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有格局,讓財富理想成為現實(1 / 3)

如果你接觸過攀岩,你就會知道,在攀岩牆上,如果隻遵循某一種顏色的路線設定,其實並不是一直往上攀登就能夠到達的。有時候要平行移動,甚至要往下挪一點,才能更好地找到下一個落腳點。這也告訴我們,人生並不是隻有向前一條路,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未來要去哪裏,你給未來的自己存下了一筆怎樣的資產。

你的人生,要經得起誘惑

受以前職場前輩的影響,我會定期在各大招聘網站更新我的簡曆。升到高級經理之後,我接到一些獵頭電話,提供的職位比以前好很多,有小公司的總監級別,也有大公司的經理級別,而且待遇都很好,有一些薪資都算翻倍了。

實話實說,不心動是不可能的,但我考慮了一下,還是選擇了留下。原因也很簡單:剛升職沒多久,還沒有展示出自己在這個職位上應該具有的能力和素質。對方開出的薪資範圍,是根據我現在的職位級別評估的,但我在現在的職位上,是否已經達到“勝任者”的水平,還有待時間檢驗。

升職之後帶來的不隻是薪資上的變化,職責、挑戰也驟然上升,這個級別要求有更大的視野,看待問題有一定的高度,我至少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應急能力、心理素質、表達能力、高度概括總結能力、全盤分析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有待提高。對方期望的是拿錢換你的經驗,但我在新職位上的經驗不夠多,專業不夠紮實,如果跳槽到了一個更高的職位或者更複雜的環境中,那時有可能會更加焦頭爛額,疲於應付。

在過去的幾年裏,我看到過太多“彼得原理”的實例:一些能力還不到、火候欠佳的人,被放在了一個挑戰性的職位上,能夠從千絲萬縷中理出頭緒、殺出重圍的人是少數。所以我決定在原本的崗位上,繼續做一段時間,遵循自己的生長節奏,不追求揠苗助長。

所以在跳槽這件事情上,我可以算是一個保守主義者。身為一個保守主義者,好處在於,比較穩,因為如果有坑,先行者會先掉進去,有的人能爬出來,有的人不一定;壞處在於,等反應過來,沒準已經錯過了良好的機會。

但你要是問我,是跳槽上升快,還是在一家公司做得久上升比較快?我的答案是:兩者都差不多。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在認真做事,有沒有在做可以提高能力的事,有沒有在為自己不斷做加法,做原始積累,還是隻是在吃老本,一直在套用過去的經驗。

我在學生時代做過一份人力資源方麵的實習,負責整理入職、離職方麵的材料,常常邊做邊看。那段時間我看到了許多厲害的人的個人履曆,包括一些在行業裏叱吒風雲的人物。有的人畢業於不知名的院校,甚至大學都沒有讀過,但每隔兩三年跳個槽,公司和職位都越來越好,最後以更高級別來到一個更大的平台,你明顯能夠感覺到對方在不斷提升;也有人在一家中等公司,一做就是幾十年,勤勤懇懇,不跳槽、不急功近利,結果稍有一個機會嶄露頭角就一下子成為某個領域的佼佼者。兩種路徑都有,前者因為公司和級別有變化,所以你能感覺到明顯的進步;後者你的感受不明顯,因為他的變化在於內功。

其實除以上兩種,還有第三種路徑。如果把職業變化的每個點,連成一條線,你會發現有的人不是一直向上的斜線,有平行線,也有下降的時候。這可能是出於個人興趣轉換職業路徑,也有可能是為了獲得特殊經驗而暫時性地選擇接受級別薪資下降。比如我認識一個做了多年大客戶銷售的人想要轉行做培訓,接受降薪降級去積累培訓行業經驗的。

如果你接觸過攀岩,你就會知道,在攀岩牆上,如果隻遵循某一種顏色的路線設定,其實並不是一直往上攀登就能夠到達的。有時候要平行移動,甚至要往下挪一點,才能更好地找到下一個落腳點。這也告訴我們,人生並不是隻有向前一條路,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未來要去哪裏,你給未來的自己存下了一筆怎樣的資產。

不斷擴大認知格局

朋友聚會聊起理財,H同學說自己前段時間去國外旅行的費用基本上是去年的理財收入,並沒有動用薪水的部分。平時薪水都用來理財,以錢生錢。

說來慚愧,當時工作兩三年,雖然不是月光族,但也並沒有太多理財的意識,更沒專門學習過這方麵的知識。覺得太難,學不會,也沒有時間天天盯著股票基金研究,總想著先多存一些錢再開始好好學習理財。沒開始理財的人中,有我這種想法的不在少數。

H同學跟我分享說,他剛畢業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老板就和他說,要好好學習理財,就算是剛畢業掙得不多也要開始學並且練手。所以他這幾年做得越來越好,小有成果。最後他總結:“這種技能,可能專門學二三十個小時就比大多數人都要了解得多了,投資回報率也相當高,學會了受益終身。”我聽了很有感慨,覺得自己在這方麵晚了好幾年。

總有很多事情和道理,我們沒有早意識到,或許就算意識到了,也並沒有往心裏去,直到某一天栽了跟頭或者是錯失良機,才能真正理解。我在職場中遇到的一位前輩,在微信上發過一段話,是寫給20歲的自己,他寫道:“真心想把現在的思維裝進你腦子裏,好好再活一次,至少應該去考一次導演係,不喜歡的人就不要勉強自己,不要丟掉你的幻想,不要在意那些對你不夠在意的人,你活得太中規中矩,不夠勇敢,你要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段話竟看得我熱淚盈眶。那個前輩和我說,回想起年輕的時候,有好多事後悔沒有做,白白浪費了很多時間。這時我忽然也想給20歲的自己寫一封信,告訴她一些工作幾年後才明白的道理,於是我總結了一些應該更早明白、更早開始做的事,分享給大家。

1.在學校的時候多念一些不同學科的書,提升思維方式。

不要僅僅看自己感興趣的書,一些不同學科的書能幫助你更好地了解這個社會是如何運作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大腦是如何學習的,比如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學會甄別好書及你需要的書。

2.盡早意識到目標的重要性。

我知道你曾一度不喜歡做事帶有很強的目的性,喜歡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美好的事情上,偶爾虛度時光。這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心裏一定要有個大致的方向,希望30歲的自己是什麼樣子,過著怎樣的生活?35歲呢?40歲呢?漫無目的隨大流犧牲掉的不僅僅是你的時間,你的年齡,還有你的人生,不然也許不用等到40歲才能活出30歲的樣子。

3.給自己買一份保險,盡早學習理財。

或許你還意識不到這件事的重要性,我建議你去了解“複利”這個概念,算一算如果剛工作25歲開始理財,和30歲理財,到60歲的時候兩者會相差多少,算完你會認真學的。打破以往對保險的固有印象,為自己挑選一份靠譜的保險。父母老了,要考慮到各種情況下他們也能夠有足夠的錢養老。

4.認識到跟對老板的重要性。

即使是你再看不上的老板,也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要多看他擅長的部分。老板和大老板之間,更要維護的是和直屬老板的關係,不要讓對方陷入被動的局麵。公司會有很多本來是平級,但結構調整後需要和同級彙報的情況,所以不要和同級交惡,因為指不定哪天彙報關係就變了。永遠不要任由自己的性子,在職場上能夠交得過去,就不要交惡。

5.看清形勢,多了解新生事物,利用好新生事物的紅利期。

轉崗時有老板曾提點過我,看清形勢,選擇浪尖上的機會,能縮短積累時間,職業生涯會更容易成功。所以公司內部的新部門、新職位,往往會有更大的機會,不要苦惱太冒險究竟要不要去,大不了失敗了回到原先的位置。其他也是一樣,新事物出來的時候多去了解,盡早吃螃蟹,看到風口早點兒抓住機會,要不然就會一步趕不上,步步趕不上。當然,前提一定是你做了足夠的功課,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把握。

6.時間寶貴,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糾結上。

有些事情在一定範圍內選A選B其實都差不多,今天吃什麼,買不買這件大衣,挑什麼顏色的……不要太過糾結,你之所以有空糾結還是因為你太閑了。省下來的時間多看書,改變思維方式,去學習理財,不然你一輩子就隻能過著花時間省錢的生活。

7.如果對一件事有執念,那就盡早去做,不然到四五十歲你還是會想做的。

我父親一直都喜歡登山,但年輕時家人都覺得不安全,不讓他去做,結果二三十年之後,他還是決定去做了,常常在假期甚至大過年的時候離家去不同的地方登山露營,過得很開心。有時中年人的執念既頑固不化,又讓人唏噓動容。所以想做的事情趁早去做,哪怕拆分成小塊一步步執行,環遊不了世界,沒有間隔年,起碼還能計劃好每一個長假。

8.感情方麵,珍惜身邊的人。千萬不要為了一時衝動惡語傷人。

雖然這種事經曆很多挫折和傷痛後你就會成長,但我還是希望你沒有經曆過這些,與親近的人爭吵,用難聽的語言傷害對方,是最令人心痛的事。傷害別人的話和事盡可能不要做,不然任何時候想起來都是滿滿的遺憾,尤其是你把最不美好的自己留在了這段回憶裏,自己會背負更多的心理壓力。傷口會愈合,但很多事情很多人過去就不在了。

9.工作真的沒有那麼重要。

家人、愛人、健康,這些都比工作重要得多,挑戰自己無非是和自己較勁。不要因為工作忽略身邊的人,也不要把工作中的脾氣帶回家裏。有一個大老板,在我們工作壓力大愁眉苦臉的時候總喜歡和我們說:“工作對我來說都不是事兒。”有人接茬:“我看您挺當回事的啊。”大老板解釋道:“把工作當回事和工作是不是事兒不一樣,工作上認真負責是應該的,但是心裏要知道生活中比它重要的事情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