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病房溫暖(1 / 3)

“昨晚,參謀說這個港灣叫什麼來著,牛二港?”

“什麼妞兒港,我也沒聽清,挺怪的名字,可能跟二妞有聯係吧。”

“瞧你們見了小妞就不往好處想,完蛋了,我聽清了——牛軛港。”

“牛軛是啥意思?有說頭嗎。”

“我知道,看來你們都是北方城裏人呀,在我們浮藍(湖南)嘎鄉(家鄉)“牛軛”可是個重要工具。牛軛是牛犁地拉車用的工具。牛在水田裏幹活時候,脖子上帶上它,可以拉動身後犁鏵翻地,在路上可以用來拉車。你們見過嗎?” 一位湖南的朋友開始解釋,他說的話大家聽不懂,口音很重。好在葫蘆能聽懂一些,葫蘆的老爺是湖南的中醫,葫蘆去過湖南。這小子普通話極為不利索,可能是村裏沒有機會講普通話,在訓練團也沒有把普通話練好。學語言需要下功夫,也需要天分。他一直不大講話,總是沉默寡言,現在終於有機會聽他高論了,葫蘆順便當個翻譯,給大家再解釋。

葫蘆問:“是啥樣的,是不是人字形的木頭棍子?”

“是呀,看來你見過。在我們家鄉牛軛是天然樹木製作成的。找個“人”字形的硬木樹叉,削去樹疙瘩或者斜出的枝椏,再削去皮加工。有些地方是鐵質的,外麵包上橡膠。”他吭吭哧哧費力比劃著才把話說完,真把大夥急壞了,最後還是要讓葫蘆完整複述。

奧,葫蘆明白了,他理解這個港灣應該是人字形,所以牛軛港。大夥讓湖南戰友別再滔滔不絕了,聽不懂後麵他又說了些啥。葫蘆聽懂了,大意是:

他爹是一位很好的老農民,珍愛自家的牛,在牛身上投入了許多感情。從來不讓自家的牛拉車和下地耕田時過於勞作,在牛軛的木架子外表包上了柔軟的破布,免得拉傷劃破了牛的脖子根部的皮肉。每次收工回家,他爹都會及時檢查牛是否受傷,及時將牛軛拿下來掛在家中的牆上。

珍愛自家的牛,常給牛豆子吃,家裏最好的被照顧對象是這頭牛。他爹是個典型的莊稼漢,一輩子隻學會了與土地搏鬥,是一位地道牛把式。他愛牛如命,也相依為命。

艱難的日子裏,是他父親與牛撐起家中的炊煙。他們全家把牛當作家庭中的一員了。在湖南很少下雪,隻要有大雪飄落的冬季天,他父親總是喜歡獨自到牛棚裏睡覺,照料著他的牛,怕它冷,怕它餓,守候著牛。

有時實在冷,他爹就在牛棚裏架上一盆火,增加棚內溫度。而戰友他的屋子裏也沒有如此高的待遇。

他老爹耕田時使用牛軛,與村裏別人不同。他是把牛軛做得很寬,牛軛的表麵,用木器刮得異常光滑、平整,牛套在脖子上,減輕疼痛。因為有一次,牛的頸部被牛軛割出了血。他爹很內疚,哭過。

從此,犁地時牛的脖子沒有血肉模糊過。而在其他人家,這不算啥,誰也沒那麼在意牛的感受。

家境不好,牛是全家最好的勞動力了。記憶裏,少年的戰友秋天就是靠著戴牛軛的車子,一趟趟把豐收的稻穀搬運回家,把柴草一車車運到家裏,使溫暖歡欣的炊煙在家中的爐灶中點燃。

戰友曾親眼見過牛兒流淚,碩大的淚珠,從可愛的牛眼中閃動,從眼角滾落下來,能流很多淚。很大很沉,滴落到地,幾乎能夠砸出響聲。

戰友和他爹都不敢正視它,沉默不語。忍耐不住,最終還是沒有讓請來的屠夫把它殺了,這頭老牛生病了,快要老死,本想賣掉,但沒人要。

最後全家把它養老送終,直到挖了一個大坑埋在了家中的後院,立了一個碑。

那把伴隨老牛和全家多年的牛軛木架子,也就一直掛在了家中的堂屋牆上。

前年,他老爹生病沒有醫藥,在家等死。死前留下話,請家人把自己的墳墓靠在老牛墳墓的後方,並且把那件人字形的油亮油亮的牛軛木架子一同置入自己的棺材,放在自己的身邊。

家人按照他的遺囑安葬了父親。安葬剛完成,晴好的天空突然打雷,天降大雨。

村中的父老鄉親都說,他爹是一位牛魔王派來的天上神勇,是一位好漢忠良,將來他家裏的子女一定大富大貴,有穿軍裝跨大刀的,不會再繼續種地了。因為,老天落淚了,被感動了。他爹是全村公認的老好人,一生沒幹一件壞事情。

果真如此,戰友他來到了海軍。他很感激自己的老爹和老牛及那個有已經在老爹身邊很有靈性牛軛。居然自己現在來到的就是牛軛港,太巧了!

湖南戰友聽葫蘆複述後,很滿意,從兜裏掏出一包皺皺巴巴沒有打開的湖南家鄉煙,分給了大家抽。

大家聽了之後有一種沉重感,隆重地接納這位一直沉默寡言的戰友遞送到手中歪曲扭八軟塌塌的煙,都說了聲:謝謝!

知道這位戰友很苦,很不易,也感激他的熱情,知道他是苦水裏泡大的,手中緊,不輕易抽煙,此時此刻掏出這包煙非同一般。這包從未打開的香煙是伴隨了他遙遠的路程和九個月的曆程!

葫蘆是個容易動感情的人,接到這支煙,差點沒哭了。

港灣裏有不少白鷗鳴叫飛來飛去,看來港灣裏的食物不少,養得鷗鳥們肚圓體重,時起時落,飛不動。有的竟然空中拉屎排便,像轟炸機一般無禮,落到水麵上的“炸彈”激起串串小水花。好在這些鳥隻會在水麵上借助升力,不在路麵上空飛行,屬於水陸界限分明的海航飛禽,否則轟炸陸地可就人人自危了。

大夥抽著煙,走在路上,有人試圖打破這種沉寂,讓葫蘆說點開心的事情和見聞。葫蘆和湖南的戰友似乎有了一種快速接近的友情,倆人又接著牛的樂趣繼續對話。話題使大家也跟著不斷興奮起來。倆人對話中葫蘆講到自己與牛及牛軛的故事:

葫蘆說,在湖南、河南的鄉下,自己看到過許多這玩意,聯想到一些有趣的事。文革中他去這些地方,是寒、暑假和投奔親友去躲避災難去的。先說說在河南南陽地區的所見。

葫蘆有一年暑假,下了鄭州到南陽唐河的破爛長途車,去正在下放勞動的舅舅家。當時他們全家被下放農村,開始在許昌葉縣後來又被轉移到了南陽唐河。

唐河縣地名源自於唐河,該河的夏季水流充沛,水深流急,渡口水麵寬有三裏。當時沒見舟船,於是葫蘆問舅舅:“這可怎麼過去,啥時候來船呀?”

接站同行的舅舅指著河邊的一個牛車:“坐車過去。”

葫蘆不明白?

下了堤岸,走近前去看到是一架木質破牛車,全是木頭,包括牛脖子上的牛軛和車輪、車軸。幾位農民和舅舅熱情攀談一陣後,開始渡河。

四五位乘客挽起褲子腿,坐在車兩邊的木頭架子上,葫蘆也坐在了他們中間。車把式掄起短牛鞭,喊了一聲,於是高大的南陽牛就衝下了水。南陽黃牛全國著名,體大身高非常俊美,是優良罕見的黃牛品種,其他的地方見不到這樣好看的黃牛。

那黃牛入水,拉著一車人不斷奮力駛向對岸。車子漂在水中,大家的屁股下黃色的河水湍急流動。

葫蘆側身望著前麵,好一派波瀾翻滾的流急。心裏開始有點不踏實,但馬上又及時校正了自己的心態。怕啥呀,自己水性在此,橫渡頤和園昆明湖都不在話下。毛主席暢遊長江,全國在紀念日裏都大興橫渡,到江河湖海舉著旗幟,推著有毛主席巨幅畫像的連環舟,奮激江湖。自己有橫渡昆明湖的戰績,不懼!再看車上的人,都很坦然!估計他們都走慣了這條河,誰也沒當回事。葫蘆也就放鬆了,盡管他是車上唯一的小孩。

再看那頭大黃牛,全身幾乎淹沒,在水中露出個大牛頭,兩個大鼻孔向上,不住地呼呼哧哧地出粗氣。車子與它的牽掛就在這根人字形的木質架子上。牛脖子後麵的一塊肌肉凸起,頂撞卡住了人字木架,使得牛能夠順著繩索駕馭木車緩緩行進在水中。

當時,葫蘆就很注意這個玩意,覺得它是個關鍵,如果它斷掉了,一車人就到水裏去了。所以留下印象,卻沒有問那玩意是個啥,叫啥名字。現在方知叫牛軛。

渡河順利,大概是一袋煙的功夫就完成了。葫蘆與乘客們乘著這架水陸兩用交通工具,又走了一段才戀戀不舍告別了古風猶存的傳統運輸模式。

看過《三國演義》後葫蘆心想,當年諸葛亮木牛流馬,一定有很大成分是借鑒了南陽唐河的這種牛車,發揮了奇思妙想,在魯班一類的木匠鬼使神差下,一夜構思,完成了超級自動化設計。

葫蘆相信古人的智慧是後人所常有不及的。諸葛孔明可以用最簡單的材料完成複雜的工藝。

為此,葫蘆曾在湖北襄陽近鄰河南南陽的隆中草廬跟舅舅說:南陽的諸葛亮舊址一定是真的。舅舅說,其實兩處遺址都在南陽平原,應該都沒錯,隻是有可能由於諸葛亮在兩處都住過,所以現在有兩個諸葛亮甚至三個(山東)茅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