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一生功過(3 / 3)

任何一項對於秦始皇的評價,都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僅僅用他某一時期或者某一階段的事情來試圖給秦始皇貼上某種標簽,這是不可取也是不科學的。

秦始皇曆經數年,最終統一六國,這是所有人不可否認的曆史事實。而能夠完成這種統一,不能不說是曆史發展過程中的大事情。也正是基於這樣的一個事實,很多人在談論秦始皇的曆史功績的時候,首先看到的就是他最終一統六國這一點。即便是西漢初期的儒生在批評秦始皇的時候,也大多都承認他能夠統一六國這一無可辯駁的事實。

但秦始皇最大的曆史功績真的隻是一統天下嗎?

在前文中,我們曾經說過,唐代著名文學家和政論家柳宗元寫下了著名的《封建論》。他在這篇文章之中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那就是秦始皇的主要曆史功績是廢分封而郡縣天下,提出了“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製”的著名論斷。在其後的王夫之也稱讚“郡縣之垂兩千年而弗能改”是“勢之所趨”。可見,繼柳宗元以後,明清時代的一些進步學者已經把秦始皇在製度上的改革作為評價他曆史功績的主要方麵了。

事實上,秦始皇所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君主專製製度,可以說是開創了一個時代。古往今來的帝王在這一點都無法與秦始皇相比,因而借用李贄對秦始皇的評價“千古一帝”來形容秦始皇是非常恰當的一件事。

在秦始皇的諸多曆史功績中,最偉大的是在製度上的創新。把中國從分裂最終變成統一的君王有很多,但是沒有一人獲得了像秦始皇這樣的讚譽。從曆史事實上講,在戰國後期,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並且由秦始皇完成這統一大業已經是大勢所趨。秦始皇統一六國,是前麵幾代秦王的遺願,因而秦始皇完成的統一大業既是自身才華和政策的原因,也有先祖給他留下的良好的基業的緣故。

在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的大臣們就重大國事在朝廷上展開的激烈辯論有兩次,而這兩次的核心問題也就是是否推行郡縣製。由此可見,在秦王朝建立以後,究竟是采取什麼的政體,實行分封還是郡縣,這在秦王朝統治內部中的意見和分歧是相當大的。雖然主張郡縣派,並且始終不渝堅持郡縣派的也隻有李斯,但是秦始皇始終采納李斯的主張。而中央集權製的君主專製製度的建立,的確是屬於力排眾議、前無古人的創舉,也是秦始皇對中國曆史發展的最主要的功績。

誰來負責

在眾多的文史評論中,人們對於秦王朝的毀滅,往往會將其短命的原因歸結於秦始皇。這似乎已經成了一個公論,但這種定論對秦始皇來說真的公平嗎?

首先,不可否認的是,秦始皇是秦王朝暴政的始作俑者,也是濫用民力的典型代表。但是這並不是引發秦王朝最終坍塌的終極原因。而壓垮秦王朝最後一根稻草的人其實是秦二世胡亥。

在傳統的觀念中,秦二世往往讓人同情,覺得他是被趙高所操控的。事實上,他的人格悲劇在決定登上皇位的那一天起就已經注定了。他有些忠厚,從言語中可以看出他似乎還是一個孝子,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適合當龐大王朝君主的人。

《史記·李斯列傳》曾有過這樣的記載,在胡亥即位後,他聽從趙高的意見謀殺諸公子和朝廷大臣,弄得人人自危,將秦王朝的暴政推向了極端,結果引發了人民起義造反。胡亥與秦始皇事實上並沒有多少的可比性。秦始皇的晚年也曾經犯下了很多的錯誤,但是這並不能掩蓋他曾經做出的巨大曆史貢獻,而秦二世胡亥隻是一個昏庸無能、殘酷暴虐的享樂皇帝。這二者之間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從政策上看,秦始皇一生之中重用賢才,並且對他們保持完全的信任。在秦始皇當政時期,雖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政策,但是朝廷內外的肱骨之臣都是相當有才華和能力的。而到了秦二世時期,大量功臣被誅殺,又不能及時起用有才華的新人,最終讓朝堂失控,釀成大禍。

再者,雖然秦始皇不乏對人民有暴虐的行為,但是他絕對沒有如同胡亥那樣暴虐成性,濫殺無辜。他為了鏟除異己,幾乎殺害了自己全部的兄弟姐妹,史載他還親手射殺了誤入上林苑的行人等等。

而偌大一個秦王朝在突然之間就滅亡了,這始終是中國曆史的一個巨大謎團。在中國曆史的種種研究中,也對這其中的理由進行了闡述,但是並沒有深入問題的實質中去。

對於任何曆史研究來說,想要解釋其中真正的原因時所要麵臨的最重要的困難點往往有兩個:第一就是資料物證的缺失,導致後人無法對其進行認知和評判,曆史上的很多古國的消亡使後人無從知曉,基本上也都是因為這個原因。第二就是後人人為地扭曲真相,讓後來人難以發現其真相。

就客觀曆史而言,秦政和秦亡肯定是存在一定聯係的,但事實的真相往往不能這麼簡單來進行判斷。想要對秦二世而亡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始終有一個人無法忽略,這個人就是秦始皇。要想對這一現象做出超出一般的認識,有一些東西需要更加理性地對待。

首先,我們必須要將秦始皇所創造的秦政體係與作為權力主體的秦王朝分開來看。這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興亡的關係。秦王朝的迅速滅亡,並不能通過此必然證明秦政的暴虐。秦二世、趙高政權的暴虐和殺戮,隻是秦政體係中運行的一個變形,而不能作為秦政的必然延伸。

從史料的角度來說,秦亡的基本事實是清楚的,並沒有多少意義可言。綜合當代所能見到的全部基本資料,我們可以認定,秦帝國突然滅亡,有兩個最為重大的原因:第一就是沙丘政變後,中央政權突然發生了重大變形,這是秦王朝滅亡的重要誘因。第二,戰國傳統所形成的巨大社會慣性導致了整個社會出現了全麵動蕩,這是秦王朝滅亡的基礎事實,而這一點卻常常被後世的史學家所忽略。

秦王朝發生政變的時候,距離統一天下僅僅有12年的時間。無論是以哪個時代的變化標尺進行衡量,12年都是一個太短的時間段。可以說,國家的政權距離人心的真正聚合,還有著很長的路要走。在秦王朝統一的初期,整個社會心理仍然處於一種沒有定型的可變狀態中,天下對秦王朝統一政權還尚未形成穩定的最終認可。在當時的社會思潮中,依然有一個強烈的社會思潮,那就是渴望回到戰國大爭的時代,並且這種思潮有著強大的生命力。無論是在確立郡縣製中爆發的“諸侯封建”說,還是六國貴族在當時的複辟言論與複仇暗殺行動,以及山東民眾與當年封主的種種聯結都可以看作這種思潮的一種具體反映。

隻有對這些事情有了清楚的了解後,才能對秦始皇乃至秦王朝有著更為清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