秦始皇到泰山封禪,其中就少不了群儒的鼓吹。在達到齊魯地區後,秦始皇瞻仰了孔子的故居,對孔子的後裔也進行了加封。一時間,儒生很是風光。
但是當真正需要辦事的時候,儒學的弊端、腐儒的守舊和淺薄在秦始皇麵前暴露無遺。這群儒生乘興而來,卻最終被秦始皇潑了一盆的冷水。這讓這群儒生心中非常不滿。他們最終以秦始皇在封禪途中遭受到暴雨為發泄點,“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儒家以封禪為聖德之舉,但是他們利用途中遇雨宣揚秦始皇的無德,這又暴露了儒生淺薄和幼稚的一麵。
秦始皇對儒生甚至是儒學的態度就此改變。以後秦始皇對儒學持有一定的偏見,甚至最後做出“焚書坑儒”的事情,這都可以說是這次封禪過程中儒生的無能所引發的。
第三個惡果就是引發了秦始皇的尋仙求藥之心。當時齊魯大地有兩種特有的文化,其中就包括了仁義之道的儒學和方仙之道的神仙學。關於這一點,後文會進行更加詳細的講解。但是,儒生將秦始皇以封禪的名義帶到了齊魯之地,於是大批的術士也開始向秦始皇兜售自己的學說。這樣最終的結果是儒者遭到鄙棄,術士受到青睞,這也許是秦始皇這次封禪最沒有料想到的一個後果,也是對秦王朝後期政治走向有著決定性影響的惡果。
秦始皇的這次封禪以及由封禪引發和衍生出的一係列大大小小的問題,也標誌著秦王朝的走向已經開始改變。這將在以後秦始皇的政治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印證。
尋仙問道
秦始皇返回鹹陽後不久,再次率軍出巡。這次秦始皇出巡的時間是公元前218年。這次巡狩的目的地是東海之濱的芝罘、琅琊一帶,與上一次重複。這次出巡的目的很可能與他尋仙訪道有很大關係。
秦始皇一行出了函穀關就直奔芝罘。出關之後的一段路程,沿途是韓國和魏國的故地。數年前這一帶還發生過反秦的叛亂,在這裏,秦始皇遇刺,差點葬送了性命。
刺客是張良派出的。在《史記·留侯世家》中的記載,張良是韓國久有的貴族。他的祖父張開地曾經是昭侯、韓宣惠王及韓襄哀王的宰相,其父張平則當過韓相裏王及韓悼惠王的宰相。張平死後的20年,也就是公元前230年,韓國被秦國所滅。
韓國滅亡後,張良的人生軌跡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也從一個鍾鳴鼎食的貴族公子成了秦始皇統治下的普通人。身負國仇家恨的張良此時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那就是複仇。一個從小生活優裕的落魄公子,想要憑借著一己之力動搖日益穩固的秦王朝,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張良經過謀劃,他采取了一種極端的方式:刺殺秦始皇。
在張良看來,隻要秦始皇一旦死去,剛剛建立的秦王朝就會分崩離析,此時韓國就有了能夠複辟的機會。這是一種極為魯莽但是實屬無奈的行為。
張良複仇的計劃不僅大膽,而且非常地困難。為了求得適合的刺客,張良散盡家財。在這其中他的弟弟病死了,但是張良一心複仇,隻是將弟弟草草埋葬了。在尋找刺客的途中,張良遇到了一個名為“滄海君”的賢人,這個人為張良的決心所感動,於是向張良推薦了一名超級大力士。這個大力士不但身材雄偉,而且擅長操縱重達120斤的鐵錐,能夠讓這個鐵錐近距離擊中目標。用這種方式來刺殺秦始皇是一種再好不過的方式了。
張良選取的地方是博浪沙。博浪沙在三川郡的陽武縣南麵,位於洛陽到大梁的東西大道之上。這個地方在戰國時期處於韓魏之間。張良本身就是韓國人,對韓魏之間的地形山川都非常地熟悉。當得知秦始皇要出巡後,張良判定博浪沙是秦始皇的必經之地。
當秦始皇一行人通過博浪沙時,他們突襲秦始皇的車駕,一錐飛去,將其擊得粉碎。可惜這不是秦始皇所乘,而隻是一輛副車。秦始皇大驚失色,盛怒之下,下令在全國範圍內通緝刺客。張良被迫改名換姓,藏匿到下邳。
到達海濱後,秦始皇再次登臨芝罘,刻石紀功,這就是《芝罘刻石》。其辭曰:
維廿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芝罘,臨照於海。
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著綱紀。
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
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旁達,莫不賓服。
烹滅強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
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群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常式。
這事情沒過多久,秦始皇又在芝罘的東關刻石紀功,這就是《東觀刻石》。其辭曰:
維廿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逮於海隅,遂登芝罘,昭臨朝陽。
觀望廣麗,從臣鹹念,原道至明。聖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強。
武威旁暢,振動四極,禽滅六王。闡並天下,災害絕息,永偃戎兵。
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作立大義,昭設備器,鹹有章旗。
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
常職既定,後嗣循業,長承聖治。群臣嘉德,祗誦聖烈,請刻芝罘。
這件事情結束以後,秦始皇過橫山,經上黨,返回鹹陽。這次巡狩對秦始皇影響最深刻的當屬謀殺。這次謀殺給秦始皇敲響了複辟勢力已經很猖獗的警鍾。時隔數年,秦始皇微服出行關中,夜行蘭池宮外,又遭到了數名刺客的突襲。如果不是隨行的幾名武士死戰刺客,秦始皇的性命恐怕不保了。
博浪沙的陰謀和蘭池宮遇刺的事件,是秦始皇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以後,秦始皇的注意力發生了極為重要的轉折性變化——從全力關注構建文明轉為對複辟勢力的勘察。這其實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秦始皇巡狩使命的變化,從相對簡單的宣教新政到以巡邊和震懾複辟勢力為主。這種轉變,很快就可以從下一次的巡狩中看出來。
第四次巡狩
第四次大規模巡狩是在秦始皇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15年,當時的嬴政已經44歲了。這次巡狩的基本路線是:鹹陽——經舊趙之地——入舊燕之地——遼西郡——碣石——返回再經燕趙舊地——經上郡進入邊地——巡視北邊——南下歸秦。這次巡狩在史料中並沒有多少記載,但是其實際含義卻是相當豐富的。在這次巡狩中,秦始皇主要有以下任務:碣石宣教新政,督導遲滯工程(壞城郭、決川防),部署求仙事,巡視九原並部署反擊匈奴戰事。深入分析後,我們基本上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這次巡狩可以說是秦始皇為自己即將實施的內外戰略所做的一些準備工作。秦始皇心中的戰略是:對外必須要大舉反擊匈奴,對內則要大舉鎮壓複辟。這兩項任務其實是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鎮壓複辟必須以肅清邊患為保證,而鞏固邊疆又離不開整肅內政。
在這次巡狩中,秦始皇有意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對燕國和齊國舊地的遲滯工程的有力督促,這就是曆史上人們所說的壞城郭、決川防。碣石之地,正是舊燕、趙、齊三國拉鋸地帶,要塞林立,川防累累,相互攻防,相互淹決,堪稱天下川防為害最烈之地。盡管此時中原川防已經順利疏通,然此地卻是遲滯了許多。秦始皇來到此地,就是為了敦促這一工程早日完工。與以往巡狩的規矩相同,秦始皇來到碣石後又在這裏留下了一塊紀功刻石,這就是《碣石門刻石》,其全文如下:
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武殄暴逆,文複無罪,庶心鹹服。
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服土域。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
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繇,天下鹹撫。
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
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
通過這片石刻我們能夠發現一種很有意思的新提法,那就是“德並諸侯”。在前文中,我們得知,在諸多的石刻中,秦始皇一直強調的是秦政的德行,但內容往往還是以功業的敘述和新政的內容為主,例如《琅琊台刻石》中僅雲:“皇帝之德,存定四極。”顯然,並沒有將皇帝之德擴展到一統之前。但這次的石刻不同,它將秦始皇平定六國第一提為“德並諸侯”。這種做法顯然是大大地彰顯了德功德政。
這一轉變,其實是彰顯了秦始皇在馭民政策上的改變。
眾所周知,秦自商鞅變法以後一直就是一個崇尚法治的國家,對儒家提出的那一套王道德政從來就是不屑一顧。但是在統一六國後,六國貴族和儒家對秦政的攻擊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在秦焚書坑儒以後,秦政不言德似乎已經成了秦政本身無德的一個表現。為了安撫民心,秦始皇做出這樣的改變也是可以理解的。
綜觀秦始皇的曆次巡狩,這其中的艱難險阻遠非史書輕描淡寫的那樣。
細心的人可以發現,秦始皇嬴政在巡狩的過程中,跋山涉水屢次抵達秦版圖的邊陲之地,卻很少涉足過那些富庶繁華的地方。東出函穀關的第一站就是洛陽、大梁等地,然而卻沒有一條史料記載秦始皇在此地有過逗留。巡狩的過程中兩次來到舊齊國的海濱,然而卻沒有進入齊國最富庶的臨淄。另外,在巡狩過程中遭遇到的種種凶險卻是不折不扣的,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這些意外都至少說明一個問題:秦始皇曆次巡狩並不像後人想象的那樣舒適和威風八麵。
這次巡狩回到鹹陽後,秦始皇先後主持並組織北擊匈奴、修築長城、擴建陵墓等幾項重大任務,所以在一段時間裏,秦始皇並沒有繼續出巡。
意外的收獲
秦始皇在封禪的時候,一些方士向他灌輸了神仙思想,而這種文化思想很快就被秦始皇所接受。那些神仙思想是什麼呢?方士們認為,天地之間存在著可以長生不老的神仙,普通的人如果能夠吃到仙藥就可以成為仙人,最終長生不老。這種思想對於長期困擾生死問題的秦始皇來說無疑具有難以抵抗的誘惑力。
神仙思想在戰國時期開始流行,主要產生和流行的地方是當時的齊地,也就是今天的山東沿海一帶。由於秦始皇長期生活在西部,對這一思想並不是很了解。但當有方士告訴他普通人吃了仙藥也能夠羽化成仙、長生不老的時候,秦始皇極為動心。
為什麼神仙思想會在齊地產生呢?總結起來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齊地是海市蜃樓的現象最為集中的區域。齊地臨近大海,在一定的氣象條件下可以看到獨有的海市蜃樓,這讓古人產生無限的遐想。但古人並不具備解釋海市蜃樓的科學知識,所以很容易就將海市蜃樓理解為海上的仙山。這樣一來,齊地逐漸產生了“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的說法。據說這三座神山都隱藏在渤海之中,山上有仙人,也有長生不老的仙藥。在方士的描述中,神山上的宮殿都是由黃金白銀建造而成,遠遠望去就像是天邊的雲,虛無縹緲。但是神山是常人難以接近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五行學說的流行。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在齊地流傳得比較早,也比較廣,而按照五行的理論,齊國所在的東方是主生的。既然主生,就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長生不老,這也是神仙學說產生的很重要的原因。神仙學說與五行學說結合了起來,構成了這樣一個獨特的思想體係。
方士的這些言辭深深打動了秦始皇,於是他下令派出方士尋仙求藥。
這並不是秦始皇的首創,其實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一些君主開始了尋仙求藥的舉動。齊國的齊威王和齊宣王以及燕昭王都曾“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戰國策·楚策》中也記載曾經有人向楚王獻不死藥。在《韓非子》中也記載有“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通過這些記錄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的“神仙之說”、“不死之藥”等觀念早已有之,用這類言語騙取富貴的術士也早有其人。
秦始皇原本就是信奉五行學說,當遇到這些巧舌如簧的術士時,自然是對他們無條件地表示出信任之情。但也正是這種信任,讓一心求仙的秦始皇一再受騙卻終生不悟,出現了一出又一出尋仙問藥的鬧劇。
從曆史記載來說,當時最受秦始皇信任的人當屬齊人徐福。
秦始皇初次冬巡至海,徐福等人就上書秦始皇,鼓動他尋仙求藥。秦始皇信以為真,令他們分頭出海。一年以後,秦始皇再次來到齊地東巡,而徐福等人一無所獲。為不至於獲罪,眾術士“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既然眾人是因為風的緣故無法抵達,秦始皇也不好怪罪,隻得命令他們繼續尋找。此後又過了幾年,秦始皇再度東巡,術士們依然兩手空空。麵對這種情況,秦始皇不禁產生了疑惑,決心一探虛實。此時,狡詐的徐福向秦始皇編造了一個更大的謊言。他自稱見到了“海中大神”,並向大神說明自己是當今皇帝的使者,希望大神能夠賜予一些延年益壽的良藥。可是大神卻說:“汝奉秦王禮薄,得觀不得取。”為了證明自己沒有說謊,徐福還繪聲繪色地聲稱他跟隨大神到達了蓬萊山,並對蓬萊山仙境進行了仔細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