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前蘇共中央在第“二十二大”上全麵否定斯大林以後,毛主席認為這是蘇聯背叛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全麵走向修正主義的開始。此時的毛澤東在對蘇聯“變修”深惡痛絕的同時,號召我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確保自己的國家社會主義的純潔性。如何防止蘇聯的“變修”在中國重演呢?如何使青年人在思想上、政治上成為可靠的“革命接班人”呢?毛澤東認為隻有政治鬥爭和革命化兩條途徑,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正是通過普通生產勞動,改造青年人身上的非無產階級思想,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為了讓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大旗繼續高舉下去,毛主席把“反修、防變”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要務,提出“要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確保無產階級革命不變顏色。在毛主席看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已經轉到了中國,解放全人類的重任勢必落在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在這種國際背景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便成為中國青年實現革命化的必由之路。此時的上山下鄉已經從經濟意義向政治意義轉變了。

一九六一年,在江蘇省鹽城縣的龍岡中學,出現了一個品學兼優的高中畢業生董加耕。當時,他放棄升大學的理想,自願回農村當一名普通農民的行為轟動了全國。一九六二年,十九歲的北京高中畢業生侯雋也放棄了高考,隻身來到寶坻縣竇家村務農。她的革命行動同樣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讚揚。不久《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指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實現革命化的必由之路”。之後全國各大媒體便開始了大力宣傳和報道。於是在邢燕子、董家耕、侯雋等人的頭上都被戴上了令全國青年向往的光環。

正如任何時候都需要典型一樣,為了激起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熱情,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毛澤東主席特地請董加耕、邢燕子、王進喜等全國先進人物在家裏做客。這一天是毛主席的生日,董加耕坐在毛主席身邊,毛主席談笑風生,親手給他夾菜,勉勵他好好幹,做一個新式農民……

董加耕的行為轟動了全國城市的知識青年,大家紛紛表示要向他學習,真可謂是“時勢造英雄”。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英雄,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一九六四年,正值高中畢業的我們,就是在這種精神鼓舞下,在董加耕革命行動的深深感染中,做出了放棄高考、上山下鄉的毅然抉擇。

發生在六十年代後期的第二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處於“文革”當中紅衛兵打殺和全國性的派係械鬥不止之際。為了維係社會穩定,緩解城市就業壓力,上山下鄉在諸多因素作用下,最後演變成了“文化大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並綿延十年之久。成為影響千家萬戶、波及千百萬青年前途命運的一種運動。這次上山下鄉與第一次相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六十年代中後期,連續三年取消大學招生製度,當“造反有理”的革命小將受到領袖批評,各類“工宣隊”、“貧宣隊”、“軍宣隊”進入學校以後,積澱了三年的一千多萬中學生如何安排的問題,終於現實地擺到了國家領導人的麵前。這是一個關係到剛剛穩定的局麵是否能夠保持的大事。於是,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最高統帥毛主席發出了一係列指示:“我們提倡知識分子到群眾中去,到工廠去,到農村去,主要是到農村去……”“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