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傳 後記*滅吳之戰、李儒東行記(2 / 3)

故周瑜在簡略的清理了交州之內的山野賊寇,百越人的殘餘勢力之後,知道時間緊急,也不停軍休整了,遂馬不停蹄,迅速向江東南部逼近。

而太史慈在接到消息以後,迅速向長安劉辯,青州的趙雲,兗州的張苞,陳倉關的高順聯係,秘密暗通消息。

在公元214年十二月,太史慈用陸遜之計,使人邀請徐庶、文聘二人入蘄春城赴宴。二人雖心存疑慮,可念及雙方的攻守聯盟之勢,再加上太史慈八萬孤軍在此,心中雖疑,可依然入城赴宴。

卻不料太史慈突然發難,徐庶當場身死,文聘拚死脫逃,南楚的七萬大軍盡喪於此。失去了徐庶等人的掣肘,太史慈留陸遜在此與南方交州的周瑜聯係,兩方攻打東吳勢力。

而太史慈則迅速北上,與南下的趙雲、張苞聯合,奪取了徐州、豫州之地,豫州的南楚守將陳到,兵敗被擒。

而高順則率兵南下,攻取了漢中之地,法正則被張苞、高順二軍圍困在白水關下,被圍三月以後,法正糧盡,無奈之下,隻好率軍突圍。最終法正成功到達荊州之時,十萬大軍,隻剩下了數千人。

幾經戰敗,南楚損失的兵馬達到恐怖的二十八萬餘人,至此南楚的主力大軍盡失,為以後南楚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劉協接到消息以後,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張狂一笑,他經此一戰,也知道了北晉已經有了一統中原的實力。而東吳不過疥癬之疾,敗亡隻在傾刻。不管最後統一天下的是他還是劉辯,這天下終歸是他們姓劉的。

念及於此,劉協遂下令收攏軍馬於荊、蜀二地,隻存固守,再無進取之意。

公元215年夏五月,孫權向太史慈獻城投降,太史慈以劉辯之意而納之。

孫氏歸降以後,劉辯的封賞詔書,也幾近同時而來:

“晉王殿下詔曰:

敕封已故孫堅為錢塘縣公,邑五百戶,由孫權襲位。

敕封孫策為吳郡郡公,由其子孫皓襲位,邑七百戶。

張昭為淮鄉侯,食實封於淮南,邑二百戶。與毛階食邑之地比鄰。

張紘為薊鄉侯,食實封於薊城,邑二百戶。與曹植同邑於薊城。

步陟為益陽鄉侯,食實封於益陽,邑二百戶。於襄陽來往不過百十餘裏。

虞翻為白水侯,食實封於漢中,邑二百戶。

……

餘者皆有封賞。”

封賞完以後,劉辯調張昭入洛陽尚書府,擔任副手。調張紘入門下省擔任副手,調步陟入晉王府擔任主簿,調虞翻入刑部,擔任田豐的副手。

劉辯的這一次封賞,致使孫家二分,再也凝聚不成一股繩了。後孫權不滿意劉辯的封賞,遂起兵作亂,兵敗而降南楚。被劉協誅殺於襄陽,孫權身死而爵除。

張昭長子,張紘,步陟族人,以及江東的大小世家,皆從孫權反叛,盡被劉協誅殺於襄陽。

而步陟幾人也因為家中有人從賊反叛,從而爵除。江東諸臣,即便以後再有反叛之意,也沒有那個實力起兵了。

公元215年十月初一,劉辯於長安稱帝,改元洪武元年。劉協於襄陽稱帝,改元章武元年。

自此始,劉辯勢力北及遼東塞北、朝半島,西連河真,經並州、三輔長安,西方所及之處,一直到也就是如今的青、疆邊界之處。

西部控甘、陝、寧邊區,南及川蜀北部地區。中控中原青、徐、豫、兗四州,兼之河北冀州之地,劉辯所轄之處,已有河北、中原、漢中、渭水平原等四處豐足產糧之地。

東部更是控製了江東、交州、嶺南之地,也包括了北起東瀛群島,中達琉球郡島,南至夷洲島等列島,將大漢渤海、黃海、東海之三部海疆給緊緊掌控到了自己手裏。

至於劉協,則隻能龜縮在荊州、巴蜀之地。也逐漸肅清了青海南部,藏區東部,貴、贛、渝等地的番民勢力。

劉協此舉不僅促進了民族融合,也為以後天下一統之時的大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