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傳 後記*定北之戰(九)(1 / 3)

三十年來塵與土,二十七載戰北方。

萬裏川河血滿盈,千裏邊疆積白骨。

多少蠻夷刀下魂,多少壯士不複回;

多少父母盼子嗣,多少妻子倚門楣;

多少子女望父親,多少兄弟希同歸;

多少戰士惜同袍,多少士卒冀將軍。

可憐父母悲白發,可憐妻子浣青絲;

可憐子女不知長,可憐兄弟百存一;

可憐同袍留銷骨,可憐將軍百戰死。

……

這是早年間,劉辯破高句麗時做的一首長詩,今天心中頗有些感懷,遂口中吟唱了起來。曲意悲情壯烈,配合著夕陽西下,布滿金紅色光澤的黃河渡口,顯得那樣的淒涼。

吟完此詩,劉辯心中感慨,一時失神,卻不料身後傳來擊掌之聲,劉辯回身視之,卻原來是曹操已經醒來,聽得劉辯之詩,故有此節。

曹操見劉辯回身,遂言道:

“殿下好風采,所做詩歌每每出人意料,不與當世題材相合,卻又別具一格,獨有一番風味。可惜此詩之意太過淒涼,念之久則必喪其誌也。殿下還需思之甚之。”

劉辯搖了搖頭,不置可否,今見天色已完,劉辯遂留曹操在此過夜。當夜曹劉二人同榻而寢,抵足而眠,一夜無話。

次日天明,劉辯親送曹操回軍,至黃河岸邊依然依依不舍。曹操感歎一聲,不複兒女情懷小節,當即領著所部文武架船回南岸而去。

在曹操回軍以後,劉辯那邊遂傳來消息,與曹魏一方約定在七日之後在黃河南岸的一處空曠地帶進行決戰。

此地還有個名頭,就是當初黃帝破蚩尤,周武王破紂王之地,名曰“牧雲之野”。

七日之後,劉辯在高地山坡之上,將臨陣指揮權交給了郭嘉和賈詡,各自指揮騎步二軍,以及各部相互配合支援各事。

而曹操則將指揮權交給了李儒和司馬懿二人,由司馬朗為行軍主簿,鎮守大營,馬濟宿衛在自己身旁。

在山坡之上,劉辯卻早就安排好了棋盤、茶水與樂師,為二人伴奏。

曹劉二人端坐此方,安穩下棋品茶,聽樂奏曲,好不自在。劉辯為防馬濟、許褚、典韋,以及曹劉各帶在身邊的幾千親兵等的煩躁。就在旁邊又派人安排了一些酒食,供諸人享用。

也不知道是哪方先發號的旗令,一陣長長的嗚咽沙啞的軍角號吹響,

兩方先以騎兵列於陣前,兩軍對壘,曹魏一邊的騎兵主將正是牛輔、張遼二人。

劉辯一方的騎兵統率,正是張合的三千大戟士,以及趙雲的五萬白馬義從。

一陣戰鼓響起,曹、晉二方大軍,便拚命向前,廝殺在了一起,沒有花哨,沒有算計,隻有硬碰硬,這是一場血與肉的洗禮。勝則一統北方,敗則身死道消。

趙雲、張合、張遼、牛輔四人,各自提著自己的兵器,催著胯下戰馬,相互對視著,緩緩的走向兩軍中央。

雙方將士知道這是主將之間的戰鬥,不是他們這些小兵可以摻和的,所以他們紛紛繞過了這片區域。

當先出手的是趙雲,隻見他手持長槍當先向牛輔攻去,張遼見狀,忙舉著長槍,從旁邊策應。趙雲右邊的張合見之,手持長槍,用力一格擋,架開了張遼的攻勢。

本該策馬而過的,卻不料趙雲臨陣施巧計,長槍橫舉,半伏在馬背上,從遼、牛二將中間衝了過去,欲借馬匹衝擊之力,把二將掃於馬下。

卻不曾想,張遼、牛輔二人久曆戰陣,一見趙雲舉動,頓知其意。遂一拍馬背,借勢在馬匹之上躍起,一人右手持長刀,一人左手持長槍。使慣力猛然揮下,欲一擊滅殺晉之上將,奪此戰首功。

趙雲臨機決斷,知危甚快,一牽馬韁,其麾下戰馬一陣嘶鳴,仰天而起。趙雲翻轉馬身,繞了個圈,長槍如長風般向張遼、牛輔二人再次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