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故事營銷的技巧(1 / 3)

1 一開始就要把握對方的好奇心

很多人也許還記得馬雲曾在雅虎公司所說的那些有關“懶”的故事:

“世界上很多非常聰明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無法成功,原因在於他們從小就受到了錯誤的教育,養成了勤勞的惡習。很多人都記得愛迪生說的那句話吧: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靈感。並且被這句話誤導了一生。勤勤懇懇地奮鬥,最終卻碌碌無為。其實愛迪生是因為懶得想他成功的真正原因,所以就編了這句話來誤導我們。

很多人可能認為我是在胡說八道,好,讓我用100個例子來證實你們的錯誤吧!事實勝於雄辯。

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爾·蓋茨,他是個程序員,懶得讀書,他就退學了。他又懶得記那些複雜的dos命令,於是,他就編了個圖形的界麵程序,叫什麼來著?我忘了,懶得記這些東西。於是,全世界的電腦都長著相同的臉,而他也成了世界首富。

……

還有更聰明的懶人:

懶得爬樓,於是他們發明了電梯;

懶得走路,於是他們製造出汽車,火車,和飛機;

……

懶不是傻懶,如果你想少幹,就要想出懶的方法,要懶出風格,懶出境界,像我從小就懶,連肉都懶得長,這就是境界。”

整個故事妙趣橫生,語言詼諧,不過最重要的是,在這段講話的一開始,馬雲就提出了一個非比尋常的觀點:勤勞是惡習。這與平時大家接受的教育完全背道而馳,因此很快由於強大的衝擊性而受到聽眾的關注。(不過馬雲的話並不存在價值觀偏差的問題,因為馬雲所指的勤奮不是有智慧的努力,而是沒有價值的苦幹;他所指的懶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想出讓問題得到更快、更輕鬆解決的方法。)

這種技巧的關鍵在於提出了一個與常規思維或者大眾思維不相符的概念,從而產生了一種巨大的衝擊力。這種製造意外的方式比較常見,而且通常出現在演說者當中,目的是引起更多人的關注,或者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麵。不過,對於講故事的人來說,在提出違反常規的一些見解時,需要把握住合理性,不能為了引人關注而嘩眾取寵。

適當隱藏一些信息同樣非常重要,由於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的求知欲,隻要有一點線索,他們就想要挖掘出更多的信息,而一旦這些信息受到限製,那麼就會引發人們更強烈的好奇心。很多人一開始就提供一個信息焦點,然後什麼都沒說,這樣會形成信息的巨大壓縮和信息真空,而這種真空,往往會引發人們的聯想。

一個跑長途運輸的貨車司機一大早就帶著哭腔講述了自己的故事:“我的孩子昨晚在車子裏不見了。”這樣的故事往往令人感到好奇,首先孩子是不是和父親睡在一起,如果是,那麼父親昨晚幹什麼去了?其次,孩子是不是睡在貨車上,關鍵在於貨車的車頭是一個狹小的空間,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裏,所有的緊張氣氛和疑惑都會被放大,孩子不可能在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裏憑空消失,那孩子究竟去了哪裏,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

由於貨車司機提供的信息太少,所有的疑惑會在第一時間充斥聽眾的大腦,大家會想方設法搜索各種相關的信息:車窗是鎖上的還是打開的?司機昨晚有沒有聽到異響?孩子是否中途離開過?孩子有沒有發出什麼請求?司機是不是因為太過疲勞而睡得太沉?

信息受到局限通常會引發好奇心,而這種引發好奇的模式往往有很多種,上麵的例子講述的是一個讓人感到擔心的結論:孩子不見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和人們的同情心有一定的關聯,畢竟當一個人消失不見之後,人們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人會去哪兒,會不會出了什麼事”。

除了同情心引發的好奇之外,刺激性的問題同樣會激發人們的好奇心,人們通常會對一些未知的東西感興趣,而提出一些刺激性的問題,往往會激起他們迫切想要知道某件事或者某個東西的願望。

一家科技公司的總裁在介紹自己研發新產品的經曆之前,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該如何將一隻大象裝進這個香煙盒裏?”這個問題也許會讓人覺得困惑,畢竟大象是無論如何也裝不進一個香煙盒裏的,但這樣的問題同樣很有趣,它會刺激人們做出各種假設。接下來,聽眾會非常樂意傾聽,這家公司的總裁闡述自己如何研發AR產品(虛擬現實技術)的經曆,並對相關產品功能產生興趣。

為了進一步把握聽眾的好奇心,很多人都會想辦法借助道具來完成任務,就拿上麵介紹的AR產品來說,為了說好自己的故事,可以在一開始的時候就先準備好一件AR產品,有時候僅僅隻需要露一下臉,也能引發聽眾的猜測:“這究竟是什麼東西?”“這樣的東西有什麼用處,對方展示這件物品的動機是什麼?”

引發聽眾的好奇心的方式多種多樣,不過最重要的是,讓他們感受到一些自己未知的或者不夠全麵了解的事實,這樣往往就可以把握住機會。

2 與他人進行互動

講故事本身是一個交流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一方在說,一方在聽”的模式,講故事的人不僅要傳達自己的想法和理念,展示自己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展示與聽眾形成一種良性的交流,這樣才能確保自己的影響力。單純地說話或者展示自我並不能真正讓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因為如此,單純的自我表達並不是講故事的目的,講故事的人和聽故事的人之間需要進行更多的互動,形成更好的默契。互動作為日常溝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最基本的形態就是提問和解答,問答模式幾乎隨處可見。所以在講述一個故事的時候,可以運用提問的方式進行交流。講故事的人通過最基本的問答模式,可以主動創造溝通的機會,同時也能夠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一位企業家在講台上講述自己的奮鬥史時,一開始就這樣問道 :“現場有誰參加了三次以上的高考?舉一下手。”台下的聽眾麵麵相覷,沒有人舉手,這時企業家笑著說:“證明大家都比我聰明嘛。”接下來,企業家講述了自己曾經四次高考失利的經曆,從而更加巧妙地抓住了“為了夢想,堅持不懈”這個奮鬥理念,並引起聽眾的關注。

同樣的,有個作家在談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時,說了一句話:“我會花費10%的時間過自己的生活,那麼你們呢?”這樣的提問迅速引起聽眾熱烈的討論,他們也紛紛談到了自己的生活,談論起自己的生活狀態。這樣就形成了一種互動的狀態,整個故事會在交流和互動中不斷完善、豐富和擴充,最終演變成為“該如何過自己的生活”,或者“對待生活的態度”。

這些話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話題性,加上適當的提問,聽眾往往會自動對故事產生興趣,產生聯想。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互動方式,講故事的人按照語境或者故事的情節,可以及時地提出問題:“你覺得呢?”“要是你,你準備怎麼辦?”“你們猜,接下來會怎樣?”這些問題都具有很明確的指向,能夠快速引起注意,啟發人們的思考。

除了提問之外,反問也是一個比較好的互動方法,如果說提問的目的是獲得一個答案和反饋,那麼反問的目的就是引發對方對答案的思考。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以加重語氣的一種修辭手法。它可以增加語氣運用,引發他人的深思,刺激聽眾的感情,並加深他們的印象。由於它能夠有效增強演講中的氣勢和說服力,因此為演講奠定了一種激昂的感情基調。

反問隻問不答,不過答案已經暗含在反問句中,聽眾可以從反問句中領會到表達者的真意和想法。整個反問的過程,看起來隻是講故事的人在自說自話,但其實已經給聽眾釋放了很多信號,聽眾會在這些反問中產生積極的思考和聯想,並主動將自己的思維參與到整個故事體係和故事思維當中去。

反問通常針對那些值得肯定或者應該否定的行為上,目的是樹立和強調正確的價值觀。比如一個講述自身勤奮努力經曆的人,可以在故事中設置一些反問:“難道一個人就該這樣碌碌無為?浪費時間難道不是浪費生命嗎?”在講述某個價值觀的時候,可以說“這樣的事情還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嗎?換做是你們,你們會怎麼想,你們的父母兄弟又會怎樣看待你?”

所謂的互動並不一定是指語言上的互動,問答模式雖然能夠直接進行信息的交流,不過交流並不局限在口頭語言上,肢體動作同樣可以起到溝通的作用。一些出色的演說者非常注重眼神、手勢以及其他肢體語言的運用,他們會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全身來進行互動交流。有時候一個滿含善意的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故作驚訝的表情,一個鬼臉,一個指向性明確的手勢,一個刻意打造的特殊表情,都可以產生不錯的效果。不僅如此,講故事的人會通過肢體語言的表達來引導聽眾做出回應,很多聽眾也會用特定的眼神、微笑、表情、手勢等肢體語言進行回應,這樣就加深了互動的效果。

安東尼·羅賓早年在講述自己的成功學時,台下的觀眾始終比較安靜,他無從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因此站在台上顯得有些局促不安,隻能勉強保持微笑地看著所有人。此時,坐在最後排的一位聽眾對他的微笑做出了回應——“微微點了點頭”,這個互動的細節讓安東尼·羅賓非常受鼓舞,他意識到自己可以影響到別人,哪怕是一個人,於是他內在的信心開始建立起來,這也為他輝煌的演說生涯奠定了基礎。

提問、反問以及肢體語言的表達都是增強互動的有效方法,不過並非所有的互動都是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進行的,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選擇在故事開始之前就進行互動交流,為接下來的故事做一個鋪墊。比如在故事開始之前,可以先彼此打個招呼,相互熟悉一下,而熟悉的人則可以說一些幽默的話,先活躍一下氣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他人心中留下一個好印象,這也是贏得聽眾信任的關鍵。

3 增強故事的畫麵感

很多人在談話的過程中,會將接收到的信息轉化成圖像,無論是文字信息還是聲音信息,他們都可以依靠強大的思維將這些語言上的信息直接轉化成圖像,這樣就可以確保他們更為立體、更加清晰地了解故事的內容。

在小學階段,最初接觸寫作的學生,所麵對的題目是看圖說話,學生必須對書上一幅幅的圖畫進行解讀,然後得出相關的信息,最後將這些信息轉化成文字。而在現實交流中,情況可能恰恰相反,為了更好地理解話中的內容,人們需要將文字信息、語音信息轉化成為畫麵。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和大腦的功能息息相關,眾所周知,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其中左腦被稱為“文字腦”,它的本職工作就是和一大堆的抽象的文字和數據等信息打交道,對事物進行理解、分析、判斷是它的拿手好戲,因此它的標簽就是理性和邏輯性。

右腦則被稱為“圖像腦”,它最擅長的工作是處理聲音和圖像等具體信息,當信息進入右腦後,會變成圖像呈現出來,心算和速讀就是右腦處理資訊的表現方式。由於擅長對信息進行圖像化,因此它具有想象、創意、靈感和超高速反應等特點,對比左腦而言,它顯得更加感性和直觀。

當一個故事中出現了更多抽象的詞彙、嚴密的邏輯和理性的內容時,左腦會跳出來接管一切,依靠著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它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驗證和分析講故事的人所說的話是否屬實,並對相關的信息進行謹慎的處理。想要說服他人的左腦並不容易,因為它基本上時刻處於嚴密的邏輯思維狀態,任何一種紕漏都會引起它的警示。分析、分析、再分析,驗證、驗證、再驗證,這是左腦最顯著的特點。

正因為如此,一個好的故事必須能夠給人帶來更強的畫麵感,或者說引起右腦的反應。相比於左腦的絕對理性,右腦顯然更加隨意、放鬆一些,它通常都忍受不了那些冰冷呆板的文字和數據,還有那些嚴密到窒息的邏輯,它會想方設法將一切信息轉化成圖像,當然,要是這些講故事的人能夠提前將故事的畫麵感呈現出來,自然更能激發右腦工作的欲望。

營銷學專家和廣告撰稿人羅伯特·科利爾說:“你知道,麵對圖片,大腦會不自覺的引發聯想,一個好的插圖抵過千言萬語,但是讀者大腦中的一個清晰圖片卻抵過成千上萬的圖畫。對於讀者來說,通過他自己的想象來畫圖,比世界上所有藝術家的刷子要來得更有力得多。”因此,講故事的人所要做的就是激發聽眾的這種想象。而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一定的語言技巧。

有個遊泳健將去一家遊泳館麵試遊泳教練的職位,當遊泳館的負責人詢問他的耐力和技巧是否合格的時候,這個人回答說:“2007年的時候,我曾經在一次節目錄製中遊了10公裏,那一天還下著小雨。”當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對方顯得有些無動於衷,事實上負責人也不太清楚10公裏究竟有多遠,在這個小小的遊泳館裏,他難以建立起10公裏遠這樣的水域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