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總在凶猛的人麵前俯首稱臣(1 / 3)

真正的競爭者,

隻會凶猛地搏殺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

當你凶猛時,

這個世界才會變得軟弱。

而甘願成為弱者的人,

永遠不會意識到這一點。

你的每一次堅持,都是一次看不見的進化

又一次聽到小徐的抱怨:怎麼辦,我覺得現在做的這份工作實在很無趣,更重要的是,也看不到什麼進步的空間。

小徐口中的“這份工作”,是一家廣告公司的活動策劃,而我這裏說“又一次”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已經是他畢業後的第五份工作了,關鍵的問題在於,從他畢業後找到第一份工作,到如今才剛剛滿一年……

是的,我清楚地記得,小徐上一份工作,隻做了三個星期,這一份還好,“長達”三個多月,而實際上最長的一份,也不過半年多。

每一次換工作,小徐都有著自己看似充足的理由,讓我們先聽聽他的抱怨:比如工作環境實在太差;同事競爭意識太強,總是想著勾心鬥角;領導更喜歡照顧那些關係戶,努力拚命加班的新人,在領導眼中從來比不上那些自帶“親友屬性”的員工。在這樣的環境裏,挫折感不斷上升,加上領導說話又不好聽,經常性地打擊小徐的自尊心。

比如,工作壓力太大,對工作本身的熱情不足以對付每天巨大的工作量。長期通宵達旦地加班的模式對於一個在大學四年自由快活慣了的應屆生新人而言,不啻於直接掉入地獄。雖然“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大家都懂,但那更像是高層打雞血般的洗腦,如果一直這麼幹下去,肯定是未老先衰的節奏。

再比如,工作實在無趣,也看不到自我提升和未來發展的空間,每天都在日複一日地做著相似度99.9%的事情,老員工在混,新員工在學著混,在這樣的環境裏待著,遲早有一天意誌要被消磨殆盡,變得安於現狀……

每一條聽起來是不是都情有可原?是不是都有的確值得換工作的理由?

憑良心說,我的確也讚同職場勇於放棄,勇於尋找新機會,換一份工作試試的打拚之心,但是這有一個大前提,就是之前的工作真的是職業生涯的一塊絆腳石,或者一直從事它所帶來的弊端,肉眼明顯可見。

若非如此,我們就不該輕易放棄工作。

特別是對於那些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而言,他們甚至對於社會,對於職場是怎麼一回事兒還沒有搞清楚,就先給自己找出一堆理由,覺得自己不適合某份工作。這樣的人,要麼是心比天高,認為自己是個不得了的人物,哪裏都配不上他,容不下他這尊大佛;要麼就是喜歡遷就自己,缺乏人生最珍貴的品質之一——堅持。

堅持,看似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在具體聊它之前,我想先說某個人的故事。

有這麼一個二線城市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後手握一張師範學校畢業證,卻完全找不到工作。他的父親在他兩歲大的時候,借口出門買包煙,就再也沒回來……因此完全是他的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的。

這個畢業生當時已經窮困潦倒,住在一間狹窄的出租屋裏,他想到自己大學時期在學校雜誌投過稿,當時刊發後評價還不錯,再加上他的大腦裏充滿了各種奇思妙想,因此,他堅定了自己的寫作之路,並嚐試著通過寫稿來賺錢。

然而,最開始他的一些短文稿件投出去都石沉大海,不多的回應都是——你的稿件腦洞太清奇了,我怕我們讀者根本接受不來。然而他依然堅持投稿,最終一些雜誌試用了他的稿件。拿到第一筆微薄的稿費時,這個初出茅廬的寫手差點兒哭出聲來。

但是靠著這些稿費,根本連飯都吃不飽。於是他開始構思寫長篇。

在他寫的過程中,他的朋友、親人甚至是他的大學老師都一再苦口婆心地勸說:你不是吃這碗飯的人,你寫的那些玩意兒根本不會有人看的,這種風格根本就不是市場主流。如果你真的想賺錢的話,為什麼不能找份正經工作呢?

他的母親雖然並沒有反對,但也暗示過,或許可以再去試著找份高中老師的工作,畢竟相比於做寫手,還是一份體麵工作要穩定得多。

這些打擊令他覺得有些心灰意冷,許多個瞬間,他也想過放棄,想過或許自己就不是這塊料,但每每這個時刻,他的內心深處就會冒出來一個聲音:再堅持一下,說不定下一次就成功了呢?

於是,他又找到了快消失不見的勇氣,把自己鎖在房間裏,繼續獨自創作著,筆耕不輟……

數個月後,當他拿著人生創作的第一本成稿,去找出版社投稿時,對方毫不留情地拒絕了,給出的理由是內容不夠大眾化,過於晦澀難懂,而且有一些描寫他們“不確定”讀者會給出怎樣的反應。

當時出版社方麵還提出一個選擇:如果願意把內容修改成讀者喜聞樂見的那些類型,或許可以再考慮一下。沒想到,這個提議被他立刻拒絕了,他絕對不願意為了迎合市場,就改變自己多年以來的創作風格和思路。

不甘心的他,又去找第二家出版社,又被拒了。繼續找第三家,再一次被拒……到最後,這本一共被拒了三十次……甚至連拒絕的理由都差不多。

巨大的挫敗感,讓這個性格本就有一些陰鬱的年輕人痛苦萬分,他坐在空無一人的大街邊思考:是否像他這樣處於邊緣的人,就不可能寫出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的作品呢?一時間,他想起那些曆史上窮困潦倒一生的作家的名字,或許還有更多的寫手,連名字都沒留下來……

是否應該改變自己,去從事那些主流社會所謂“穩定”的工作,而不是堅持自己的理想呢?或者說,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轉而去迎合讀者寫一些媚俗、沒有閱讀門檻的內容呢?

最終,他還是決定堅持自我,趁著年輕,還是應該堅持自己的理想,不向別人,更不向自己妥協。

當他回到家裏時,他發現自己那年輕的妻子剛剛從垃圾桶裏把他出門前憤而拋棄的草稿撿起來,並且看得有滋有味。在妻子的支持和幫助下,這個寫手再一次修改潤色了這部書稿,第三十一次投了出去……

這一次,終於有一家出版社同意出版試試,他們覺得這個講述一個有魔力的年輕女孩在飽受屈辱之後怒而複仇的故事還不錯。

事實證明,他們的選擇是對的。這本帶著濃鬱個人風格的恐怖故事,最終賣出了230萬冊。這部作品叫作《魔女嘉麗》。

而這個當年默默無聞的另類寫手,叫作斯蒂芬·金。是的,我們都知道,後來他終於成了劃時代的恐怖大師。

他的《閃靈》《綠裏奇跡》《小醜回魂》《肖申克的救贖》,都被改編成了電影並成為經典。可以說正是他那獨樹一幟、強調氣氛渲染而不追求簡單粗暴的風格,讓恐怖也成了主流媒體所認可的出版物。

如果他當初沒有堅持下去,而是草率地做出一個又一個改變狀態的決定的話,或許,我們就不會看到這樣一個宗師級的恐怖作家,我也會失去一個創作上的導師。

然後我忽然又想到了另外一個人。

他不顧家裏的反對,非要去國外念電影學院,畢業之後由於文化、語言的障礙,根本找不到電影圈子的工作,隻能在家一邊做個“家庭婦男”,一邊海量閱讀和看片,研究好萊塢電影的劇本結構和製作模式,構想劇本。

他曾經拿著劇本,兩個星期跑了三十多家公司,迎來的都是各種冷眼和拒絕。還有一次投資人要求他不斷修改劇本,但改完數十次以後,劇本卻石沉大海……

這一熬就是六年,在這期間無數人勸他轉行,去做那些容易找到工作的行當,比如學個計算機編程什麼的,但最終他還是咬咬牙,選擇了堅持。

是的,大家想必都猜到了,這個人就是李安。

除了他們,還有更多耳熟能詳的名字:J. K. 羅琳、阪口博信、林書豪、哈蘭·山德士上校、奧普拉……

雖然上麵這些名字,如今都成了各自行業的佼佼者,但是他們的故事卻幾乎發生在每個年輕人身上。很多年輕人走進社會之後,發現自己根本無法適應,各種挫折和重重困難也撲麵而來,這個時候,最容易動搖的,就是自己原本就談不上堅定的本心。

但是,可能我們都忘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的堅持,並不是沒有意義的。

生長在野地裏的竹子,在生命的前四年裏,總共隻能長高小小的3厘米,它們看起來如此弱小,如此不堪用,仿佛是自然界毫不起眼的某種生命。

然而,從第五年開始,竹子就開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急速成長,短短六個星期之內,就能長到15米——一個足以傲視其他植物的高度。在常人眼裏,這六個星期一定意味著重大的變化,畢竟竹子的高度正是在這段時間內,才突飛猛進的。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真正關鍵性的成長,恰恰是那看似不動聲色的四年。

這四年裏,竹子雖然隻在地表上長高了3厘米,但是它的根,卻深深地紮進了泥土裏,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根係,隻是人們看不到罷了。

而這,恰恰就是堅持的意義所在。當你在堅持,你在克服那些惱人的困難,你在不斷說服自己不要放棄的同時,你的成長,可能你自己都感覺不到。幾年之後,你會驚訝於自己竟然得到了如此巨大的進步。

看似枯燥無味,日複一日的工作,培養的是你不斷增進的業務熟練度;刻薄的領導、煩人的同事,可以磨煉你的職場心態,以及待人接物的高情商;高強度的工作,帶來的是你對抗壓力的經驗和能力的提升……

這些,或許在你的抱怨和煩惱中,都不會有一絲一毫的顯現,隻有當你堅持下去,它們才會如同金子般漸漸發光。而反過來,一旦你放棄了、妥協了,它們可能就不會顯現在你今後的人生裏。

有句話說得很對:堅持,不一定會讓你矗立於山巔之上;可如果不願意堅持,你連靠近山峰的機會都沒有。

風口變幻的時代,這是最穩的上升通道

在朋友圈發了回國的狀態後,上周就有個老同學約我出來吃飯。

說起來,這小夥伴當年跟我玩得相當不錯,無話不談的那種。我還記得他那時候就超愛看書,成績也好,而且他就坐我後麵,上課我倆經常偷偷交流各種剛看來的話題,聊得不亦樂乎。然而我需要扭頭朝後麵說話,由此可憐地被拎出來罰站的,總是我。

不過,這次我倆見麵,離上一次同學聚會竟然過去了十年。

我已經是在海外漂了八年的人,這位老同學呢,也早已娶妻生子。

原本,我還對這次見麵有很大憧憬的。他當年也算是博學多才的一位,因此我期待多年後的交流,還能碰撞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萬萬沒想到,席間無論我聊些什麼海外見聞、尖端科技,甚至是過去他最愛的地緣政治,都激發不了他太多的興趣,反倒是一部無聊的古裝劇引起了他的共鳴。

他剩下的話題,全都圍繞著你一年賺多少,有沒有交過外國女友,以及其他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我頗有些不解,當年那個視野開闊的青年,怎麼就變成如今這副模樣?

後來我終於憋不住問他:“你現在還看書嗎?”

他像見到外星人一樣看我:“你在逗我嗎?”

我覺得有點兒莫名:“你那會兒不是很愛看書嘛?”

他說:“早不看了。哪還有那個精力?現在連手機上都堅持看不了五分鍾。”

是的,十多年過去,現在的他早已是個每天朝九晚五,回家帶孩子陪老婆的都市男人典範。唯一空下的那麼些時間,也都交給肥皂劇和足療店了。

用他的話來說,這叫衣食無憂,得過且過地混日子,又或者,用兩個字就足以形容:穩定。

在我看來,這叫一眼差不多看到盡頭的人生。一個人再無提升自己的需求,也便失去了繼續上升的空間。老婆孩子熱炕頭固然珍貴,但長久地處於庸常瑣碎中難免磨滅一個人的鬥誌。

曾經有人看了我的知乎答案後問我,為什麼你懂那麼多?

這麼說,我其實是有些慚愧的,很多方麵,我至多算是知道,知道和懂之間,隔了一千個伏案專研泡實驗室的夜晚。

但我也清楚,從很小的時候起,我便下決心做一個終身學習的人。

春秋時期,有位著名的盲人音樂家師曠。博學多才的他尤其精通音律和琴術,辨音力極強,後來甚至坐到了晉國大夫之位。

在一次和晉平公的對話中,後者無意中感慨道:“我今年都七十歲了,想要再學習,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卻反問道:“既然已經晚了,為何不將燈燭點燃呢?”

晉平公不悅道:“你這是調戲主公的行為啊。”

師曠淡定地回答:“我本就是個瞎子,哪裏有調戲主公的心?我聽說,少年時喜好學習,就如同初升太陽的陽光一樣燦爛奪目;中年時喜好學習,就如同正午太陽的陽光一樣強烈;暮年時喜好學習,就如同點上燭火照明。雖然光芒飄忽,但有了那麼點兒微弱的燭火,也比兩眼一抹黑要強吧?”

晉平公大喜過望:“所言真是極妙!”

連古代的君王,都知道終身學習的好處,在如今這個知識信息快速更迭的時期,抱著那麼點兒人生經驗就停步不前,難免淪為被時代淘汰的人。

在很多人抱怨什麼階級固化,上升通道已關閉之前,能不能先反思一下,自己有多久沒看過一本完整的書了?一天有多少時間拿來充實自己,又有多少時間隻是盲目地重複勞動?

權力製造出知識,反過來,掌握知識也可以獲得權力。這一點,福柯在《知識考古學》中早已有所闡述。放在現代社會的語境下,終身追求知識,才是通往相對自由的途徑。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

以我自己為例。我曾經在一家著名國企工作了若幹年,每天的日子大概就像那位老同學一樣,朝九晚五,每天做著差不多的事情,活得像一台機器。

下班回家後,也沒有多餘的精力再去讀書什麼的,就泡在遊戲裏直到深夜,再迎來周而複始的第二天。周六周日那麼點兒時間,也全部交給酒肉朋友的社交去了。

這樣渾渾噩噩過了幾年,在這幾年中,我一直處於一個痛苦的反思狀態:這樣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嗎?我獲得了什麼,我又能通過它達到什麼高度?最重要的是,我快樂嗎?

那時我還很年輕,我真的不想自己的一輩子就這樣搭進去。

當然了,在那樣的環境中也有人混得如魚得水,但喝酒賠笑這些,我又著實不擅長。

於是,我毅然放棄了那份在別人眼中非常穩定優厚的工作,選擇了一條提升自己的道路:出國讀研。

對於一個工作多年的大齡理工男而言,出國留學也是有很高門檻的。我把工作之餘的所有時間都花在了學習英語上,終於把自己的英語惡補到了通過托福GRE的水平。

再之後,海外的經曆和更高層次的充電,豐富了我的人生不說,更開闊了我的視野,回首再看看過去那些每日依舊的同事們,我慶幸自己過得比他們自由,也慶幸自己還保留了一股繼續向上的衝勁。

正是這股衝勁,讓我一直堅持讀書看書做筆記,同時雲遊世界列國擴大自己的見聞。

我的前老板說過這樣一句話:知識的獲取,永遠都是人生的增益。

這一點,我也深以為然。越是在信息高度迭代的時代,知識的重新獲得就越有意義。它就好比一把會不斷進化的武器,但需要你不停地解鎖,拿著最新版本的你,就能輕鬆幹掉拿著舊版本的其他人。

在這個競爭無比激烈的時代,這麼做的意義,顯然是不言自明的。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知識會幫助你,更接近時代的風口。

我有個認識十年的朋友,過去一直是做石油原料生意的,因為家裏有關係,因此前些年過得那叫一個滋潤。然而自從2014年年末油價暴跌之後,這個朋友就再也沒辦法像過去那樣接單了。那段時間,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個人和時代大勢比起來,實在是風雨飄搖中的一片樹葉。後來,甚至聽說他去看了半年心理醫生。

沒想到今年再見到他,照樣過得很快活。再一打聽,原來他現在已經徹底離開了石油貿易行業,跟一個牛人學了一年半服裝製版之後,居然成立了自己的男士外套工作室。

在我看來,這就是知識和學習讓人更自由的很好範例。

當你獲取了知識,就可以大大減輕環境對你的束縛,一個行業衰落了,大可以在另一個行業崛起。

再想想當年的下崗年代,有多少人從此一蹶不振,又有多少人學習互聯網知識,開網店做電商賺得盆滿缽滿?

或許有人會說,我要終身學習做什麼?有那時間我不如多做點兒社交,搞好人際關係比學習重要多了。

的確,有時遇到貴人相助,比自己提升要快得多。

但是有兩點你們有沒有想過:一是貴人為什麼要幫助你?歸根結底還是你對他有用,說白了還是需要你有自己的知識,才能夠幫助到他。

另外一點,自己學到的知識,永遠都是自己的,誰也拿不走。而社會關係這些,終究是不穩定的,當你失去了在這個圈子中立足的資本之後,那些關係也會迅速將你拋棄。

最後,我還是得承認一點,隻要是學習,終究還是會相當痛苦的。

我相信很多人,從學校畢業之後,就再也無法承受這份痛苦和煎熬,才選擇躺下無所事事地娛樂,選擇庸庸碌碌地過完餘生。

但是請相信我,和這份痛苦比起來,長期學習帶來的整體提升,會給你更多的快樂。

陳景潤說:“活到老,學到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人生總是學無止境的,終身學習,必然受益終生。

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你不敢拚盡全力

關於失敗的教育,可能是貫穿所有人一生的。從小學開始,我們就一直被灌輸著各種關於失敗的道理,“失敗乃成功之母”“勝不驕敗不餒”之類的名言可能每個人都諳熟於心。然而如今的我常常想,我們之所以會如此強調這一點,恰恰在於越長大我們越會發現,失敗有多麼可怕。

換言之,隨著年齡的增長,每一次失敗所意味著的代價,可能是成倍增長的。年少時我們的失敗,無非一次考試考砸了,一次隨堂小測驗沒有滿分,甚至僅僅是一個手工模型沒有做成功。

而成年人的失敗,就遠不止於此了。

一次重要的考試失敗,可能意味著出國的計劃要推遲至少半年,可能意味著某個職稱評定泡湯了;一次工作上的任務完成失敗,輕則遭到上司的斥責,重則直接失去飯碗……

相比少年時代的無足輕重,成年時期的失敗,用“牽一發而動全身”來形容,都完全不為過。因為在成年人的世界裏,各種事務是相互關聯的,生活就如同一個非常複雜的程序主體,每一個細節的成功與否都影響到其他環節:一個看似不起眼的失誤會導致工作的不順利,工作的不順利會造成作息的不規律,作息紊亂又會影響到身體的健康,長期亞健康的狀態更是會導致失誤變得更加頻繁……

這如同惡性循環一般的經曆,恰恰構成了很多成年人生活的一部分。而此時的我們,再也不像幼年時有著父母的遮蔽和保護,我們幾乎沒有什麼可以依賴的,必須親自為自己犯下的每一個錯誤承擔責任。

越長大,失敗所要付出的代價越大,所以我們會更加畏懼失敗,變得謹小慎微,唯恐自己一個不小心,就陷入萬劫不複的境地……據我所知,這種對失敗的擔憂,是導致很多人長期處於焦慮狀態的一大原因。

曾經找我谘詢過的同學小超,就長期被這樣的負麵情緒所籠罩。小超自稱以前不太懂事,讀書的時候一直不刻苦,後來勉強讀了個大專,畢業之後留在家鄉的小縣城裏做銷售。他湊合過日子也還行,但是要說有什麼上升通道,就很難了。

這時候一件事情的發生,令小超覺得很受觸動,對他造成的影響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