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找到了心理平衡,感覺好受不少。
但太子夏力行傻了,當初在安昌的時候,他聽著這頭一條,根本沒所謂,畢竟他隻是個生長於深宮中的年輕人,年歲大了之後又失去了來自父親的著力培養,對於所謂崆峒山脈,根本沒有概念。
那個時候,他的注意力絕大部分都放在了李複秦提出的最後一條,關於安昌鎮方圓四百裏範圍的領土要求了,其餘的根本沒有過多放在心上。
可是看現如今的架勢,大臣們的反應,隻怕這第一條,也不簡單呀!
一座山,如此重要?
且不提夏力行在一旁暗自琢磨,竇可心又直接拋出了第二條。
這一條,經過多次討論和完善,已經同李複秦第一次提出的內容有了相當區別。
“吾主境內,一應規矩法度與它國無涉,它國無權過問;它國所行法度,如與吾主吾土相關,須問吾主,方得施行。”
這一條,李複秦主要考慮的是自己接下來,肯定要從周邊各國不斷吸引民眾前來定居,他本就是要依靠政治優勢,以和平手段從根本上瓦解其它國家、宗派對眾多普通人、底層修行者的壓迫和剝削。
隻要不主動挑起戰爭,李複秦就不必擔心受到天道大佬爺的陣營值製裁,而通過這樣的和平手段,將廣大民眾吸引到自己的領土上來集中居住,等到各國反應過來,肯定是要幹涉的。
沒人會坐以待斃。
即便李青的威懾力再強,各國都不敢招惹,但大家可以命令自己境內的人民不準遷徙呀!
人都走了,國還是國嗎?
所以李複秦必須留下一個扣子,預備著將來,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的時候,他有充足的理由幹涉“別國內政”。
到時候,李複秦直接打上門去,就問一句,你們禁止民眾遷徙,他們就不能來我家做客,這就是跟我相關的,你們問過我了沒?沒問過那就吃我一劍!
就問你怕不怕!
所以,李複秦把這個要求提出來,衛修齊、竇可心、杜子瑜等一群心腹,就幫李複秦各種出謀劃策。
一開始就說不許各國禁止民眾遷徙,那目的就有點太明顯,容易引起警覺,到時候各國那麼多奸詐陰險的家夥聚一起一討論,說不定就想出什麼點子來,繞過他們的條款,也能達到目的,到時候李複秦要站在道理上打上門的目的可就流產了。
故而最終定下了如今的第二條,要的就是似是而非,可能性眾多,不但別人摸不透李複秦的心思,而且將來真的遇到了什麼計劃外的事情了,這也是個百試百靈的借口。
如此一來,李複秦集團頓時就向著帝國主義的大道狂奔而去。
接下來的幾條要求,無不是奔著擴大李複秦治下實力,削弱其它國家、宗派為目標而設的。
本來,這樣的密謀、行事,哪怕沒有真正實施,也是應當受到天道懲罰的。
這可以說是標準的損人利己,帝國主義行徑。
但李複秦曾與天道大佬爺親自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