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選擇的職業會決定你所處的環境,但不會決定你的人生,隻有你自己停滯不前的想法會束縛你。願我們能夠跳出自己的束縛。
理財,理的是人生
和剛工作一年多的小朋友吃飯,用信用卡結賬有優惠。小朋友說自己還沒有辦信用卡,原因是“不想過著負債的生活,再說用信用卡也還是要還款,和用儲蓄卡消費沒什麼區別”。一看這就是不懂得理財的人。
我有一朋友因熱衷理財,去年出國旅行的費用,基本全來自理財的收入,沒有動用自己的積蓄。他和我分享自己的理財心得時提到:自律帶來自由。每個人隻要花十幾二十個小時學習理財的知識和技能,就能掌握一些理財的基本技巧。
工作之後都應該學一些最基本的理財知識。哪怕現在掙得不多,也要為自己的夢想清單製訂一些財務規劃,這樣對未來的目標才更有把控感。往後你會發現,說是理財,其實理的是人生。
1.工資掙得少,理財要趁早。
複利這個概念會讓你意識到盡早開始理財的好處。剛步入職場的人總覺得現階段掙得少,工作幾年的又覺得花費太多,沒有餘錢去理財。但如果能做到每個月都固定存下來一筆錢,一年即使隻存下來10000元,每年產生的利息和本金放在一起繼續生錢,最後的收益都是驚人的!
來看一個例子:假設不考慮通貨膨脹,A和B每年都投資10000元,利率均為5%:
A從25歲投資到55歲,投資30年,最終連本帶利獲得697608元。本金30萬,利息將近40萬。
B從30歲投資到55歲,晚了5年時間,到55歲獲得501135元。本金25萬,利息25萬左右。
隻是時間上少了5年,看上去隻是少投入了5萬元本金,但最終B卻少獲得了近15萬元利息。這就是複利滾雪球的力量。
2.積少成多,檢視你消費習慣中的“拿鐵因子”。
看了上麵的例子,可能會有人覺得如果一年要存10000元,那每個月至少也得存下800多元。可我月月光,連800元也存不下來怎麼辦?
那你需要回顧一下自己日常的消費行為了。你可以通過手機應用記賬,堅持兩三個月之後,你就能發現自己生活中一些零散的消費習慣。每一筆都是三五十元,並不起眼,但積累下來卻會變成一筆“巨款”。這種零散的消費叫作“拿鐵因子”,提出這個概念的作家兼金融顧問大衛·巴赫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對夫妻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拿鐵咖啡。盡管一杯咖啡才二三十元,但連續買30年,總支出竟然高達70萬元。
我們公司附近有家星巴克,不少同事都習慣每天早上喝一杯咖啡,一個月工作日下來20來天,咖啡方麵的支出就有六七百,一年的支出是8000多元,夠一趟東南亞旅遊。生活中還有不少類似的消費例子,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其必要性。
3.製訂預算,養成先存後花的習慣。
掙得多才能存下來錢?不,人的欲望無止境。掙得越多,渴求的品質越高。
我身邊不少朋友,以前月入8000元的時候也能過得不錯,但月入20000元後,消費升級,包包、衣服、麵膜都比以前提升了一個檔次,到月底一樣沒有結餘。無論掙多掙少,都要根據自己的收入情況製訂相應的月度預算。
著名投資人李笑來老師在一篇文章中曾寫道:對大多數人來說,扣除20%的工資後,生活質量不會受到任何影響。照這種說法,想要月月不光,可以在發工資當天就扣除20%—30%的收入,強製儲蓄。切忌想著先花,月底省錢再存。人會因為慣性,總覺得還有餘錢,消費的時候繼續大手大腳。
在製訂預算的時候,可參考之前的記賬,估量用於房租、居家生活、餐飲、交通、社交娛樂、教育提升的花費,並盡量做到量化。比如:在餐飲分類下,具體到工作日每天用於買菜和水果零食的開支為50元、每周在外聚會一次人均100元;交通上留100元充值交通卡,200元用來打車。如果今天花多了,那明天就少花點兒。
如果擔心自製力不夠,可以用兩張借記卡,把每個月消費的零錢放在一張卡上,隻使用這些錢作為日常開銷,超了的話,再一百一百地往另一張卡裏轉。
4.巧用信用卡,但不要為物質所累。
提到信用卡,從功能上來說,它相當於小額無息借貸。在四十來天的賬期裏,信用卡持有者完全可以去做投資。舉個例子,假設需要一次性消費大筆金額,用現金支付這筆錢立刻就沒有了。
但是如果用大額度信用卡刷,不僅有積分,在還賬單前這段時間,還可以利用這些現金流做一些投資。即使買收益隻有3%的貨幣基金,一個月也有幾百元。盡早開始使用信用卡,保有良好的消費和還款記錄,做個精明的理財者。
但用信用卡也很容易陷入買買買的境地。如果每個月的工資到手扣除後,信用卡賬單還沒有結清,其實都算是在負債消費,透支未來的工資。所以盡量不要買自己消費能力範圍之外的東西,但偶爾可以買一件真正喜歡的來激勵自己努力工作賺錢。但是,不要上癮,不要為物質所累。
理財是對未來最好的投資,它的內涵中有“節流”,但更重要的是其為我們生活“開源”的部分。那些了不起的技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用錢投資出來的。我們通過節流存下的夢想基金,可以用於培養新的愛好、結識誌同道合的朋友、拓寬未來的道路、豐富人生體驗。
這些才是理財所帶來的真正有價值的部分。理財,理的其實是人生。
決定你人生的隻有你自己
婚禮前幾天,我找了附近的一家小店做指甲。小店不大,門麵也比較簡單,裏麵隻有一個人在忙著,看到我進來,起身招呼我。美甲師看起來歲數有點兒大了,看著和我媽媽的年紀差不多。老實說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個歲數的美甲師,我印象中的美甲師都是小姑娘,我開始有點兒懷疑:她的審美不會偏老氣吧?我坐下挑選了甲油和樣式,選擇了貼甲片,看著美甲師嫻熟地操作著。
在這期間她的朋友來找她,我們三個就聊了會兒天。我聽到她和朋友說:“過幾天我想去學烘焙,回頭自己做蛋糕點心在朋友圈賣。”又聽到她說,“我讓我親戚家的那個孩子去學寵物美容,回頭他能做點兒事情,總比在家待著好吧。”
她聽上去很有主見,也絲毫沒有那種我們要學一樣新技能時的瞻前顧後猶豫不前。和我想象中混日子的小城中年婦女不一樣。對了,她做的指甲挺好的,半途我還一直擔心效果和圖片會不一樣,她卻一直很有信心。弄完後我們順便加了微信,方便以後再來給我打折。
過了大概半個月,我看到她在朋友圈曬了自己做的蛋糕、點心,小小的樣子很精巧,她笑得很甜。
她讓我想起我的媽媽,我媽媽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去學了會計。我記得那時候她和一群年輕的小姑娘一起坐在教室裏,顯得格格不入。她有工作要做,還要照顧我,所以每次都是在我睡了後,才起身去客廳複習白天上課所學的內容。後來媽媽考下了會計證。
她就是那種不安分、不知道滿足的人,考下會計證後她又跑去學理財,沒有時間就自己在網上學,有什麼不懂的就跟別人谘詢。雖然媽媽並沒有因為學會理財給家裏帶來多少額外的收入,但是媽媽坐在那裏學習的專注表情和對新東西永遠充滿好奇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一想到這些,就覺得媽媽好厲害啊,在她那個年紀的阿姨,除了上班、帶孩子、做飯,就是跳跳廣場舞,而我媽媽好像永遠在學新的東西,似乎根本就不會膽怯。反倒是我們這代人,很多人剛剛三十左右的年齡,就開始抗拒改變,害怕轉行,畏手畏腳。
我覺得很慶幸,因為媽媽,我對這個世界也充滿著好奇,麵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了勇敢。在我還在讀大學時就決定了要考研,從沒想過失敗了怎麼辦;讀研究生時我就明確了畢業後的就業方向,如此地勇往直前,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其實,你的年齡、你所處的地方、你的性別都不會束縛你,隻有你自己會束縛自己,把這些作為你無法前進的借口。美甲師和我媽媽都是三十多歲的時候轉行做別的事情,開始學新技能,她們想到就去做了,所以年齡、性別都不是問題。
你選擇的職業,會決定你所處的環境,但不會決定你的人生,隻有你自己停滯不前的想法會束縛你自己。願我們能夠跳出自己的束縛。
想放棄的時候再堅持一下
鹿鹿還是某外企大中華區總裁助理的時候,她曾分享過自己的工作秘訣:第一,做你喜歡的;第二,堅持。
聽著挺簡單的,但是我們往往都想得太過於美好,可成功的太少,這其實就是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距離。實際做的時候,發現堅持並不容易。隻是不斷重複的“堅持”是不夠的,需要的是不斷升級,提高標準的“堅持”。
鹿鹿曾在學習工作之餘兼職開店鋪,是個小網紅,後來幹脆離職專門打理生意。
以前一直以為隨便拍拍照,常更新一下微博就可以,但全職做的時候才發現要當個網紅並不容易,背後更多的是堅持不懈。找貨、上新、推廣,累得說不出話,出現在鏡頭前也要保持精神抖擻、光彩照人。一年過去,她積累了不少客戶,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先生業餘和朋友做了一檔電台節目,每周末聊一部電影,要做大量的功課不說,還要不斷調整和改進內容。做了大半年沒什麼起色,兩人都有過放棄的念頭。但這已經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做就覺得少了點兒什麼,所以兩個人還是堅持了下來。這樣堅持了一年半的時候,平台運營人員找到他們提出要扶持節目,後來開始頻繁地接廣告,積累了很多忠實粉絲。
我自己寫作方麵,這幾年無數次想要放棄,有時因為工作上的項目比較忙,沒有時間思考沉澱,寫不出什麼東西;也有單純就是覺得自己寫得不好很沮喪的時候。但每次想要放棄時,總是能遇到一些好消息,比如平台找我做分享,收到編輯邀約,收到邀稿,或者有讀者鼓勵我。我覺得做的事情還是很有意義的,就會想要繼續堅持下去。
慢慢地熬過這個階段,我有一種柳暗花明的感覺,知道自己又爬上了一層台階,寫起來思路也更順、更流暢。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又會覺得寫得不好,自己很不滿意,受挫沮喪無話可寫,不斷循環重複。但就是在這幾年無數次的循環、自我懷疑、激勵和堅持下,我收獲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清華前任校長陳吉寧在一次畢業典禮的演講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Facebook創始人紮克伯格來清華演講,我問了他一個問題——對於創業者來說,什麼最重要?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不要放棄’。我們的古人也說,行百裏者半九十。做一件事情,隻有持之以恒地堅持下去,你才能從中對事物產生深刻的理解和認識,獲得與眾不同的感悟和洞察,這是一個人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過程。沒有這樣的積累,即便機會到了你的麵前,也很難把握住。所以,平庸與卓越之間的差別,不在於天賦,而在於長期的堅持、持續的投入。”
結合寫作的經曆,我分享一些如何做能夠讓你更容易堅持下去的經驗。
1.初期,培養習慣比高質量產出更重要。
很多人堅持不下去主要是因為在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高不可攀的願景,想要一步到位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但是這就像跑步或者練瑜伽一樣,剛開始身體還沒有適應得了10千米或者某個體式,直接做到那個標準是不可能的,沒有什麼東西是一蹴而就的。
大腦也是一樣,如果一開始你就立起一個標杆,幾篇之內就得是刷爆朋友圈的爆款文,排版和內容都要做到完美,那很有可能前期就耗費了大量的心力,爆發力強可是耐力不夠也是沒用的。所以初期培養起一個習慣比追求完美更重要。
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放不開,想要追求完美,慢慢才學會接受先有輸出更重要。因為先做了事情,才能發現問題,才能有可提升的空間,同時也能給自己樹立一些信心,幫助自己走得更遠更穩。沒有前期的這些練習就沒有反饋,過分追求完美,這個“小步快走快速自我迭代”的過程被無限拉長,相比之下進步就會變慢。
2.保持頻率,繼續輸入。
平台期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所以不要太過於害怕和恐懼,關鍵在於如何跨過去。沮喪是正常的,保持住頻率和狀態就好,同時堅持輸入——閱讀和思考,就一定會重新振作。你因克服困難練就的“肌肉”才會越來越強壯。
平台期是最容易放棄的,在這段時間生活中很多小事都會影響到你,很容易讓你注意力分散,狀態不佳,這時候就需要新的輸入來刺激進步。保持記錄是一個很好的習慣,把生活中的點滴都記錄下來,形成一塊塊拚圖。然後你不知道會遇到一個什麼樣的契機,把這一塊塊的拚圖一點點拚湊起來,就會組成一塊大的拚圖,帶給你一個驚喜。你會發現,有那麼一個時刻,發現之前所糾結的點一下子解開了,頓時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