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往事如煙(三)(1 / 3)

葫蘆所在班是二年級一班,班主任是小個頭,戴眼鏡,身段略胖的王老師。負責生活的是高個頭沒眼鏡身段略瘦的章老師。兩位老師對葫蘆這名插班生很關心,想辦法使學習差距較大的葫蘆盡快適應這裏的學習生活。還委派幾位學習好的同學經常幫助葫蘆。這幾位同學是:眼鏡班長江蘋、酒窩班副玲玲、禿瓢複升、眯眼東平、老太嘴建旗、不愛說話大眼王橫。同時與葫蘆來到這個班的還有兩位越南孩子潘雙和潘塔姐妹,說不好中國話。從此,葫蘆與他們都成為了往來密切的同學,互相幫助,其樂融融。

葫蘆第一次上課時,從書包裏拿出來鉛筆盒,引起了身邊冬平同學的好奇。課下,招來了一群同學的觀摩。葫蘆用的是木質鉛筆盒,盒子上蓋是抽拉打開的,顯得似乎非常土氣,引起大家的好奇,大家搶著觀看。當時流行的尊貴版是鐵質上翻蓋的鉛筆盒,也有極少量時髦的塑料鉛筆盒。從此,葫蘆知道學習工具與自尊心是居然是有關聯的。沒多久,葫蘆的自尊心一再勸自己,也更新文具設備了,否會被人家看不起。葫蘆去王府井百貨商店,在琳琅滿目的玻璃文具櫃台,葫蘆挑選了一個大號的鐵質鉛筆盒。鉛筆盒上翻蓋是黃油漆底色,有兩個少先隊員樹下坐在地上看書,另一個拉著風箏在仰頭奔跑。

這個鉛筆盒一直伴隨葫蘆完成了小學到高中的全部學業,最後壽終盡寢的鉛筆盒已經變成了一個看不清油漆顏色的,坑坑窪窪關不住蓋子的,用橡皮筋才能套牢的破鐵皮盒子。之所以一直留著它,是為了紀念尊貴、快樂與憂傷混合不返的育英情懷。

令人記憶猶新的是,第二學期來了一位剛工作的北京大學畢業生兆老師,教算數。這在當時屬於大材小用,也許是育英小學的師資水平要求很高。她來之後不久,總是悄悄哭,不知道是受了什麼委屈。一次葫蘆交作業本,正好她一人在辦公室批改作業,見她眼睛紅紅的好像又哭了,葫蘆鬥膽去詢問:“老師你咋麼老哭呀,誰欺負你了?”葫蘆很少見到大人哭,覺得大人哭一定有重大冤屈,有大學問的人更不該哭,知識就是力量呀,列寧說的。一定是遇到壞人了,但是據葫蘆的感覺,育英學校沒有壞人呀。是不是她和自己有些一樣的地方,也在想家,在思念自己的爸爸媽媽呀?!

來到育英小學後,葫蘆已學會了寫家信,每月定期在外交部有關單位規定的日子前發出信件。貼一張四分錢的最小號郵票,最認真地慢慢書寫好複雜的接收地址,封好人字形的信口,走到學校門口投到綠色的大郵遞信筒前,踮起腳把信塞入那張開的大嘴巴裏。越過重洋送到遙遠的國度,期盼著看到父母的回信,盡管回信有許多看不懂的生字。

一次班裏同學都出門了,葫蘆獨自在教室裏趴在課桌上寫信。王老師進來了,知道孩子在寫信,於是過來坐在葫蘆身邊問,可以看看嗎?葫蘆有些猶豫,不想讓王老師看,覺得有一點不好意思。還是想了一下後,把快寫好的信交給了笑眯眯的老師。一共三句話:爸爸媽媽:你們好!我在這裏很好。這個月老師沒有對我不好,同學對我很好。我看了新電影。葫蘆,1965年11月6日。一順寫下來的,沒有分行。老師指導了葫蘆,應該有格式才好。

葫蘆遠離父母,當時住校開始的時候,有兩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夢中醒來,想到爸媽,縮在被子裏蒙著頭哭,能夠哭的很傷心,隻是不出聲,使勁地憋著,不斷地抽泣,渾身一抖一抖,完全由不得自己,好在周圍寢室中的同學都睡得很熟,沒有被發現丟人。

葫蘆現在看到電視裏有許多農村的孩子與老人廝守鄉間,“留守兒童”們的鏡頭頻頻出現。父母常年外出務工,為了掙錢,為了提高生活標準,為了多蓋房子或者為了自己的生存,與子女常年不見麵,心裏就很不是滋味。感同身受,由衷地可憐那些老人和孩子,看到電視裏的他們,就受不了,馬上轉換節目。

葫蘆的父母那一代人是為了革命工作,拋家舍情,大義滅親、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斬斷兒女情長,把自己全都交給了黨的事業,誰狠誰就是革命立場堅定不移。標準不一樣,時代造就了這一代人,親情讓位於自己的革命事業,要確保自己的發展不可動搖,宏圖大誌不可阻撓。這一代人把黨的工作需要作為了可以遠離子女遠離老少的最好理由。而他們的家人需要付出同等甚至更大的情感壓力和親情折磨,尤其是在那動蕩的歲月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