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運用工具,迅速實現人生價值(1 / 3)

其實學不學,學什麼,取決於未來的職業規劃和目標。我並不是一味鼓吹在職場中遇到不會的就要鉚著勁兒學,但至少需要擺正態度,怎麼可以那麼理直氣壯地說“我不會”。我希望你同我一樣,每當有沮喪念頭的時候,能夠深吸一口氣,仍然擁有繼續嚐試的耐心和勇氣。

如何成為數據達人

我曾經數學很差,差到什麼程度呢?高考數學在沒有及格的情況下我念了一所重點大學一本專業,可見數學拖了多少後腿,所以我對數學、數字總是發怵。工作之後我獨立承擔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整理和分析全部門的數據,這讓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懷疑自己是否能勝任這份工作。

但工作幾年下來,我被老板和同事誇過很多次數據分析做得不錯。漸漸地我開始相信一件事,哪怕你並不擅長做,但通過堅持學習和訓練,還是可以做好的,不要給自己設限太多。

日常工作中我們都免不了看各種數據,都試圖從各種繁雜數據中看出點兒門道,獲得對市場、產品、消費者、生意方麵的洞見,那究竟要如何分析數據呢?

我總結了五條“要和不要”的方法。

1.要知道看什麼指標,不要迷失於數據的海洋。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沒有數據不是最糟糕的,有數據卻不知道看哪些才是最可怕的。如果沒有清晰的目的,什麼數據都試圖去看去掌握,最後很有可能什麼也看不出來、什麼也記不住。所以在看數據之前要記住你的目標是什麼,是分析某個數值變差的原因,還是希望看一段時期內的發展趨勢,或者是關注一些異常的點借以深度挖掘。

2.做信息收集,要有一個簡單的預判,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有了清晰的目標之後,需要收集什麼信息,心裏有一個簡單的假設和預判,再去找對應的指標看。問題的產生是因為有了“偏差”,事情偏離了既定的軌道,所以要定義這種偏差,通過比較分析偏差可能產生的原因,收集信息,提出一些假設,再順藤摸瓜尋找答案。

如果沒有預判,就會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況,把所有相關不相關的數據都抓過來看。

3.要看數據之間的聯係,不要孤立地看數字。

曾有個下屬問我:“就算我記住了這些數字,知道這個市場份額我們占多少,那能有什麼用呢?”我回答:“表麵的數字是變化的,內在的邏輯是不變的,要設法看到數據之間的聯係。”

假設有家公司某個產品的市場份額是25%,用戶數占了整個市場的15%。25%也好,15%也好,這些數字都是動態變化的,你就算牢牢記住了當下的,市場變化這麼快,下個月說不定就全變了。所以需要把數據對照交叉著看,市場份額和用戶數這兩個因素聯係起來看能得到什麼?能看到15%的用戶卻撬動了25%的市場份額,說明用戶消費能力強,高端用戶多,還有可能說明用戶忠誠度較高,客戶關係管理也許做得不錯。

所以不能僅僅隻看兩個數字,要看到它們之間的聯係,要把眾多數據放在一起對照著看,這樣才可以得出更多的假設,這些假設之間再互相驗證,就能夠得到更加紮實信服的結論,也能夠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

4.要看數據背後的趨勢和意義,不要隻追求精準。

在做數據分析時,如果目的僅僅是看數據背後的趨勢和意義,這種情況下不必非要追求數據上的精準性。剛工作的同事有時候會比較在意數據是否精準,擔心摻雜了一些“不夠純”的數據。我和對方解釋,不要試圖得到完美的數據。如果隻是要解讀數據背後的趨勢和意義,哪怕混了一些無效數據,比如5%,隻要一組數據之間選取的維度都是相同的,其實就有了內在的相對穩定和一致性。

5.要有對比思維,找到參考坐標,不要拘泥於一個方麵。

這條對比思維讓我印象深刻。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分析工具,當時自己先研究了半天,雖然覺得很有用,但不知道得出的數據和結論能幫我做些什麼,於是就放在一邊了。之後一次公司內部分享時,有別的部門同事用了同一個工具選取了國外一個國家的數據作為參考係,解讀出了一些我們地區可以提升的方麵。

這種數據的對比思維,如電光火石般擊中了我。我隻看到了這個分析工具獲得的數據內部之間的聯係,卻沒有選取一個參考係,所以得到的結論是有限的。有時候看到聯係是不夠的,還需要跳出來,在更大的範圍、更高的層麵去對比數據。

關於數據分析我最喜歡的例子是在一次講座中,一位前Facebook(臉書)工程師分享的:Facebook當年推出“你可能認識的人”功能之後,用戶量和用戶黏性產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功能是如何想到的呢?原來是公司的員工在觀察一堆數據的時候注意到,當用戶的好友數達到一個值的時候,用戶花在Facebook上的時間要比那些好友數少的人長。所以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讓用戶增加好友數”。於是就有了能向你推薦可能認識的好友的功能,鼓勵用戶添加好友。

你看,數據分析有沒有改變世界我不知道,但它起碼改變了Facebook。

如何應對不可知的未來

時隔多年,我報了即興表演班,每個周日下午頂著炎炎烈日去上課。我以為一切會很輕鬆好玩,但這次上課我發現之前的練習幾乎都白做了——大家圍成一圈,當輪到我說話時,我又變成了那個鈍鈍笨拙的女生,緊張又不知所措。誰能相信,多年前在英文即興表演課上,我曾被老師叫作即興表演小公主呢。

即興表演顧名思義,就是舞台上表演的一切都是沒有劇本的,完全是由演員們根據台下觀眾隨機給的主題詞即興創作的。創作形式也許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或者幹脆是一係列獨立的場景短劇組成。沒有太多舞台道具,常見的也許就是舞台上擺的幾把椅子。故事情節主要用語言或者肢體動作告訴觀眾現在發生的情景,所以表演的時候基本靠豐富的想象力。觀眾“看”的時候,也是對想象力的考驗。國外不少喜劇演員在演藝生涯初始階段,都從事過即興表演。當年暑期學校,老師領著我們去紐約的一個劇場看演出,排了好久的隊,也可以看出即興表演很受歡迎。

說起第一次接觸即興表演,是讀書時某年夏天在耶魯上暑期學校。口語課的第一節課,老師就開門見山:語言等級分班的話咱們班水平比較高,所以我們要練習六周的即興表演,最後結課的時候要當眾表演。表演!還是即興的!還是最後要上台露臉的那種!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看著其他幾個小夥伴,果然大家都是同樣的表情,看來這點外國同學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

第一節課老師基本把時間隻花在了一件事上,就是慫恿大家上台。無論什麼都好,比如假裝切菜,或者是坐著讀書,走來走去等人,總之就是上台,然後做點兒什麼。沒有人願意上去,總覺得沒有什麼具體的想法和思路就上去,多傻呀,而且說實在的,誰都沒看過即興表演,壓根兒不知道該怎麼演,心裏沒譜。老師也不肯多解釋到底應該怎麼演,沒有任何理論基礎作為鋪墊,隻是說,先上台,上台就知道下一步怎麼做了。

僵持了半天,我都替老師尷尬,就硬著頭皮上台了。老師很滿意,開始攛掇第二個人上台,第二個人上台之後,總得說點兒什麼吧,兩個人進行了一些“哎,你在看什麼書啊.“我也在看這本書.之類的對話。但好歹,這一個場景算是完成了。經曆幾次之後,大家都放開了一些,能主動表演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場景,比如打電話、做頭發,試衣間、公共洗手間發生的故事。

所以我從即興表演中學到的第一課就是,先做了再說,做了才知道,比任何恐懼和不靠譜的想象都來得直接,更早進入狀態。

即興表演是一種特別鍛煉人的想象力和反應能力的活動,因為最重要的原則是“是的,而且……”意味著你要無條件地承認隊友所說的話。無論你之前預想了一個什麼樣的場景,但隊友給出了和你想象不同的場景,就必須要按照給出的事實找出合理解釋並演下去。比如你自認為是在散步,小夥伴上來打招呼,“喲,您在遛狗呢”,你不能說“不,我沒養狗”,而是隻能接著話茬說,“對啊,你看我養的薩摩可愛不?”

不僅是一個人已經構建了的語言事實要回應“是的,而且……”,一個物體如果被一個隊友“創造”出來了,其他人也要予以承認。比如一個人最開始就描述或是表演出來,房間的中間有個鏡子,地上有塊香蕉皮,那第二個人上台就要尊重這些事實,經過鏡子的時候照一下,踩到香蕉皮的時候要摔倒。這樣每個人在之前已經承認了的事實上加一部分新的信息,無論說得再怎麼荒唐可笑(畢竟有的時候是脫口而出不經思考),下一個隊友都要承認並且在此基礎上繼續添磚加瓦,這樣一個故事的雛形很快就會搭建起來了,無意中也就創造出了一些笑料。

剛接觸即興表演的時候,其實最難的就是這一點。因為也許你心裏預設了一個場景,希望照著那樣演下去,但你永遠無法預測別人會怎麼說怎麼做,哪怕有了一定默契,可任意一句話就能推翻既定的腳本。比如這個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