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傳 後記*天子家事(終)(2 / 2)

如果當宮中誕生公主、皇子之時,與皇帝臨幸的時間對不上的話,那麼這個問題就大了。劉辯還在宮中推出了翻牌,由內侍府堪定。

若是後宮嬪妃有了月事或者是有了身孕不能被皇帝臨幸之外,其他嬪妃的名字皆木牌之上,皇帝臨幸某一宮中之時,該嬪妃不得拒絕。

對於後宮幹政之事,劉辯規定若是皇帝真的是太過年幼的話,後宮可以參與進朝政之中,為了製約後宮的為所欲為,劉辯還開設了好幾個部門進行相互之間的製約。

在皇帝滿十六歲以後,後宮與朝臣則必須還政於皇帝,各司其職,若是有人違反,則有專門的部門進行監督,必要的時候,允許他們可以使用一些必要的手段。

這些事情都處理好了以後,劉辯於公元237年退位於嫡長子劉延,自此不知所蹤。

待十幾年後,有原本曆史進程編纂的演義,共計二十四冊,開始流傳於世。隻因為裏麵的故事,與當今發生的事情完全不同。

故世人也就把這些東西,當成閑暇時間打磨時間看的罷了,沒有人相信。其實他們不知道的是,這要不是因為某人的出現,根本這才是真正的曆史。可是大勢發展到了如今的局麵,又何來的真與假呢?

公元261年,劉辯於洛陽病逝,享年八十四歲。

公元339年,長安城樓之上,劉建看著南下的鮮卑人,心裏麵充滿了記恨。

自九年前他以為大漢已經非常強大了,可以徹底除掉北方的那個勁敵鮮卑了。在這種極度自負的心裏之下,劉建開始派遣兵馬前去與鮮卑作戰,雙方交戰以後各有勝負,本來按照他的預計,每次隻派遣三路偏軍北上作戰,勝則攻之,不利則堅守。

三年以後,鮮卑人被他的這種打法給徹底拉入了深淵之中,中原富庶,有漢中、蜀中、嶺南、荊襄、江東、中原、河北、三輔渭水平原、遼東九個大糧倉,屯糧共計數億石,更是有各種軍事裝備武器等無數。

這些東西可供偏軍隨意征戰,即便是出兵百萬之眾,有這些亦可支撐七年之久,可是鮮卑人呢,雖然地域廣袤,可惜人口不豐,百十年來也才發展到了一千多萬的人口而已,控弦之士達到數百萬人。

可是打仗不是光靠數字取勝的,還要靠各種後勤輜重謀略等等各個方麵。

可是恰巧在那幾年,北方發生了雪災,尤其是塞北地區更加的嚴重。事情的起因還是因為白災的緣故,鮮卑人被迫南下,先是奪取了漠北、西域地區,以那些地方的糧食、牛羊,勉強解決了糧食問題。

可是鮮卑人並沒有就此滿足,反而步步逼近,本來漠北、西域地區偏遠,劉建並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可是當西涼喪失,河西走廊盡皆失陷,鮮卑兵馬已經兵臨三輔之時,劉建這才緊急招募各方勤王。

而西域、漠北、河西走廊那些地區鎮守的功臣之後,早就已經失去了他們先人的勇氣,紛紛投靠了外族番邦,劉建聞之大怒,派人將這些人的家眷盡皆處死,家產盡沒,爵位盡除。

本來各功臣之後投降番邦,或是有心、或是無意,但是大部分人也隻是因為情況不容樂觀,投降鮮卑,隻是無奈之舉而已。

劉建這樣做,徹底惹惱了這些人,讓他們與漢王朝劃清了界限,其麾下眾臣,也不免有些兔死狐悲之感。

也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先是隴右地區接連失陷,再到馮詡、扶風,鮮卑兵馬,已經兵臨長安城下,公元239年七月份,劉建與前來勤王的兵馬已經在此堅守三年之久。

堅守了這麼長時間,城中文武的心情已經涼到了穀底,外部的兵馬,也因為鮮卑人攻下了壺關、雁門、河東、太原等要塞,勤王兵馬隻能從險要的川蜀之地而來。

有心算無心之下,鮮卑人扼守住五丈原、斜穀、祁山等要害地區,每每於此地阻擊與設伏,共殲漢朝兵馬已經達到了恐怖的三十多萬人。

少了這些兵馬鎮守地方,開始有野心家調唆百姓起兵造反,一時間天下動蕩。而遼東諸番,與海外諸島開始建邦稱朝,拒絕再向中原納貢。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身居長安城的劉建頓時心如死灰,劉建環顧四周,看著周邊滿身血汙,神情疲憊的將士們,看著因為城外的廝殺聲而被嚇的臉色慘白的宮人們,劉建之後暗中歎息一聲。心裏麵也暗自下定了決心。

半月以後,劉建護送長子劉丁出城,劉丁得三千精銳之師得以脫身,劉建也在回城的途中被鮮卑騎士射中了左肩,血流如注,一回宮就因為失血過多而昏迷了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