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抓住本質的人,才能征服世界(1 / 3)

很多人看似總是在貫徹著戰略上的努力,

實際上卻不能堅持做好哪怕一件小事。

說白了,這是用投機者的心態,

掩蓋自己根本沒有戰略思維的本質。

你也配談戰略思維?

雷軍有句享譽整個互聯網的名言:“不要用你戰術上的勤奮,去掩蓋你戰略上的懶惰。”

此言一出,無數人士奉為圭臬,仿佛一瞬間大徹大悟,終於明白了一直以來自己混得渾渾噩噩的原因;無數人在那一瞬間,似乎終於找到了自己要打拚的方向。

這句話有沒有道理暫且不論,我們先來聊聊兩個創業者的事情。

第一個創業者,簡稱A同學好了。從大學期間,他就不停地關注各種互聯網、時政、財經新聞,每天都混跡於各種創業者論壇,想要獲取最新的資訊和小道消息。畢業之後,他立刻義無反顧地化身為青年創業者,加盟過互聯網P2P理財,幹過微商,做過代購,甚至還嚐試著幹過一陣子直播經紀人。

為了找到下一個風口,A同學幾乎瘋狂。

然而至今為止,盡管他掛名了無數的CEO/COO/CFO之類看似榮耀的頭銜,但A同學創業的公司卻從未超過4個人,至於他創業成功與否,我無從準確判斷,我唯一知道的是,上一次我見到他時,他依然住在一間租來的60平方米的公寓內,過著粗茶淡飯的生活。

也許某天,他真的會撞見那個讓他爆發起來的風口吧,誰知道呢。

再說說B同學。這位同學畢業後,就在通信領域一家全國有名的企業做銷售,在這家公司工作的五年裏,他過著枯燥無味的生活,明明看不到太多上升空間,卻一副死心塌地的樣子。不過至少靠著工資,他在這座一線城市早早就貸款買了房。

有一次,我和A同學聊到B,他的看法是,全中國有無數像B這樣混吃等死,一輩子隻追求安穩生活的人。他們的思維都是僵化的,屬於上一個時代,甚至是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餘孽。A同學的言下之意,像他自己這樣敢闖敢拚的人,才是符合如今這個時代的。

然而就在前年,這位B同學剛當上銷售經理半年,居然不可思議地辭職了。

起初聽到這個消息,我幾乎不敢相信。因為其實我也認同A同學所說的,B同學這麼數年如一日地工作,難道不就是為了謀求一個中層幹部的職位嗎?

然而B同學並未踐行這條“我們默認他一定會這麼走下去的路”,而是自己和幾個合夥人,開始創業,開了一家無線通信用品的銷售代理公司。今年過年期間,在跟他的私下交流中,我差不多可以肯定一點,他現在的收入至少達到了百萬級年薪水平。

那次交流中,他還跟我說,之前在那家大公司一幹就是五年,隻為了一件事:鋪路。

所謂鋪路,就是學習別人既有的經驗,收集必要的信息,掌握自己所需的人脈和渠道資源。當所有這一切他覺得已經積累足夠時,水到渠成之後,自己再去創業才算是有了基石。

現在回過頭,我們再來看雷軍的那句話,毫無疑問,這句話是有道理,有深刻意義的,是高屋建瓴式的一句名言。

但問題是,戰略的高度,這東西絕不是與生俱來的。這種商業奢侈品一樣的東西,又豈是那些創業小白可以輕鬆獲得的?

講道理,像雷軍這樣大學就深耕技術,在金山打拚了十多年幹到頂層之後,才自己出來創業並一舉紅遍天下的互聯網巨頭,他可以站在戰略高度上,大談戰略思維,但你真以為你也可以?別逗了。

換言之,就算你明知道不能用戰術的勤奮來掩蓋戰略的懶惰,可是,你又怎麼才能在戰略上勤奮起來呢?麵對著時代的瞬息萬變,一個普普通通的底層創業者,沒有足夠的積累,沒有豐富的經驗,所謂戰略上的努力又從何談起呢?

更不用說那些每天在人生十字路口迷茫困惑的年輕人,連找工作還是創業,繼續讀研還是出國留學都不知如何是好,他們何以能夠站在戰略的高度,去規劃自己的人生?

再來看看那兩位同學吧。B同學選擇先去一家大公司工作,看似在給人辛勤打工,但立足於一個大平台,能給他帶來很多大平台才有的經驗和資源。這個大公司大平台對他而言,就相當於一個成功者性質的導師。

而A同學呢,說實話像他這樣畢業就創業的,並不乏成功者。但道理其實也是一樣,所需要的是踏實地堅持自己的路,而不是見到別人開網店賺了,就忙著開店,見到別人直播火了,就立刻見異思遷。

這樣的人,得到一個小道消息,就以為發現了一片藍海,發現了下一個風口。看似總是在貫徹著戰略上的努力,實際上卻不能堅持做好哪怕一件小事。

說白了,這是用投機者的心態,掩蓋自己根本沒有戰略思維的本質。

因此我們或許可以這麼認為,雷軍的那句名言,是說給他那個層次,或者至少是打拚努力過,小有所成的人的。至於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就別考慮什麼戰略不戰略了,先踏踏實實做好最普通的小事,能堅持下去再說吧。

過多地在意自己做的事正不正確,符不符合戰略思維,反而會做什麼事都瞻前顧後做不踏實,以至於陷入一種茫然無措的境地。

沒錯,在風口上,豬也會飛。可是更多的豬,還沒找到風口的方向,就死在了屠宰場裏。

為什麼大城市才是成功者的最佳土壤

我知道,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至少在某個時期,都曾經無比渴望自己能夠獲得成功,或者說,至少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個厲害的人。我們曾經渴望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頂尖的程序員、優秀的創業者,然而有些時候,哪怕這些並不算艱難的目標,依然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我某個朋友小張,是一個從某211大學畢業的設計專業學生,在長三角某準一線城市工作了三年之後,她忽然覺得自己可能真的不屬於這座城市。因為,每天都在辛苦中度過,隔三岔五地加班,對於新人來說巨大的工作壓力,還有同事間難以相處的人際關係……而拿到手的工資,扣除房租和生活費之後,剩下的並沒有多少,想要靠這些錢積攢下來在本地買房,幾乎是不太現實的事情。

“連房子都沒有,我覺得自己始終在漂泊,沒有一天真正地覺得安定,”在一次聚會中,我們聽到了小張的感歎,“我覺得自己始終是外人,沒有歸屬感。”

後來,小張如當時鋪天蓋地的新聞標題“逃離北上廣”所說,離開了那座準一線城市,那裏的好山好水和巨頭互聯網公司,都沒能夠挽留住她。回到家鄉那座可能連四線都不算的城市之後,小張找了當地的一家廣告設計公司,一幹就是兩年多。

這兩年裏,用小張本人的話來說,拿到手一個月四千多的工資,加上男朋友的工資,在這個城市生活也挺滋潤的,平時注意一點兒日常開銷的話,還可以辦張健身卡,每月看兩場電影,每年也能出門去旅遊旅遊。而且好處是工作強度很低,不累人,還能經常和家人聚在一起。

所以,小張覺得這樣的小日子過著也挺舒服的,很快,又成了家有了孩子……

直到某天,一次偶然的機會,小張在微信上遇到了原來那個公司的一個同事,知道了她的情況。她一直留在那座城市繼續做設計師,後來又憑借自己的努力,跳槽到了一家巨頭互聯網公司,做到了還算不錯的位置,也在大城市裏買了房。

小張最後沒忍住,還是好奇地問了她一年的收入有多少,聽到那個數字時,小張還以為自己聽錯了,居然是自己年收入的十倍,這還不算她手上的股票……

那天夜裏,小張有點兒睡不著了,她不斷地安慰自己,留在小城市也挺好的,努力告訴自己這樣的生活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但她還是忍不住去翻了翻這位前同事的朋友圈,她發現自己和她完全生活在不同的層次上:姑且不論平時的吃飯娛樂這些物質消費,前同事朋友圈曬的那些去不同國家出差的經曆,都令小張感到羨慕——幾乎歐洲那幾個設計行業發達的國家,她全都玩遍了。

相比起來,最新的那條朋友圈可能給的打擊是最大的:這位前同事正在和出版公司策劃,要出一本關於平麵設計行業心得的圖書。

曾幾何時,小張也有過那樣的夢想,要成為一個出色的平麵設計師,在領域內留下一些屬於自己的痕跡,她也期望能去那些充滿藝術氣息的國家,親眼見一見心中仰慕已久的作品。

然而這一切如今竟然顯得那麼遙遠,想要再去奮鬥一下,完全不知道該從哪裏開始做起。

直到這天她才意識到,那種想要成功的衝動依然留存在她的身體裏,隻是已經被如今這樣的平凡日子徹底掩埋了。當她還想再努力一下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強烈而無法阻擋的聲音響徹她的內心:別想什麼奮鬥了,享受眼前的生活吧,這輩子,你都不可能成為曾經你自以為可以成為的那種人了。

是的,許許多多年少時想獲得成功的人,因為跌倒在半路上,便縮回自己的舒適區,並且永遠安逸地待在裏麵,再也沒想過走出來。而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種對於成功的強烈欲望,已經從他們的體內消失殆盡了。

是的,不要一聽到“欲望”兩個字,就覺得是不好的詞,恰恰相反,欲望從來都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從遠古時期開始,對於生存的欲望,讓人類不斷地挑戰自然界,武裝自己,開發出各種工具和武器;對於食物的欲望,讓人類從最開始的素食動物,變成了幾乎什麼都吃的雜食動物;對於享受的欲望,讓人類在“如何過得更好”的道路上從不止步……

如今的我們也是如此,為什麼有些人也想成功,也信誓旦旦地列出了目標,寫下了計劃,最終卻不了了之,一事無成呢?因為他們對於成功的欲望不夠,缺乏動力。還有更多的人,徹底失去了這種欲望,在他們的心中隻有一個念頭:算了,我這輩子差不多就這樣過了,就這麼著吧。

容易滿足有時候是好事,但對於一個真正想要獲得成功,做出一番事業的人來說,容易滿足的心態隻會讓自己淪為平庸之人。

我認識一個創業者,清華大學畢業,很年輕,但每天至少要高強度工作十五個小時,連吃飯的時間都要一分一秒計算好,一年幾乎沒有幾個休息日。而他的公司已經離上市不遠了,自己本人也是業界公認的一個標杆。

去看看那些真正成功的人,為什麼他們每時每刻都能保持那種高度努力的狀態?為什麼他們看起來有無窮無盡的精力?是什麼樣的動力驅使他們如此奮鬥?答案就是對成功的欲望。隻要諳熟那些商業故事,我們就會知道,這種欲望在年輕的巴菲特、喬布斯、馬雲、雷軍身上,都能見到。

而許多人可能忽視了一個事實,想要成功的強烈欲望,大多數人隻有在大城市裏才能夠保持,一旦離開了大城市,人的奮鬥進取之心,就會自然而然地開始衰退,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狀態的固定,最終會徹底失去那種欲望。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除了家裏本身就有勢力有產業,或者是想走公務員這條路以外,大城市有著一切值得他去打拚的優質資源——僅僅憑借這些,在大城市獲得成功的機會,就遠不是在小城市裏可以比的。換句話說,同樣一個人,如果他在小城市裏可以混得不錯,那麼他在大城市裏往往可以做得更好。

而影響一個人能否持續產生前進動力的主要因素,不外乎兩種:內在和外界。在大城市,一個人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前進的軌跡,像前文裏小張那樣,隻是因為她連最初的門檻還沒有跨過,就覺得自己待不住,受不了那種苦,那麼自然也等不到升職加薪、成功收獲的那一天。而據我所知,許多人在大城市的進步速度,比留在家鄉要快得多,這種持續不斷的正向激勵,會讓一個人更容易嗅到成功的氣味。

再說外界,相比小城市,大城市有著多出不止一個數量級的機會,就好比同樣一份工作,在小城市裏求職網站能搜索出來的結果可能寥寥無幾,而大城市裏卻可以鋪滿好幾十頁,特別是某些細分領域的工作,更是如此。我有一個親戚剛剛大學畢業,學的是心理學專業,在她的家鄉除了當老師,幾乎找不到像樣的工作。而在她念書的那個一線城市,她可以去做心理谘詢、人力資源、獵頭、市場調研、用戶體驗等。

你們覺得哪裏的土壤更適合她去紮根發芽?結果顯而易見。對於其他人來說,往往也是如此。當你覺得大城市競爭太激烈,壓力太大的時候,應該再考慮一下,這樣總比在小城市英雄無用武之地,學無所用、蹉跎一生來得好吧?

更重要的一點是人才等級,大城市就像一道篩子,把優質的人才資源留了下來,把次一些的篩選到了下一級城市,雖然也不乏滄海遺珠,但總體趨勢是沒錯的。如果你甘願在小城市發展,那麼往往意味著你身邊圍繞著的,也是水準差不多的一群人。

再講一個事情,我有個前同事,2008年左右畢業的,學的是IT專業,主攻數據庫。他當時因為各種原因選擇回到老家,找了當地一家IT公司上班,結果發現全公司裏竟然沒有一個人比他懂行,他熟悉的那些Hadoop和NoSQL等當時很前沿的大數據技術,在公司裏完全用不到,辛辛苦苦學到的技能竟然成了“屠龍之術”。試問,在這樣的公司待下去,能獲得多少長進呢?用到的技術大都是過時的,這也就罷了,他還搞不明白一點,為什麼公司裏從中層管理者到普通職員,各個都明著暗著排擠他?

有句話意味深長,在一線城市的職場混,別人更看重的是你身上的過人之處,值得他們去借鑒學習的部分;在二三線城市的職場混,別人更看重的是你能不能給他們帶來回報,有沒有從你身上撈好處的可能;在剩下地方的職場混,別人更在意的是你是否出錯了,甚至希望你出錯,這樣你就不可能擠掉他的飯碗。

對比一下,在什麼樣的環境裏更容易激勵一個人走向成功,結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而大城市裏之所以能激發出一個人對於成功的欲望,在於大城市本身就是充滿欲望的。我有個厲害的朋友小陶,在上海創業成功的他直截了當地說:“當我經過恒隆廣場那些琳琅滿目的奢侈品店時,就會覺得我想要賺更多的錢;當我參觀完商業夥伴外灘邊能俯瞰浦東夜景的高檔公寓時,就會覺得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哪怕是吃頂級料理、坐頭等艙這些小事,都會讓我覺得,人生隻有一次,為什麼我不能想辦法過得更好一些?”

我敢肯定,有許多人也有類似的想法,且不說個人物質享受,光是大城市的種種便利,就會逼著他們對自己狠一點兒。說殘酷些,我知道有些父母在小地方治不好大病,輾轉大城市四處求醫,租房找關係把畢生積蓄都花得一幹二淨;也見過有些父母剛步入老齡化,就能找家庭醫生定期檢查,還有專業的護理人員按時服務。至於子女今後的發展,想必任何人都明白,不同等級的教育資源意味著什麼。

小城市的生活的確安逸、舒服,或許還沒有惱人的嚴重霧霾,但也會把一個人的鬥誌和成功欲望消磨殆盡。如果你想出人頭地,過上不一樣的人生,請離開那個令你魂縈夢繞的安樂窩,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如何辨別無效的努力

去年夏天的時候,看到一本書是介紹所謂“無效努力”的,當時看到書名,我還有點兒不解:努力這東西,從來不都是頂頂好,頂頂有用的,怎麼忽然就變“無效”了呢?咱們看漫畫,裏麵的熱血主角曆來不都是把“要努力變強啊!”之類的句子,作為不容置疑的座右銘嗎?

稍許思考了一下,忽然想起以前的一個段子,頓時就明白了:那故事是說一個山裏人要學遊泳,但附近別說大海了,連個小溪都沒有。沒辦法,這個人隻好端來一盆水,先從水中屏息開始練習,花了好些天,終於覺得自己學會了換氣。再之後,又買了個墊子,天天趴在上麵手腳並用地劃動,想練習遊泳的姿勢……

剩下的部分不用說了,某天這個人終於來到了水邊,當即跳下水想要遊泳,結果發現之前花的力氣毫無用處,非但不會遊泳,反而差點兒淹死了。那麼,這個人為了學習遊泳所花費的功夫,是不是就是所謂的“無效努力”呢?

不必說,妥妥是的。

但這畢竟是個段子,現實生活中想必沒有人會傻到以為靠著腦洞式的練習就可以真的學會遊泳。但是,現實中的人,又如何能夠鑒別出怎樣的努力是無效的呢?何況我曾經說過,隻要付出努力,總是會有看不見的收獲,也許某些時候幸運之神就會眷顧這些有所準備的人。那麼,這“無效努力”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我始終認為,從長遠來看,任何努力都是會有收獲的,隻是有時候它生效得太慢,周期太長,無法滿足迫切的需要;有些時候人無法花費過多的精力,在一件短期內看不見成果的事情上,因此,這樣目標不明確的努力,在短期內,就可以當作是無效的,或者收效甚微的。

以上,便是我個人對“無效努力”的理解。

好了,說完這些,我們再回歸到之前的那個話題,怎麼樣才能鑒別出,自己正在辛苦付出的努力,是否屬於無效努力呢?接下來,我會用一些自己或是身邊人的例子,分不同的情況來說明這個問題。

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宿舍的風氣挺不錯,每個人都準時起床,上課,吃完晚飯還會去圖書館上晚自習。在這樣帶著一點兒競爭氣質的宿舍中,自然每個人都在暗中較勁,不願被其他室友比下去。

半個學期之後,宿舍進行調整,一個室友調離了出去,又從別的宿舍調來了一個新室友。這個室友之前待的宿舍風氣不太好,大家每天都想著打遊戲什麼的,學習的氛圍不濃。所以他剛搬來時,總感覺有點兒不適應。

但新室友也是個求上進的人,見我們都那麼認真,他也想一起努力。當時我們覺得沒什麼,但過了一個多月我們發現,他的成績並沒有出現什麼明顯的提升。新室友自己也比較懊惱,經常跟我們抱怨說,自己可能天生就不適合學習。

然而很快我們宿舍的學霸就找到了原因所在,他從新室友書桌上幾乎一整排的各種教參中,隨意抽出幾本翻了翻,說:“你買了這麼多的參考書,但其實每本你隻看了不超過20頁,題目也沒認真做過幾道,這樣肯定沒什麼效果啊!”

事實就是這樣,新室友雖然看起來每天也在看書,也在努力自習,但實際上他隻不過是“假裝在努力”罷了。

這麼說對他或許有些刻薄,但其實我自己也經曆過。高三的時候我化學有點兒拖後腿,就報了一個名師的輔導班,去了才知道那是一個人數特別多的班,在一個大階梯教室上課,去遲了就隻能坐在最後。在那樣的環境下,聽這位名師授課都不太聽得清楚,更不用說聽明白他說的每個重點了。而且因為人數多,他每堂課隻是布置下作業,並不會親自批改,大部分人都不會自覺完成。

所以,那時候我雖然每周都補化學課,但實際上作用微乎其微,這樣的努力就和大學那位室友一樣,其意義僅限於讓自己心裏覺得踏實,認為自己努力了,付出了,至於結果,根本沒有細想。這其實完完全全是一種心理補償的行為,其目的並不是達到努力的成果,而隻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種心理需求——讓自己覺得至少在過程中自己付出了。

實際上呢?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罷了。

如果說這種“無效努力”的特征還算明顯,下麵這一種就沒有那麼明顯了。留學畢業後,為了能夠順利留在美國找到一份工作,我們專業的同學都打算去報一個當地的IT技能培訓班。這種課程的好處是能夠頒發證書,當地的大部分企業也都認可。

在報班時,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當時比較熱門的幾種編程語言,比如JAVA、等,隻有一個同學選擇了一種曾經挺火,但當時早已過時的編程語言。他的理由很簡單,就是覺得這個語言是他父親當年就一直在用的,他小學就接觸過,而且他還認為一種優秀的編程語言,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他的堅持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至少他在培訓班上的成績是很好的,學起來很快,自己熱情也很高。但是,他在找工作時就遇到了很多麻煩,因為網上大量放出的IT類職位,需要的都不是他這種編程語言。而那些需要用到這種語言的職位,他的競爭對手又都是些幹這行幹了許多年甚至十幾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