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每個人都要學會說的故事(1 / 3)

1 自我展示的第一步:“我是誰?”

如果讓一個人在陌生人麵前談論自己的情況,並介紹自己,那麼多數人可能會選擇這樣一種模式:

姓名:XXX

職業:作家

性格:為人熱情,大方,樂於助人

興趣:籃球、電影、寫作

星座:摩羯座

文化水平:大學本科

……

這一類自我介紹就是之前提到的簡曆式的風格,這種風格往往能夠簡單地介紹名字、年齡、職業、性格,可是單純地介紹個人的屬性,並不能真正吸引他人的關注,也不可能真正傳達出太多有價值的信息,更不能在他人麵前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立體的個人形象。事實上,每個人每天接觸到的信息很多也很雜,如果不是特別引人注目的信息,往往就不會引起任何關注。

其次,很多人為了顯示自己是一個成功者,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幽默的人,會直接將自己的特質列出來,這似乎成了一種慣例,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習慣了從正麵介紹自己,巴不得在第一時間就將自己的能力以及特質告知對方,但贏得信任尤其是陌生人的信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類似的事情在相親場合似乎比較常見,比如很多介紹人會說:XXX是一個大齡男青年,但事業有成,為人謙遜,而且非常幽默。在和相親對象見麵後,對方可能會對這些特質進行驗證:既然這個男人非常幽默,那麼幽默從哪些方麵展示出來呢?

男方或許會說:“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性格開朗,為人樂觀,具有幽默細胞,所以我的人緣一直很好。”但這樣說通常會惹上一些麻煩,因為這個男人一下子透露了太多的信息:開朗、樂觀、有人緣,而這些信息一下子又增加了驗證的難度。

事情會變得更加複雜,如果男方執著地認為自己的確很幽默,那麼或許會造成女方的反感,畢竟自賣自誇是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做到的事情。對男方來說,有必要展示自己的優點,但簡單的自我介紹卻成了一個毫無價值的行為,這常常讓他們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

不過聰明的男人或許會這樣做,在見麵的時候,不做任何介紹,而是針對對方的談話講述一些簡單而幽默的故事。比如當女方提問:“聽說你以前做過會計,會計的工作應該很好吧。”男方可以順勢借助這個話題,然後幽默地說:“是的,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當然最大的好處在於我比任何人都先知道公司的資金已經不夠用了,所以我第一個跳槽。”當聽完這些有趣的故事後,對方自然會感受到男人的幽默和魅力。

一個擅長講故事的人,絕對不會推銷自己故事中的答案,而是巧妙地設定一個情境,讓聽眾一步步從故事中挖掘和領悟相關的答案。所以,有關“我是誰”的故事從本質上來說是讓聽眾來領悟講故事的人是誰,而不是告訴他們“我是誰”。

一個出色的演說家會先說一些幽默的故事進行暖場,然後聽眾會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接下來他們樂於花費一點時間傾聽。如果演說家一上台就說“我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那麼聽眾的反應或許是——“一個愛吹牛的人”或者“一個自找無趣的人”。

一個慈善家會講述一些自己所見到的那些悲慘人生,會講述自己當初如何從事慈善活動的。通過故事,聽眾會意識到這個人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和愛心的好人。如果慈善家一開始就大談自己做了多少好事,捐了多少善款,恐怕會因為自己的張揚而讓人心生反感。

還有前麵提到的那些毛遂自薦的人,他們如果足夠聰明的話,不要直接告訴老板“自己有多麼優秀”,而向老板講述一個能夠證明他們的實力故事,這比說一千遍“我很優秀”還要有效得多。

在一次文學交流活動上,一位年輕的男作家和身旁一位衣著樸素、其貌不揚的女士說話,他笑著談到了自己的寫作經曆,講述了自己曾經如何吸引他人的關注,並且特別說明自己寫了很多部作品。

當男性作家侃侃而談時,一直以為對方隻是一個不入流的小作家而已,所以輕蔑地問:“請問小姐,你難道也是專業的作者嗎?”

女士點了點頭,非常有禮貌地回答說:“是的,先生。”

此時,男作家非常傲慢且唐突地問:“那麼,你有什麼大作發表嗎?能否讓我拜讀一兩部?”

“我沒有那麼高產,隻寫了一部書,它的名字叫《飄》”,女士非常謙虛地做出回答。

聽到這個書名時,狂妄的男作家頓時目瞪口呆,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身邊坐著的竟然是大名鼎鼎的瑪格麗特·米切爾。

嚴格來說,瑪格麗特·米切爾也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不過,她並沒有急於告訴對方自己多麼出名,或者自己是一個世界級別的家,而是講述了自己的創作概況以及作品,而這樣做顯然更具震動力和說服力。

一般情況下,人們在最初接觸的時候,就會形成一個疑問“這個人是誰?”,這種疑問會迫使他們產生進一步了解對方的衝動,因此那些想要影響別人或者展示自己的人,就需要迎合他人的疑問去做一個比較明確的、具體的自我介紹。不過相比於“我叫什麼”“擔任什麼職務”“具有什麼優點”“擁有什麼能力”等模式,講故事的方式更為合理。

人們之所以了解喬布斯、馬雲、紮克伯格,並不是因為了解蘋果公司、阿裏巴巴或者Facebook公司的運營情況,也不是因為他們都是世界級別的企業家,而在於他們的故事,正是因為他們所講的故事,人們才對這些企業家形成了更加立體的印象,他們不用站出來告訴其他人自己究竟是誰,擁有什麼能力,其他人早就從那些創業故事中把握了整體的形象。

2 引發故事的導火線:“我為什麼會在這兒?”

任何一種溝通都是有意圖、有目的的,沒有人會平白無故地與人交流,鑒於人們與生俱來的警惕心,每個人幾乎都會對他人的溝通行為產生懷疑,因此談話者必須講述一個故事,並在故事中詳細記錄自己的動機和目的。

試圖隱藏自己的意圖通常是比較愚蠢的做法,因為一旦人們準備說服其他人或者企圖勸說其他人做某事、相信某一件事,或者接受某種理念時,必然會露出痕跡,因此開誠布公地展示自己的想法非常重要。

當一個人出現在監獄中,並且告訴眾人自己在15歲之前曾經因為多次偷竊而在少年勞改所服刑3個月的經曆,他曾認為自己這一輩子都不可能翻身時,最終卻依靠強大的毅力改邪歸正,並重新找回自我。

聽到這個故事,大家自然會明白,講故事的人是勸說在場的聽眾不要放棄自己,不要低估了自己的能量,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對自己失去信心。

當一個人講述自己過去一直都在尋找好的投資項目,其中有好多項目本來完全可以獲得成功,可是因為沒有資金才導致項目擱淺,如今,這裏有一個非常好的項目,他正想辦法尋找合夥人一起投資經營這個項目。那麼他的意思非常明顯,就是希望在場的人可以共同投資這個新項目。

以上兩個人都有自己的打算,無論是為了幫助別人,還是為自己謀利,這些展示動機的方式都是可取的,他們並沒有做任何隱瞞,而且這些故事為他們贏得了最基本的信任。這些有關動機的故事,可以理解為“我為什麼而來?”或者“我為什麼會在這兒?”,其目的就是告訴其他人“我準備做什麼”或者“我能帶來什麼”。

誠實很重要,而故事會讓人感受到這一份真誠。如果人們不懂得講述類似的故事,那麼就等於隱藏了自己出現在這兒的目的,至少人們不太容易相信他所說的。

一家公司的老總準備收購其他公司,而大量的資本將會成為公司的負擔,在討論是否要收購其他公司的內部會議上,如果老總對其他員工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收購項目,將會給你們帶來很多好處。”

員工們會因為這些話而感到激動,甚至對老總感恩戴德嗎?員工會為這個項目鼓掌嗎?恐怕不會,因為老總的話明顯就是敷衍了事,至少員工不可能從這句話中獲得任何有效的信息,他們找不到任何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線索。

在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會遭到他人的指責和反抗,就是因為對自己的動機有所隱瞞,他們似乎害怕自己說出真相後被人拒絕,卻不知道欺騙與不誠實造成的傷害往往要更深一些。這是一種不尊重他人的行為,或者認為別人太傻,或者認為別人不值得知道真相,其結果都會導致個人形象受損。

如果準備同其他人講述一個故事,那麼這個故事最好能夠真實地說明“我為什麼會在這兒”,詳述自己所要做的事以及自己要達到的目的,這並不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即便你的動機是謀求私利,最好還是講述一個真實的故事,選擇將真相告訴其他人。

一個人放棄了城市裏的工作,準備去西部山區支教,而工資甚至還不到城裏那份工作的五分之一。這個時候,這個人可以說出自己的動機:“希望幫助更多的孩子保留獲得知識的權利。”為了強化這個理念,他可以講述一些“失去教育帶來貧困”的案例,或者講述自己遇到的那些渴望讀書而失去讀書機會的孩子的生活經曆。這些故事可以準確地傳達他的愛心和崇高的想法,並傳達一種理念:大家都應該去支教。

支教或許是為了單純的公益活動,即便如此,任何一個行動都有動機,這個動機往往關乎個人的利益需求,因此通過故事直接告訴別人自己想要做什麼,想要獲得什麼,自己能夠做什麼時,通常會引起聽眾的關注,他們所在乎的不僅僅是“這些故事是否足夠誠實”,還在於這些故事背後所蘊藏的機會和利益。畢竟當一個人在講述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以及自己做某件事的目的時,聽眾最想要知道的事,恐怕是這些故事究竟能夠給他們帶來什麼好處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