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蔡縣位於河南省東南部,屬於駐馬店市,東西長60千米,是一個平原農業縣。地處東經114°6′—114°42′、北緯33°4′— 33°25′之間,東靠項城,西連西平、遂平,南接汝南、平輿,北臨商水、郾城。上蔡縣是古蔡國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漢相翟方進的故裏,海內外蔡氏祖地,“重陽文化”的發祥地。
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上蔡縣總麵積1517平方公裏,轄8個鎮、14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53萬(2016年)。 上蔡縣境內的古蔡八景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名勝古跡。
人類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於蔡地而畫卦於蔡河之濱,遂名其地為蔡。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其弟叔度於蔡,建立蔡國,以國為氏,傳18代近500年,史稱上蔡。後屢受楚國侵犯,一再遷都,初平侯遷至新蔡,後昭侯遷至州來(今安徽鳳台),改州來為下蔡。
秦於此置上蔡縣。南朝宋移治是動城,故址在今汝南。北魏神龜二年(519)改置臨汝縣,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又置武津縣;大業間複置上蔡,臨汝、武津先後省入,至此上蔡之名遂不變。隋屬汝南郡,唐屬蔡州,元至明清均屬蔡州。民國初,屬汝陽道。建國後,屬信陽專區,1965年改屬駐馬店專區。
行政區劃
上蔡縣轄8個鎮、14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黃埠鎮、楊集鎮、洙湖鎮、黨店鎮、塔橋鎮、朱裏鎮、華陂鎮、東洪鎮,大路李鄉、無量寺鄉、邵店鄉、五龍鄉、楊屯鄉、和店鄉、蔡溝鄉、齊海鄉、崇禮鄉、韓寨鄉、東岸鄉、小嶽寺鄉、西洪鄉、百尺鄉,蔡都辦事處、蘆崗辦事處、重陽辦事處、臥龍辦事處。
上蔡城頭黃葉多,聞雞看劍起長歌。
徒憐丞相東門犬,猶憶將軍半夜鵝。
樹底衣裳沾霧雨,馬前燈火動星河。
涼風滿路吹行驛,那似金門聽玉珂。
伏羲畫卦於蔡水之濱,周武王分封其同父同母胞弟老五姬度於蔡地,春秋時蔡公室以蔡為氏,為天下蔡氏之祖地。
春秋末期,孔子為了宣揚學說,曾遊曆蔡地,在蔡地收了數十名弟子,其中有六人得入孔子七十二賢之列。
孔子後出蔡地,欲入陳,遭陳主拒絕,被困在陳蔡之間不得出入,於此地著《春秋》一書。
秦相李斯乃我上蔡人,漢明帝時期有“通明宰相”之稱的瞿放進為我上蔡人。亦是重陽節登高賞秋插茱萸尊老愛幼的發源地。
相傳,三國時期洛神甄宓的生父甄豫曾任上蔡令。
據清代《汝寧府誌》和《上蔡縣誌》記載,蔡國有孔門六弟子,即漆雕開、漆雕從、漆雕哆、漆雕憑、曹恤、秦冉等六人。小小蔡國,怎會有這麼多孔門弟子呢?
公元前492年至公元前489年,多種《孔子年譜》均寫為“孔子在陳”。依中國孔子基金會原會長、著名學者匡亞明先生之說,孔子雖在陳,但“自陳適蔡,又自蔡適陳”,在蔡國呆過不少日子,這就為他收蔡國籍弟子提供了可能。
孔子在蔡國時,主政者蔡昭侯無德無才,一天到晚怕楚國打他,不用孔子。他的兒子蔡成侯也是個糊塗蛋,徭役繁重,民怨四起,他對孔子更不以禮相待。孔子在蔡國,除了收收弟子講講學彈彈琴唱唱歌,政治上沒收獲。
2008年12月24日下午,記者抵達上蔡縣華陂鎮陳蔡鋪村。村南700米處,開龔公路(開封至湖北隨州龔家棚)西側青青麥田中,有一片稍高於周圍的崗地,上有三間小屋,幾通殘碑,旁邊立著“縣保”標示牌。上蔡縣文管所張六林先生說:“這就是上蔡孔子曬書台。”
兩間小屋明顯為現代所建,進得屋內,“二十四孝”花花綠綠圖片貼滿北牆,一幅小小孔子畫像貼牆而立,像前香爐內插兩炷殘香,十分冷落。
門外,殘碑多已漫漶不清,地麵上仍能撿到碎陶片。
“這兒是陳蔡界河的枯河南岸高崗地,孔子往來於陳蔡兩國時,有一回剛走到這兒,天降大雨,孔子一行淋得像落湯雞一樣。雨過天晴後,道路極為泥濘,馬車無法行駛,隻好在這片高崗地上歇息曬書,竹簡擺滿了高崗,孔子歎息:‘這是子開(漆雕開)在為我送行啊!’”上蔡縣文史專家陳劍鋒說。
子開就是孔子高徒、上蔡人漆雕開,他的家在華陂鎮華南村。相傳他為孔子覓食掉進鴻隙湖裏淹死了,孔子走到學生故鄉,睹雨思人。
上蔡孔子曬書台,清代《上蔡縣誌》中也有記載,可見對其紀念從古已有。有趣的是,全國有多處孔子曬書台,自然是“後來人敬愛其生前為人,從這敬愛中穿鑿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