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情商決定變現的上限(1 / 3)

我們要做的,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影響圈上,關注自己能做什麼,打造一種無論處於怎樣的境地“永遠都有選擇”的思維方式。

提高情商,做智慧的人

工作的這幾年,我發現職場不但需要你有一定的經驗和一技之長,還考驗你的情商。

有一次聚會,聽到朋友和他的同事聊天。原來是他們公司正在招人,職位很不錯,屬於核心崗位。公司內部有人想轉崗,目前有兩個人選。朋友說第一個人選不太合適,以前接觸過,雖然做事很靠譜能力也不錯,但太消極了。雖然沒有明著抱怨自己的團隊,但總是悶悶不樂的,感覺自己吃苦耐勞,但團隊分工不均。

聊起第二個人選,同事有點兒欲言又止,朋友問怎麼回事,同事說之前有過一些接觸,覺得這個人太計較事情的責任範圍,一點兒都不願意多分擔些。朋友聽了之後覺得那這個人也要打問號。這個時候兩人同時想到了第三個人選,說倒是有個人很合適,就是不知道對方的意願,雖然對方還沒申請,但可以先去了解一下。第三個人選,聽他們說起來,非常負責任,偶爾多分一點兒也沒什麼太多情緒,覺得挺好的可以多學點兒,整天樂嗬嗬的。

第三個人選,即使沒有主動去申請這個職位,但機會也會伸出橄欖枝,而前兩個人,竟然敗在了細節上。

借這個案例,總結了一下我們需要避開的低情商行為。

1.長時間地悶悶不樂或者抱怨,給人留下整體消極的印象。

在職場中工作久了,難免會有負麵情緒,每個人都有。但仍有些人會元氣滿滿、積極樂觀地麵對工作上的一切,而有些人卻根本不懂得控製自己的情緒,每天都很消極,四處抱怨。其實一個人的成長不僅僅是你有了一定的學識和技能,有了一份體麵高薪的工作,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你要成長得更強大,有一個強大的內心。

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做一個強大的自己。

2.斤斤計較,不願意多做一點兒。

這一條其實有一個度,如果凡事都多做一點兒,不懂得拒絕,那也許很快就會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但如果特別計較,很容易給人留下隻掃門前雪的自私形象。有些人在老板或者合作部門級別高的同事麵前就會多分擔一些,同級麵前就會少攬一點兒——這樣就會落下“勢利”的名聲,如若你今天的同級同事明天成了你的頂頭上司,你又該如何自處?

我的建議是,能順便做的,不會太占時間的就做了,維護良好的關係,眼光放長遠,今天我多分擔一點兒,明天有事兒拜托對方幫忙,對方也會樂於幫助。有時候你自己主動有選擇地攬過一些活兒,也好過回頭大家事情都多,老板不得不強製分派一些任務給你。

3.自尊心過於強烈。

我記得曾經有人和我說過,最喜歡和聰明的人共事,因為和聰明人溝通不需要考慮太多情緒。關注事情本身,這樣直率且坦誠的溝通,能夠提升工作效率,雙方也會因此更加受益。尤其是缺乏經驗的時候,不要過多被自尊心、情緒設限,要多聽多學多積累,先掌握基礎知識,慢慢有了自己的分辨能力,才能形成個人經驗。

學會放下情緒和過於強大的自尊心,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指導、建議,抓住成長的機會,要知道,吸收最快、成長最快的時候是在剛接觸一件事情還沒形成自己慣性思維的時候。

提高自己的情商,在職場中顯得越來越重要。

如何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在任何一種境地下,有事可做,就不是絕境。

欣欣在一家新媒體公司工作,是他們團隊裏唯一的90後。周圍同事能力素質都挺強,也都樂於聽她這個職場新人的想法,但她漸漸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她做了一部分品牌推廣工作,收上來的文案千篇一律都是一個套路,根本沒有新的點。有些文案甚至都用過不下十幾回了,沒有絲毫改動。

她跟同事也反映過,要抓住年輕人的喜好,嚐試用他們的語言溝通,可是同事交上來的文案還是原來那種風格。

這種情況下,她隻好把一些文案重新寫一遍。經她改寫的文案反響都不錯,點擊量都很高。但令她苦惱的是:這些來來回回改寫的過程大幅度加重了自己的工作量。

欣欣和我吃飯聊起這件事,我問她:“那你有沒有想過,把你改寫的這些總結一下,給大家做一次培訓呢?”欣欣說,“她也想過這件事,但是和其他團隊的90後聊過,大家都表示,跟上時代這件事純粹靠感覺,就靠一次培訓或者分享,很難改變大家的說話方式或者寫文案的語言風格。”

我表示理解,繼續問她,“這種情況下,如果你什麼都不去做的話,影響不了任何人,所有問題仍然存在,你也依舊每次要改文案,但其他人並不知道你的苦惱。如果說一次分享沒有用,你覺得多幾次會不會有效果呢?”

她想了想:“那我講什麼呢?”我幫她分析:“既然大家都願意聽你的想法,說明本身也不抗拒變化,可能是大家形成了思維定式,你需要讓他們多了解一些年輕人的語言和想法。”

欣欣點了點頭。

我給她分享了一組概念——“關注圈”和“影響圈”。關注圈是一個大環,是指我們平時關注的事情,比如天氣、房價、社會新聞、明星八卦等;影響圈是其中的一個小環,我們能產生影響的事情屬於“影響圈”。影響圈之外的部分,是我們目前難以影響和掌控的。

如果你平時總是盯著關注圈,也就是你不能掌控的這些事情上,你會覺得自己沒有什麼能做的,這樣你的影響能力就會漸漸變弱。僅僅站在製高點指指點點而什麼都不去做,是輕鬆的,代價就是影響圈變小。

我們要做的,是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影響圈上,關注自己能做什麼,打造一種無論處於怎樣的境地“永遠都有選擇”的思維方式。當你努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圈時,你之前關注但是影響不到的事情,可能就會轉為你影響範圍之內的事。

就像欣欣這件事,如果你選擇不做,沒有人會指責你,你影響不到任何人,別人也沒有改變,那之後事情就會是一成不變,你依舊累得半死,也沒有加強自己的影響力。如果不去試圖打開你的影響圈,慢慢地你會發現能夠影響的東西越來越少。要知道,職場中,影響力是領導力的一種體現,領導力不是簡簡單單一個經理頭銜能給你的。

欣欣是個聰明也有執行力的姑娘。在和我聊完之後,她回去做了一件事情,主動和老板要求定期給團隊成員分享一些關於90後和00後的分析報告,並且整理了一些90後常用的語言和網絡語。

我問她反響如何?她說大家都很喜歡這個環節,每次都討論得很熱烈,之後大家也都學以致用。老板也很喜歡這樣的方式,並且讓欣欣每期把整理出來的內容都給他看,他也學習學習。

你看,隻是轉換了一種看待問題的方式,她就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圈,並且還增加了個人的曝光度。不想當職場小透明,就要試著想想,即使在不利的情況下,我還能做的是什麼?用這種方式,試著擴大自己的影響圈。

變得強大,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假如你是一位部門經理,管理層已經決定要在公司推進一項新的流程。你在會上和大家說明了這項變動,大家紛紛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

A首先發言:我覺得這件事很好啊,我早就覺得我們現有的流程不太好了,溝通成本太高,簡化流程能幫助我們提升效率。

B想了想,說:現有的流程雖然溝通成本高,但是執行起來容易,一聽就懂。我還是覺得新流程執行麻煩,行不通。

C看了看他倆,說:我覺得他們說的都有一定道理,新舊都有各自的優點和弊端。

發完言大家都看著你。問題來了:作為經理,你需要如何表達,先回應誰的觀點呢?

不少人的第一反應是,先安撫大家的情緒,又因為管理層已經決定了這件事情,所以你需要引導大家往積極的方麵想。這樣一來,應該先回應C的觀點吧……

且慢,這不是最合適的答案。我用我的工作經驗告訴你,你要認為A更為合適。因為你的角色是部門經理,公司已經決定了要推進這個新流程,你無法改變這個決定,那這時你的主要責任就是推動變革,幫公司完成這項任務,帶領大家一起實施新流程。

這個案例實質上考察的就是,作為經理人要如何讓持有不同觀點、對變革有不同看法的人接受現狀,從而推進變革。ABC其實代表了在麵對變革時的三類人:創新者、保守者、實用主義者。這很好理解,創新者喜歡挑戰,喜歡探尋新的可能性;保守者喜歡維持現狀,偏向於小修小補;而實用主義者可以說是“牆頭草”,喜歡平衡各方意見,綜合考慮問題。據研究表明,實用主義者占多數,大概占了一半,也就是50%,剩下的兩類差不多各占25%。

作為被委以推動變革的經理人,最先回應A——創新者的觀點,是對推進變革項目最直接的表態。在變革管理中,隻需要有一幫願意改變的人加入,讓他們先去吃螃蟹,中間那群觀望的人看到了甜頭也就加入了(畢竟他們占多數),不願意改變的那幫人看到這個情形,最後也不得不加入。

所以了解這些,你會明白前麵為什麼要選A。因為有了創新者的支持,很多後續的事情才能開展,他們的支持在變革前期尤為寶貴。

以上是在變革管理中的一個典型案例,穿插介紹了應對變革時支持、反對和中立的策略。學了這個之後,我想起了兩個真實的職場案例。某公司的兩個大區需要推行一種新係統,其中A區的負責人不願意,負責推進這個變革的經理隻是項目經理,並沒有辦法讓負責人服從自己。這時該怎麼辦呢?這位項目經理就找了B區的負責人在B區推進。半年之後,高層看到A區和B區在某一個業務指標上的差別越來越大,詢問原因。這時候A區負責人不得不做出改變。

另一個是我的親身經曆。我負責一個和其他國家、地區合作的項目,A國有點兒猶豫不決,想先觀望。於是我們轉而和B國先合作,因為初期建立合作關係,所以給了B國許多行業支持,因為這些支持,數據也非常給力。這時候A國看到了,主動聯係我們合作。

與其苦口婆心挨個說服,不如讓自己變得更強,將參照係之間的差距拉大,讓率先參與的人有實際的甜頭,讓那些慢一拍的人主動要求或者被動參與,這本身是一種推進變革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