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競爭年代,誰在改變遊戲規則?
在2011年的時候,網絡上有越來越多的傳言,說雷軍在不久之後將推出自己的第一款性價比很高的手機:小米,當時許多人都對此感到不可思議,認為雷軍雖然是一個成功人士,曾有過很多輝煌的事跡:賣掉卓越、金山上市、投資凡客,但是在手機領域,他是一個新人。況且當時的手機市場基本上都被蘋果和三星壟斷了,一些國產手機品牌也在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對手機製造毫無經驗的雷軍想要實現突圍很難。
事實也正是如此,自從雷軍提出進軍手機製造領域之後,就麵臨種種困難,比如人才資源、技術資源的整合與積累,資金的籌措,產品的設計和定位,這些問題都曾讓雷軍感到苦惱。但是真正讓人擔心的是銷售,蘋果、三星早就建立了廣泛的營銷渠道,且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銷售產品根本不必發愁,可是雷軍的小米手機卻沒有這樣的優勢。業內人士也認為即便小米手機真的性價比非常高,恐怕也難以受到市場的關注。外界的評論以及遇到的現實困難都讓小米手機蒙上了一層陰影,大家幾乎一直不看好這款新手機。
2011年8月16日,第一代小米手機正式推出,雷軍專門舉辦了新聞發布會。和其他手機廠商的發布會不同的是,雷軍在發布會上推出了“不服跑個分”的說法。所謂“跑分”就是通過相關的跑分軟件對電腦或者手機進行測試,用這種方式來評價產品的性能。一般情況下,跑分越高,就證明產品的性能越好。而早在之前,雷軍就投資了跑分工具“安兔兔”,而且專門用該軟件中展現的跑分數據,和媒體進行溝通。
雷軍提出的“不服跑個分”,正是建立在跑分軟件對手機性能的測量上,而這樣的跑分工具無疑會讓小米和其他手機產生最直接的性能對比。隻要消費者通過跑分工具來對比小米和其他品牌的手機產品,就可以直觀地了解小米手機的性能究竟有多麼好。
結果在發布會當天,小米手機引發了轟動,因為雷軍通過這樣另類的方式挑起了手機領域的話題和衝突,一些手機廠商紛紛表達了不滿,認為這樣的跑分軟件根本不能證明小米手機性能就比其他手機更加好,還有一些廠商主動圍攻小米,市場競爭火藥味十足,而小米正好趁著這些衝突提升熱度,並一舉打開了市場,成了年度最佳黑馬。
在小米手機出現之前,市場上已經存在很多強大的競爭對手了,它們的經驗、市場規模和知名度都要遠遠超過小米,但是雷軍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死板地介紹小米手機的性能,也沒有進行俗套的宣傳和營銷,而是非常巧妙地講到了跑分的故事,這樣就讓小米手機的發布會噱頭十足,充滿了話題性和爭議性,而這本身就是營銷的一種好方法。
雷軍和小米的成功打破了傳統營銷模式,在各行各業當中,那些擁有實力、擁有地位和能力的人,不再像過去一樣,可以依據自身的硬件實力去征服對手,大魚吃小魚的遊戲一直都在上演,但新的遊戲規則已經出現了。
人們或許會認為這是不公平競爭的開始,會覺得一定有人使用不正當的手段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不過簡單地將問題歸結為不公平,這本身就是對他人的一種不公平。事實上,在新的競爭形勢下,在新的遊戲規則下,硬件實力上的比拚已經不能完全發揮出個人的優勢了,也無法讓個人在競爭中獲得更大更多的優勢。但究竟是什麼導致競爭陷入這樣一種狀態?
如果進行深入分析,就會意識到這些競爭往往都關乎個人形象問題,個人形象在他人大腦中的記憶越深刻,在其他人心目中越完善,那麼獲得的機會也就越多。醫生之所以受到歡迎,有時候並不完全是因為醫術高明;員工受到老板的賞識,也不僅僅是因為他畢業於名牌大學;商家能夠大量出售自己的產品,並不一定歸因於他們的產品比其他對手好。有時候選擇正確的展示方式至關重要,換句話說,個人應該如何在他人麵前展示自己的能力呢?也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學曆,這張學曆上明明白白寫著自己的水平和閱曆,又或者人們都有一個頭銜,這些頭銜足以告訴其他人自己所處的位置。但僅僅依靠這些,人們就能夠贏得競爭嗎?對於他們引以為豪的資本,別人又會如何看待呢?
無論如何,人們贏得一場競爭的關鍵在於建立更好的印象,在我們所熟知的一切行業,如醫生、律師、教師等,競爭者們都需要建立起一個更完美的形象,這或許涉及了信任問題,隻有贏得信任才能夠贏得更多關注,這是他們占得先機的重要因素。
有關個人形象問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人們也沒有特別關注該采取什麼樣的方式讓自己更容易被人接受,倘使一切都控製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那麼或許可以發現一些端倪:人們過多地關注自身的能力,而沒有想過他人如何評估這些能力。
就像雷軍一樣,他是整個中國最善於講故事的企業家之一,在他的技能包裏,講故事是一個撒手鐧。他有機會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各種故事,也會主動利用故事對產品進行包裝,而這樣的舉動讓更多人有機會去了解他的產品。可以說故事改變了營銷的規則,它們讓彼此之間的競爭脫離了數據層麵上的直接比拚,而變成了在故事中展示並證明自己的能力。
無論如何,時代已經在發生變化了,越來越多的人會利用故事來包裝自己,越來越多的人會想方設法通過故事來凸顯自己的形象,新的規則正在慢慢建立,而整個競爭將會從硬實力比拚進一步向軟實力比拚傾斜。
2 大時代下的內容營銷和故事宣傳
過去的營銷模式,無論是自我營銷還是產品營銷,其本質都是一種目的營銷,營銷者想方設法促進用戶將已有需求轉化成為實際購買力,比如用戶和消費者擁有購買產品的需求,那麼商店裏會采取大降價的措施,這樣就正好順利地促進用戶掏錢購買產品。超市推出會員卡、禮品綁定、折扣優惠等措施都是目的性營銷的表現方式。
目的性營銷的關鍵在於消費者可能帶著目的去接近營銷者,由於提前產生了消費的需求,他們的心態比較理性,會考量更多細節上的信息,比如產品的性價比怎麼樣,產品的質量如何,產品的相關服務是否到位。通常情況下,消費者會對產品各個方麵的數據進行分析和綜合考量,並且會自覺不自覺地與其他同類產品進行對比,尋找之間的差異。
而內容營銷則與之相反,用戶一開始並沒有產生購買產品的衝動,此時銷售人員會聰明地讓對方接觸相關內容,比如介紹產品的發展曆程和品牌創始人的創業故事,或者強調產品發展過程中的相關經曆,通過故事的描述來引發對方的興趣和衝動,並做出購買這類產品的決定。從某種意義上說,內容營銷比目的性營銷的主動性更強。在內容營銷中,用戶的所有欲望和需求都是因為受到營銷內容的刺激而產生的,因此他們的心態往往是趨於感性的,而卓有成效的刺激使得他們對於價格、質量、功能、服務等各類參數的敏感度偏低。
最明顯的例子是,人們在超市購買商品的時候,總是貨比三家,精心對比各種同類產品,並且總是會覺得某件商品偏貴(一定可以找到更加便宜的)。可是如果在廣場和空地的產品宣傳活動中,人們常常非常大方,會花更多的錢買一件看起來很普通的產品,原因就在於宣傳者對產品進行了內容加工,以一個好故事來進行包裝,想方設法用內容來吸引消費者。
在個人宣傳和個人營銷方麵,同樣如此,當一個人想要引起他人的關注,獲得他人的認同,或者影響他人的判斷,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選擇內容營銷,而這種內容營銷的基本形式就是故事營銷,即通過講故事來提升個人的形象,打造個人的品牌,拓展個人在群體和社會中的影響力。個人的故事表述比較寬泛,比如介紹個人的成長經曆,尤其是介紹個人的一些精彩生活片段,通過這些故事性比較強的內容來成功引起他人的關注,從而在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個人的自我營銷多采取這樣一種方式:簡曆式的自我展示。個人向他人做自我介紹或者想要建立一個相對完整的自身形象的時候,會提到個人的知識水平和文化水平,會提到個人的興趣愛好,工作的簡單經曆,還會適當點出優點和缺點。所以他們在介紹自己的時候,通常的說辭是“我是誰,我來自哪兒,我能做什麼,我曾做了什麼(大致的介紹),我具備什麼優勢和想法”。
比如一個應聘者去公司應聘,他的談話內容基本上是這樣的:您好,我是XXX,來自上海,曾在上海一家外貿公司工作多年,2005年開始,我在公司擔任營銷人員,並成為歐洲市場的骨幹員工;2011年,我開始擔任部門副經理的職務,負責拓展北美市場的業務。我擁有豐富的外貿工作的經驗以及非常不錯的外語溝通能力。平時喜歡出遊,尤其是去各個國家旅遊,順便了解他們的風土民情和社會文化,我相信這對工作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
接下來應聘者大概會談論一些生活愛好以及工作中的態度問題,而這幾乎是自我介紹的標配。不過這樣的宣傳方式和營銷方式如今似乎並不那麼引人關注,聘用人才的一方可能會對這一類流水賬式的介紹感到無聊和反感。
如果重新對那個應聘者進行包裝,讓他改變自己的介紹方式,將其改為一個說故事的方式,比如談論自己曾在歐美市場遭遇了什麼困難,然後化險為夷,或者講述自己的客戶在合作之中發生的一些故事,反而更容易引起招聘者的興趣,招聘者對應聘者也會產生一個比較感性的認識和判斷。
就像剛出道的演員,他可以花錢為自己打廣告,四處宣傳自己。在各種努力下,也許宣傳效果並不會太差,一部分人會認識他,但大家的印象肯定不會深刻。可是如果他出現在一部非常不錯的電影中,並擔任一個重要角色,那麼恐怕他的形象很快就會在人們心中確定下來。事實上有很多演員也許一輩子就拍了一部好電影,但這足以讓他成為影迷心中的偶像,盡管他所展示的形象並不充分,但是選擇了一個好的故事來宣傳自己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內容營銷帶來的巨大優勢,它可以讓受眾對象變得更加感性。
如果深入進行分析,內容營銷的發展趨勢,其實是在硬廣告衰落而軟廣告興起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隻要對傳統的廣告進行分析,就會發現,那些專門介紹產品性能和質量等參數的廣告如今已經不再受到市場的青睞,或許對於一些高端品牌和高端市場會起到一定的強化作用(高端品牌的影響力早已深入人心),但是對於多數中小品牌來說,硬廣告的價值非常低。
畢竟硬廣告存在信息超載的問題,很多廣告都千篇一律,缺乏獨特性,人們根本沒有辦法記住這些信息,在龐大而冗雜的信息衝擊下,人的注意力會被稀釋,對信息的關注度和信任感都會下降。而軟廣告的出現則剛好最大程度滿足了內容營銷的需求,一些影視劇和綜藝節目中植入越來越多的廣告,而這些廣告大都借助了一些故事和劇本作為載體,因此很容易被觀眾記住。
個人營銷也需要借助軟廣告的效應,它不一定非得借助影視和綜藝類節目,個人講故事同樣是軟廣告。而在一個需要更多地展示自身立體形象以及個性的競爭環境中,這一類內容營銷的方法會成為展示個人形象的絕佳模式。
3 故事營銷決定了個人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