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收六位上蔡籍弟子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分八派創了“漆雕氏之儒”的漆雕開,他的家,就在與陳蔡鋪村相鄰的華陂鎮華南村。
“王送侯迎”漆雕開
在華陂鎮華南村西,我見到了漆雕開墓,為“縣保”,墓是用水泥箍起的圓形土墓,墓前立有兩通古碑,均為清代碑,字跡全部消失,其中一通隻剩半截。
墓前,是一片冷清水塘,上浮薄冰,這是鴻隙湖的一部分。據清《上蔡縣誌》記載,昔年鴻隙湖水麵廣闊,蓮荷數頃,燦若錦繡。現水麵已大為縮小。
華南村是漆雕開的故鄉,村中有2000多人,漆雕氏隻有4戶28口。在村裏,我們找到了漆雕開後人漆雕世英,他56歲,據說在《漆雕家譜》上他排到100多代。
漆雕世英講道:“原來漆雕開墓園比現在大,有六分多地,周圍圍著花院牆,碑也比現在多。聽老輩人講,原來汝南知府還到這兒來祭祀呢。”
後來墓園被人侵占,麵積縮小。墓旁被外姓人蓋上房子,隻是“人住進去,又失火又生病,住不住人(當地土語,不能安居之意),現在還空著。”漆雕世英講。
關於漆雕開,漆雕世英講不出更多。在上蔡人編著的《古蔡風物》中,我看到一個“周王送,蔡侯迎,子孫代代有功名”的傳說。
據傳,漆雕開父親結婚那天,迎娶他母親的花轎剛進村,周王巡視的車隊路過此處,車隊緊跟在花轎後邊。道路狹窄,周王又尊重禮儀,車隊始終未超過花轎,像娘家人送親一樣跟在後麵。
蔡侯得知周王巡視,帶車隊去迎接周王。車隊剛走到華陂鎮鴻隙湖邊,碰上迎麵而來的花轎。蔡侯沒法越過花轎,與周王打過招呼後調轉車頭,像專程前來迎娶的一樣在前麵開道,一侯一王兩支車隊前迎後送,一直把花轎送到鴻隙湖邊漆雕家門前,才得以會合。
當地人看到這種情景,都說漆雕家將來必大富大貴。第二年,漆雕開降生。幼年時,他聰慧過人,熟讀《尚書》過目不忘,當地人稱他為“神童”。
孔子為啥會收漆雕開為徒呢?上蔡人傳說,孔子一行來到上蔡華陂鎮時,有一年輕人攔著車子。子路問:“聖人來到,為啥不讓路?”年輕人答:“既是聖人,我想請教一個問題,鵝叫聲為啥高?”孔子答:“因為鵝脖子長。”
年輕人又問:“青蛙脖子短,為何叫聲也高?”孔子無言可答。這個年輕人便是漆雕開。孔子見他聰明好問,便收他為徒。
一般文獻隻記錄了漆雕開出生年份是公元前540年,上蔡老百姓連他的卒年、卒因都“創作”了出來。
說是周敬王31年(公元前489年),孔子帶弟子周遊列國來到漆雕開家,遇上連陰天,沒法走,孔子一行隻好住下。漆雕開家並不富裕,存糧很快被吃光了。為了不讓孔子挨餓,漆雕開冒著大雨,獨自一人到鴻隙湖裏采藕讓老師充饑,不幸落水遇難。
他落水後,湖水猛漲三尺,狂風刮了三天,大雨下了三夜,人們也一直找了三天三夜。應該是沒找著屍首。後來,為了紀念他,人們就在鴻隙湖邊為他築了衣冠塚。
“說來也怪,鴻隙湖自從漆雕開落水遇難後,滿湖白蓮花第二年全變成紅蓮花,泥中白藕全變成紅藕。無論天多旱,湖中紅蓮朵朵帶露,人們稱為‘哭蓮’。以後千百年裏,鴻隙湖蓮花與藕一直都是紅的,這成了鴻隙湖一大特色。後來演變成‘上蔡八景’之一——鴻隙荷爛。”陳劍鋒說。
清朝詩人張沐寫《鴻隙荷爛》詩:“萬畝?泉老不流,際天花草爛雲頭。波飄蓮瓣燒成暑,市起菖蒲寒入秋。水利興時多種稻,漁歌向夜盡撐舟。居民猶記漆雕開,到處逢人說末周。”寄托了對漆雕開的追懷。
除漆雕開外,其他五人文獻記載極少。清代《汝寧府誌》中記載漆雕開、漆雕從、漆雕侈、漆雕憑同為上蔡華陂人,也有文獻稱漆雕從、漆雕侈兩人是魯國人。
據《汝寧府誌》記載,漆雕從(亦名漆雕徒父),字子文,《孔子家語》記載為子固。死後被追封為慶成侯。漆雕侈(亦名漆雕哆),字子斂,死後被追封為濮陽侯。
漆雕憑,字不傳,他倒是有件事傳了下來。孔子曾問他:“臧文仲、武仲、孺子容這三個人哪個最賢?”漆雕憑隱惡揚善,回答得十分得體。孔子誇他說,真是君子風範呀,說別人的優點是大力張揚,說別人過錯不事張揚。
秦冉,字子開,史稱“德藝有成”,唐代追封為彭衙伯,宋代追封為新息侯。
曹恤,字子循,比孔子小50歲,家在上蔡洙湖鎮。史稱“樂道明義”,唐代追封為曹伯,宋代追封為上蔡侯。有些資料稱,曹雪芹是曹恤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