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4年秋,於嶺南秋氣正爽時節,劉辯令周泰、賀齊、周瑜、蔣欽,兵分五路,以水軍之勢,兵發江東,以配合劉協的滅吳之戰。
除了水師,劉辯又令馬濟為先鋒,借道淮南,以上將太史慈為統帥,兵出淮南。
馬濟為了表功,以打消劉辯對他們曹魏勢力的疑慮,故所帶兵馬全是曹魏的五萬精銳之師,好以此消耗掉自身的實力,也可以為劉辯開疆擴土。
可惜天不假年,自夷陵之戰被劉協楚軍打敗,喪土失城的陸遜,被孫權發配到了長江南岸以防守二劉兵馬的攻擊。
陸遜不愧是上將之才,於盱眙之地的一處偏險之處,設下理伏。以詐敗之計,誘馬濟入了埋伏圈,圍困半月之後,馬濟內無糧草,外無援兵。馬濟自刎,僅剩的五萬曹魏兵馬盡歿。
隻因當時劉協派往徐州督戰的徐庶、文聘二將有意隱瞞消息,待太史慈接到消息之時,已經是馬濟身死,五萬精銳兵馬盡喪了。
太史慈雖然性情剛烈,可也不是那種隨意變幻臉色之人。在不動聲色之間,邀請徐庶二人,至營中商議對戰陸遜之事。
太史慈孤軍在此,徐庶、文聘二人亦知道,南楚現在急需消滅東吳勢力,一統長江南岸,以便日後與北晉爭鋒。
定好計策以後,二劉兵馬兵分六路,或從長江順流而下,或從淮南之地南下,或以周泰、賀齊二部水軍相合,一起出兵。
陸遜見敵勢甚大,隻好後撤,退軍蘄春城。與此同時,於建業的張昭、張紘見東吳氣數已盡,遂聯合江東世家,秘密與二劉聯係。
在取得二劉首肯之後,密諫孫權,陸遜故意貽誤戰機,再加上先前夷陵之敗,恐孫權怪罪,已經秘密降劉,旦夕便要南下之事。
孫權聞之,心中頗為驚疑不定,遂令蘄春的淩統,秘密監視陸遜,觀其是否有反叛之意。淩統接令之後,心中亦是存疑。時刻防備起來。
九月,徐庶效仿劉辯取馬韓之計,以抹書詐降之計,暗通蘄春城內淩統、陸遜二處。淩統二人自此防備愈甚之。
十月,徐庶用詐敗之計,引誘淩統入埋伏,盡斬淩統三萬餘人。淩統僥幸回到蘄春城內,責怪陸遜見死不救,陸遜亦是破口大罵。於爭鬥之間,淩統脫口道出了孫權的監視之意。
陸遜聞之,心神動蕩之下,開始有脫離孫權之心,又恐淩統在側。遂暗通太史慈,於當日夜,裏應外合之下,破城而入,淩統死於亂軍之中。
取得了蘄春,也就等於說是劉辯在江東南岸紮上了一個堅實的釘子。可是釘子再好,若是不與北方疏通,亦是枉然。
於此時節,交州之地。
李儒心知天下平定之日不遠也,也不知怎麼的,李儒在此定居的幾年之中,居然良心發現,開始有意促成一統。
有了這個心思以後,李儒在取得交州士家與百越人的信任以後。獻計令百越、士家二方勢力,傾盡州中、族中所有的青壯年,開始北上,欲與東吳決一死戰。
士家與百越人至死也沒有想到,北方劉辯的水師,已經能夠跨海作戰,故而一力北上,致使後方隻有數萬兵馬防守,極其空虛。
周瑜在攻打南海郡、交址、桂林數郡之時,見此三郡防守空虛。當即便知道了李儒的心意,遂馬不停蹄,在士家與百越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交州之地接連喪土失城。
待士家與百越人接到命令的時候,他們隻剩下來了寥寥數城而已。無奈之下,士家與百越人遂向周瑜投降。
周瑜以孤軍在此,百越人又非其族類為理由,在接手了士家等控製的數城以後,遂於城南之地,坑殺士家與百越二十五萬餘眾。
自此交州大定,但也因此,致使交州喪失了大量的青壯年。需要好多年,才能恢複過來。
周瑜當然知道如此有傷天和,可是事情已經到了如此地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周瑜兵馬隻有八萬人,可是交州之兵卻有二十五萬,以如此少的兵馬,監控這麼多的交州兵,周瑜也確實有心而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