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講故事的注意事項(1 / 3)

1 保持整體性,不要切割和分裂故事

在講故事的時候,經常會提到一個概念“整體性”。而在一般情況下,講故事的人很容易自覺不自覺地割裂故事的整體性,導致故事成為按照單線邏輯拚接而成的無數個碎片故事,這樣做對於整個故事的傷害非常大,聽眾幾乎很難從故事中獲得什麼有價值的信息,講故事的人也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保持整體性是確保故事產生影響力的基礎,因為故事隻有以整體的形式呈現出來,才能夠準確地、完整地表現出內在的內容,才能顯示出全部的力量,展示一部分內容或者展示一部分的情節都會讓故事變得支離破碎,喪失原有的價值。

人們會談到自己的貓咪如何可愛,一朵鮮花如何美麗,但是在理解這一切的時候,需要從整體上進行描述,不能人為地將它們切成兩半來理解為什麼可愛、為什麼美麗。講故事也一樣,故事不能被分解成小片段來描述,不能被分解成多個板塊進行講解,一個好故事的魅力在於整體的特質,在於每一個元素的合理搭配,分裂開來討論並不能證明故事有多麼出色。

因此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呈現故事的整體架構和整體效果:

——在講述時要還原事情的本來麵貌。不要隻講述某一件事的某個細節片段,或者截取其中一小段事情來說,而應該將事情的前因後果說清楚,還原事情的本來麵貌,確保內容的完整性。

一般情況下故事中的各個事件都是被情節串聯起來的,彼此之間是一環扣一環的關係,講故事的人不能人為地割裂這種聯係。就像一個草根逆襲的故事一樣,草根的經曆和逆襲之後的經曆有著一定的關聯,不能將這兩個事件分成兩個故事來說,這樣就會淡化“逆襲”這個主題。

——將口頭語言、肢體動作,以及相應的道具結合起來。由於口頭語言在信息傳遞方麵並不能完全達到傳播的效果,因此需要將口頭語言、肢體動作,以及相應的道具結合起來,從而完整地表達故事中的內容和內涵。

比如當一個人激動地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時,需要將大致的情況說清楚,並運用肢體語言和道具來豐富整個故事的內容。比如那些優秀的演說者,不僅善於講故事,還善於恰到好處地表現自己的肢體動作,將講故事當成一場出色的個人表演。

——故事的結構必須保持完整。完整性是指在一個故事中應該包含開端、發展、高潮、結局這樣一個相對完整的敘事過程。

沒有開端,故事的講述顯得突兀而生硬,令人總覺得莫名其妙;沒有發展的過程,整個故事會缺少一個漸進的過程,導致事件的出現缺乏邏輯性;缺失高潮則會使故事陷於平鋪直敘,過於直白的尷尬狀態,這顯然無法吸引聽眾的關注,而且整個故事的內涵也會難以達到一個更高的高度上;沒有結局的話,則會使故事喪失應有的完整感,整個故事會令人覺得摸不著頭腦。

——保持故事的整體性還需要營造一個良好的語境。比如在表達的時候應該保持語言的順暢,說話磕磕絆絆,總是胡亂停頓,往往會打破語言營造的氛圍,導致故事變得支離破碎。

此外,確保自己的情緒能夠順著情節的發展而變化,也非常重要,如果自己的情緒與故事情節不符合,就會破壞情感刺激的作用,導致聽眾的體驗受到很大影響。讓一個說話結巴或者情緒緊張的人講故事,他可能會講得斷斷續續,這樣一來,聽眾好不容易積累起來的情緒會被一下子打散掉,自然也就無法融入到故事當中去。

——需要設計一個更為合理的敘述方式。在故事中往往有很多事實片段和人物,如果分別對每一個事件和人物做出描述,就會導致故事結構變得鬆散,甚至導致故事單線化。

由於不同的事件和人物相互交錯,共同構成了內在的聯係與情節,因此需要設計一個更為合理的敘述方式。比如在講述自己與父親的關係時,沒有必要寫父親平時對自己多好,自己平時多麼尊重父親,可以先從父子之間發生的小事入手,以這件小事為開篇,呈現出父子之間的關係,從而順利支撐起整個故事。

——故事中的所有要素需要巧妙的配合。講故事時,時空、人物、情節、細節、主題等都緊密配合在一起,從單個來說,它們並不是最出色、最吸引人的,可是巧妙的配合卻讓它們成了故事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讓整個故事變得魅力十足。如果試圖以拚湊的方式講故事,盡量集合所有最好的元素,恐怕故事最後會淪為四不像,而反過來說,將故事拆解成每一個要素,然後單獨進行解讀,也會降低故事的價值。

無論如何,對於講故事的人來說,他們所要傳達的理念和想法充斥在整個故事之中,隻有把握住故事的整體性,確保故事不是零散的、分散的、分裂的、缺失的,才能夠真正展示出故事的價值,也才能通過故事展示一個更加完整的、真實的自己。

2 所有的表達都要圍繞著主題

一旦對人類的思維活動進行分析,就會意識到任何一種思考行為都是有目的的,而為了實現某個目的,就需要塑造一個基本點,人類的思維活動就圍繞著這個基本點來進行,這個基本點可以是一個人,可以是一件物品,也可以是一個觀點,一個理念。

脫離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物質的思考是不存在的,即便是唯心主義者也不會覺得思維會毫無目的地出現,隻要個人一產生想法,或者一旦開始思考,那麼必定是圍繞著某個東西來進行的。簡單來說,就是思考的人在想些什麼,有一個什麼樣的焦點,或者說他圍繞著這個焦點有什麼樣的想法和觀點。這些思想就是主題。

講故事也需要一個主題,當人們在描述某一件事的時候,這件事所傳達的思想或者價值觀就是主題;當人們討論某個人時,這個人身上的優點和展示出來的思想就是故事的主題。從廣義上說,主題可以指相關的主要內容,一家公司想要升級自己的管理體係,那麼改革就是主題;一個人想要換一份工作,換一個行業,那麼轉型就是主題。

任何一個故事都有相應的主題,所有的表達以及構成故事的其他要素都必須服務於這個主題,如果說主題是“是什麼”或者“做什麼”,那麼其他元素包括什麼時間去做、在哪裏做、為什麼要做、怎麼去做等,這些元素都需要服務於“是什麼”或者“做什麼”這個核心。

比如某人說:“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昨天下午在財會部開會時,特意演示和運用了自己設計的最新統計方法來算賬,結果效率提升了30%,而失誤率控製在了更低的水平上。”

這個故事的主題是算賬,而圍繞這個主題,他提供了具體的時間(昨天下午)、具體的地點(財會部)、為什麼要做(提升效率)、怎麼做(運用最新統計方法)。所有的元素都是為主題服務的,也都緊緊貼合主題。

有的人會將故事的元素分為:主題、人物、時空、情感、情節、細節,其中主題是一個核心和基礎,人物、時空、情感、情節、細節都是圍繞著主題來設置的。

SOHO董事長潘石屹曾經在清華大學講過自己的少年經曆,並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上世紀70年代,大約是1970年,我的家鄉甘肅遭受了大旱災,出現了饑荒,村子裏的許多人都去陝西逃荒了。我們家沒有加入到逃荒的隊伍中去。這一年,我的小妹妹出生了,但沒有奶吃。為了讓她活下來,父母不得不把她送給別人家。父親找到鄰村一戶有奶羊的人家,準備把妹妹送給他們家。他們家來人抱走我的妹妹時,給我們家送了包餅幹。媽媽用床比較新的被子把妹妹包好,這時全家人都哭了,除了父親。他對來人說:‘這孩子長大後,一定要讓她上學’。我對媽媽說:‘被子也送人了,晚上我們蓋什麼?’媽媽說:‘就讓這床被子陪著你妹妹吧。’

……我們家的日子都很艱難。我們幾兄妹都是斷斷續續地在上學。媽媽病重的時候,我的學業也中斷了三次。每次重新回到教室見到同學們老師們時,我都非常高興。村上的鄰居常對我父母說:‘你們讀了這麼多的書,還不是照樣受罪?你們家現在是村子裏麵最窮的,為什麼還要讓小孩上學呢?回家幫你們做點事情,哪怕是到地裏撿點野菜也好。’但父母一直堅持讓我們上學,這種堅持從來沒有動搖過。

現在來看,是知識和教育改變了我家每一個成員的命運,也改變了我們家庭的命運,我們家再不是村子裏麵最窮的一戶人家了。”

在這個故事中,潘石屹講述的主題是“接受教育”,而在闡述這個主題時,詳細論述了時空(20世紀70年代的甘肅)、人物(妹妹、我、其他幾個兄妹、父母)、情感(父母的哭泣以及對話中的心態)、情節(妹妹被送走、家庭遭遇困境,父母卻依舊讓孩子接受教育,直到擺脫窮困)、細節(收養妹妹的人家送了一包餅幹,還有母親送走了一床被子)。自始至終,所說的任何一句話都是為接受教育做鋪墊的,所有的要素也都和教育息息相關,時間被設定在20世紀70年代那個特殊的年代,往往具有很強的暗示性,而妹妹被送走時,父親托付的那句“讓孩子上學”的話,以及鄰居的好心勸告,都增強了故事的說服力。正因為其他故事的要素被很好地約束在由主題為基礎構建起來的故事架構內,才會確保故事的完整性和吸引力。

既然每一種表達要素都需要圍繞著主題來構建,那麼實際上整個故事也是圍繞著主題來打造的,這就要求講故事的人擁有強大的約束力和控製力:

——那些和主題無關的話沒有必要去說。那些容易對主題產生誤解和誤導的話最好不要說,一切內容都緊緊貼合主題;

——確保表達的統一性。不要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也不要涉及其他主題,以免造成故事的混亂;

——在講故事之前,要明確故事的主題。即明白自己主要講什麼,要明確自己所要傳達的思想,傳達的價值觀,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明確一個基本的方向,畢竟泛泛而談會造成相關信息與主題的疏離。

對於講故事的人來說,主題就是故事的中心思想,它是整個故事的內核與靈魂,一旦主題不穩定,或者表達偏離了主題,故事也就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和意義。

3 保持自然的風格

D先生是一家培訓公司的負責人,每一次給各個企業的主管做培訓時,他都會講述自己的故事。作為一個經驗豐富、技術高超的演說者,他講故事的水準非常高,技巧非常豐富,可以說功力一流。但是過於強大的技巧讓他在駕馭故事方麵用力過度,結果反而顯得控製力不足。

正因為如此,別人認為D先生技巧太多了,以至於表現得有些浮誇,不夠自然順暢,給人一種作秀的感覺,而不是在真誠地傳遞經驗和知識。

D先生存在的問題事實上也是很多講故事的人麵臨的一個尷尬狀態,一方麵他們千方百計地想要用上十八般武藝來包裝好整個故事,希望呈現出最好的故事和狀態;另一方麵又必須確保真誠的態度和真實的感覺,避免讓人覺得他們隻是一些技術流的表演者。

那麼該如何掌握好這種分寸呢?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保持自然的表達狀態,所謂自然表達並不是一種隨意的表達狀態,而是按照真實的情況,按照故事的情節發展,按照情感的自然流露來講述故事,具體來說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不要試圖去背誦故事。演說者如果采取背稿的方式,可能會導致演說效果的降低。背稿會讓講故事的人顯得不夠自然,會讓人覺得非常做作,而且背稿也容易忘詞,一旦故事被打斷,那麼就喪失了完整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對想要說的故事進行整理,然後按照自己慣用的表達方式說出來,沒有必要完全書麵化和邏輯化。

——表情要自然。不要故作緊張或者興奮的表情,不要為了渲染氛圍或者強調某個要點,而故意增加太多的情感投入。情感的表露應該是正常的,應該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醞釀出來,而不是一種刻意擠出來的情緒爆發。

——適當的修飾是有必要的,但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修飾。很多人喜歡運用很多藝術手法來加工自己的故事,但是這種略顯誇張的故事往往不夠真實,畢竟講故事還是應該追求真實感,不能一味說那些“酷”的東西,不能一味設計那些“酷”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