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樂童玩記(1 / 3)

每年春夏產果實之季,

我們小孩就去樹下撿取杏核、桃核,

尤其杏子的核很平、很寬大,

假如說把它洗幹淨,

玩這個遊戲,

也如“戰釘”一樣先猜拳,

輸家就擺一個杏核在石頭上,

我們用另外一個杏核,

把在石頭上的杏核打出石頭外就贏了。

就會很神秘地從口袋中,

慎重地請出“如來佛”,

口中並大聲叫喊:

“如來佛來了!”

二〇一二年七月,我的皈依弟子“中華籃球隊”總教練劉俊卿居士,與曾任國際籃球聯合會主席程萬琦先生來訪,他們說我愛好籃球,希望讚助我的公益信托基金,於是邀約世界的名手來打一場義賽。

其實,我並不如社會人士所知道的隻喜愛籃球,我是一個喜愛體育運動的人,凡是球類的,我都喜歡。如在棲霞山那麼嚴格的叢林生活,我就有打乒乓球的習慣,對於棒球、壘球、排球,我都打過,也都有興趣。不過,球類是我成長以後,有興趣的活動。

在我幼兒的時候,談不上運動,那時所有的童玩、兒童遊戲,都是在我家門前,或者在仙女廟門口的平地進行,對於兒童在鄉下農村的一些遊戲,自己也都耳熟能詳。現在要對一些幼兒玩的各種遊戲敘述一點,如此也能增加一些我對童年的回憶和因緣。人說老小、老小,像我現在這樣八十七歲的高齡,也算是童心未泯吧。

小時候的遊戲是什麼?十歲以前的已經不複記憶,現在能記憶的就從盧溝橋事變那一年(一九三七年)開始。當時我十歲,我就依前後兩三年中的遊戲,來做個敘述吧。

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開打以後,很快地,日本人就進攻上海,十二月中旬打到南京,在南京掀起了舉世皆知的南京大屠殺。這一場戰爭就一直沿著我們江都打來,所以江都的房屋,尤其是運河的北麵房子全部都被日軍燒毀。因為這些盤踞在運河南北兩側的房屋,是他們戰略視線的障礙物,所以他們把屋子燒得隻剩破瓦頹垣。

房屋燒毀了以後,雖是木造的房子,都還有一些鐵釘殘留,這些“銅屬”,也就是破銅爛鐵錫、五金等,我們兒童就去撿拾這許多鐵條鐵器,收集起來後,就彼此來“戰釘”一下。

所謂“戰釘”,就是用鐵釘來交戰。一開始,先剪刀石頭布來猜拳,輸家就得把一個鐵器,哪怕是一根鐵釘,擺在一個方形石頭中間,由猜拳的贏方,用他自己選出的鐵器往方形石頭上的鐵器打去,並把它打出石頭界限外,那你的鐵器就輸給他了。

相反地,如果他的鐵器沒有把你的打出去,他的鐵釘反而掉在石頭板上,那就換你選出你自己認為適當又強大的鐵條或鐵釘,把它打出去。這個遊戲名稱就叫做“戰釘”。玩的過程,就是又想保護自己的,又想要贏人家的。我們那時候還小,不太懂得收集這許多的玩具,這大概都是十五六歲小孩玩的遊戲,所以我們偶爾隻有在旁邊,為他們喊加油、看熱鬧。遊戲中,看到某一個人把人家的鐵器贏回去了,也會為他雀躍不已,就好像是英雄凱旋。

小朋友為了玩戰釘,身上穿的衣服口袋都裝了一些鐵釘,這鐵釘的重量,常常把身上口袋弄壞,家長一看,小朋友又再玩這個遊戲,就來把家裏的孩子叫回去,不由分說就給他一頓責打,並且下令不準玩,這都是常有的事。後來大家也覺得身上裝了很多的鐵器,感覺好像不是很雅觀,就慢慢地不玩了。

不玩戰釘,我們年紀小的孩子就玩“打洋片”。

過去香煙盒內都會附上一張洋片,大小就像現在的信用卡、厚紙片,上麵都會印有一個人物。有時候印的是《水滸傳》的黑旋風李逵,打虎的武鬆,豹子頭林衝;也有時候印的是《三國演義》中騎千裏馬的關雲長,或是張飛、劉備、趙子龍等等。大家有的時候也搞不清時代,你出李逵,我就用張飛吃了你。就這樣,大人吃香煙,有些小孩子就順著大人嗜好,說:“我去幫你買煙,你要把洋片給我。”所以有些孩子就收集到好多的洋片,在我們認為,哪一個孩子收集到的洋片多,他就是富貴之人,是英雄人物,令人崇拜。

這洋片的遊戲怎麼玩?就是有一個人先把一張洋片平行拿在左手,再用右手把它彈打出去,彈得越遠越好。對方也照樣的動作,看誰彈得最遠。彈打了以後,最遠的那張洋片,就可以吃掉近的洋片;如果他打在我的後麵,隻要我的手夠得到他的洋片,那我就贏了他的洋片了。這就像是籃球比賽,兩邊都有輸贏。有的人打洋片是很有技巧的,一天可以贏人家幾十張,洋片積聚越多,這個小孩就讓人越崇拜。

有的孩子認為打洋片不夠刺激,他就玩“老虎歸洞”。

何謂“老虎歸洞”?就是說在三到五公尺的地上,挖兩三個洞,兩個人用玻璃珠,一個人拿自己的玻璃珠,從這個洞打到那個洞,再進到第三個洞,然後再打回來。哪一個人先回到自己的洞來,就贏了對方一顆玻璃珠。小孩子雖然貧窮,假如一天贏個三五顆玻璃珠,也是洋洋得意的。

“打洋片”,把一張洋片平行拿在左手,再用右手把它彈打出去,彈得越遠越好。看誰彈得最遠,最遠的那張洋片,可以贏得所有距離近的洋片(施金輝繪)

在那時候,一毛錢可以買一二十顆玻璃珠,我們那時候也很奇怪,大人都不準小孩子玩遊戲,知道小孩子在哪裏玩,他都把你的這許多遊戲的玩具沒收。我記得我母親也沒收過我的玩具幾次。但那個時代,大人也沒想到過要買玩具給孩子。我想,男孩從來沒有摸過球,或女孩也沒得到過洋娃娃的,這是很普遍的事情。

不過,孩子會自己想出遊戲來玩。大人為什麼會沒收?總之,那時候的管教,覺得孩子“勤有功,戲無益”吧。

從“老虎歸洞”再玩到“打梭”。

“打梭”的原理,跟現在的棒球或高爾夫球差不多的內容。將一根十公分長的木頭,把兩頭削尖放到地上,然後再用一個木棍子對準尖的一頭用力一敲,讓梭彈到空中去。等到要掉下來時,再像打棒球一樣揮棒,把它打出去,看誰打得遠,誰就是贏家。

“打梭”必須要找到一個廣場,沒有行人的地方,不能在路上玩,因為玩的這個“梭”打傷了別人,有時候會造成村莊、鄰居、家庭的不和,我也曾看過母子或父子常常到人家的家裏,大興問罪之師,都是為了“打梭”造成的傷害引起,所以必須由父母帶小孩子去道歉。

打梭,應該是我除了戲水遊泳之外,最喜歡的遊戲。所以後來我在佛光山會喜愛棒球,大概與童年喜愛打梭的習慣不無關係。另外,佛光會經常舉行高爾夫球賽,都要我去開球。我每次開球的時候,一杆下去,把高爾夫球打得很遠,他們都說我的姿勢很標準,就問我:“大師,您常打高爾夫球嗎?”

很慚愧,我對高爾夫球,什麼十八洞、七十二杆,幾杆進洞……我完全都不懂,那是有錢人的玩意兒,我哪裏會打高爾夫球?其實這是我們打梭的基本訓練。

到了陰雨的天氣,或是到了冬天風雪季節來臨的時候,就不能出去打梭了,那孩子還可以玩什麼呢?玩“踢毽子”。

這個毽子,可以是用羽毛做成,也可以用雞毛,或是紙做成,裏麵再綁上銅錢或是有重量的東西,我們就可以用腳把它踢到空中去。上去了,掉下來,再把它踢上去,有的人單腳不動,用另一隻腳踢,一次可以踢幾百下之多。或是還有其他花樣,從右腳踢到左腳,左腳踢到右腳,甚至於還有朝兩邊踢,就是從右腳的右邊踢到左腳的左邊,就這麼來來去去,也可以踢好多個。甚至,有的是文踢,有的是武踢。

踢毽子,據說是軒轅黃帝發明的,但是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穿鞋子,都是赤腳踢,腳底有弓形凹處不平,大家也踢得不亦樂乎。經過上千年的演變,人類也慢慢發展到穿鞋子,毽子漸漸演變到現在有紙毽子、雞毛毽子等各種樣式。中華文化曆史的淵遠流長,從踢毽子可以看得出來。

在我們家鄉揚州,踢毽子有好多的花樣,各有不同名稱。勾,是把腿子向前一跨,一腳在前,一腳在後,前腳不動,用後腳子踢;另外還有跳、蹺、跪、踩、蹦、剪、躍……好像有九級之多。現在那許多內容,我都已記不清楚了。在冬天寒冷的時候踢毽子,可以加強禦寒,有溫暖的感覺。

說到寒冬嚴冷,如果是大雪飄飄的日子,兒童都好高興,可以出去堆雪人打雪戰,這也是一種嬉戲。但是身子弄髒了以後,回家來,又會給父母一陣打罵。假如說天氣很好又有風的時候,那就可以放風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