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與時間同行:給自己留下一點兒空當(1 / 3)

在多數情況下,我們都堅持認為盡可能地將時間排滿,盡可能地將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時間管理才算有了很大的保障,時間的利用價值也才會得到提升。不過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一旦時間使用過度,或者時間利用太過充足,反而會導致效率的低下,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後需要及時調整和休息,隻有做到勞逸結合,隻有想辦法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保持好平衡,我們才能長時間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因此,我們必須在管理時間的時候,給自己留下一定的空閑,必須分出部分時間來放鬆自己,而這樣才能真正長久地做好時間管理的工作。

1.不要將24個小時全部花在工作上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存在這樣一種思維誤區,那就是誤認為工作時間越多,工作的成果也就越驚人,所能獲得成功的機會也就越大,所以,為了充分利用好時間,很多工作者會在執行任務或者做事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好每分、每秒的時間。這些工作者每天都在忙著應對各種各樣的工作,甚至犧牲了下班的時間、休假的時間、陪同家人的時間,有的人還渴望一天有28個小時可以用。

雖然我們提倡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但是堅持更有價值地去工作,更有效率地去工作往往更加重要。那些沒日沒夜加班的人其實並不值得羨慕,也並不值得去學習,因為個人即便能力再強,也需要騰出足夠的休息時間,這些休息時間的確有助於緩解個人在工作中的壓力,有助於他們調整自己的心態。

可以說,一個不懂得休息的人也不懂得工作。盡管有些人自以為自己精力旺盛,但實際上沒有人可以在一天24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裏始終保持專注,始終保持強大的工作動力。人的身體永遠都是誠實的,即便是最強壯的人,他也會在一天忙碌的工作中經曆低穀,一旦進入低穀中,個人的產出自然也會隨之下降,有時候甚至低於付出的精力和成本。這是由人的生理規律決定的,即便我們一直都在努力工作,一直都在試圖保持好的狀態,但是我們的身體根本無法維持這種狀態。更不必說在忙碌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我們根本沒有剩餘的精力來保持原有高效率的工作。

據統計,現在的白領中,大概有90%的人每月都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處於超負荷的工作狀態,而其中絕大部分人都意識到這些超負荷工作已經影響到了自己的健康狀況。工作經常加班,雖然對個人的發展能夠產生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隻有25%的人覺得這種加班狀態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產生巨大的幫助,而多數情況下,他們超額的工作量並沒有帶來同等比例的報酬,即沒有帶來同等比例的效益與價值。

真正的成功者是不屑於通過加班來證明自己的,他們可能會處在一個艱苦奮鬥的價值觀中,但是並不意味著艱苦奮鬥真的可以帶來明顯的效果。成功者是需要享受時光的,他們善於享受生活、享受工作,也會和其他人一樣去參加派對,會外出旅行,會想方設法多花一點兒時間陪同家人,即便是工作時間,他們也樂於增添一些小樂趣,喜歡在辦公室裏養養花、種種草,擺弄一些可愛的小道具,或者抽空陪著客戶打場高爾夫,或者一起觀看一場網球賽。他們會給自己騰出一些私人時間,他們也懂得將工作和生活分離開來,以確保自己能夠以最佳的狀態來麵對工作。

比如,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任正非一直都提倡艱苦奮鬥的工作精神,他曾經開玩笑說,員工應該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去,為了達成工作目標甚至可以和老婆離婚。在當時那種加班文化氛圍中,員工的工作勁頭似乎都很足,也的確為華為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可是當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之後,員工的效率反而不斷下降,身體健康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更重要的是,很多員工開始對工作產生倦怠,開始反感沒日沒夜的工作,開始在生活與工作的矛盾衝突中變得無所適從。

當任正非發現員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公司的產值隻有西方企業的幾分之一時,意識到了加班並不能真正解決發展的問題,如果說過去的英雄都是依靠艱苦奮鬥誕生的,那麼現在想要成為成功者就必須改變過去那種一天24個小時都用來工作的狀態。他覺得一個企業想要發展得更好,效率才是王道,所以,真正的時間管理應該先從效率做起,而不是千方百計地將一天固定的時間一點點挖掘殆盡。從這個時候開始,任正非很少提及“床墊文化”“加班文化”,而是更多地鼓勵員工去享受生活,利用自己工作中掙到的錢去購物、去旅遊、去消費。

通過享受生活,員工一方麵可以釋放壓力,調節身心健康,從而為自己的工作補充能量和動力;另外,通過享受和消費,可以讓員工對自己的工作產生更大的成就感與自豪感,接下來他們會因為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而保持更強大的工作動力。事實也是如此,每次休假之後,員工的工作狀態變得更好,工作勁頭也更足,辦事效率得到明顯的提高。

可以說,有時候適當地遠離職場和工作是有必要的。我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真正的時間管理是讓自己做事變得更有效率,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確保價值的最大化,這才是時間管理的根本動力和基本目標。而長時間的加班,犧牲生活與休息的時間來進行工作,這些都是違背時間效率最大化的原則的,因此,應該拋棄這種陳舊的、狹隘的工作理念。

簡單來說,想要處理好自己與時間的關係,就要避免將所有時間花在工作上。那麼該如何為自己分配出足夠的休息時間呢?該如何將必要的生活時間與工作時間分離出來呢?首先,一定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除了一些特殊情況之外,每天最好按時上下班。對於一般人來說,8個小時工作製是比較合理的,一些活動強度更大的人可以選擇6~7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其餘時間用來休息。

其次,一定要安排足夠的休假。對於連續工作幾天的人來說,他們往往會因為缺乏足夠的休息而產生疲勞的現象,這會直接影響到工作的效率。此外,長時間得不到休假的話,我們也會對一成不變的上班生活產生反感,這對個人的工作狀態會造成嚴重影響。所以,每周選擇一兩天休息很有必要,在這一兩天休息的時間裏,我們可以拋開工作,安然地享受私人生活或者家庭生活。

最後,要尋找其他一些興趣愛好。盡管這種做法被很多工作狂厭棄,甚至覺得這是不務正業的表現,但是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甚至包括最傑出的商人和最偉大的政治家這樣的人物,也不可能在一年365天,一天24個小時都保持對某一樣工作的興趣,我們很容易對此產生疲勞和厭惡的情緒。但是如果我們可以在工作之餘找到其他的生活樂趣,找到一項讓自己感到放鬆和愉快的興趣點,就可以有效調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確保自己可以以最輕鬆的狀態來應對工作。

事實上,越是重視時間的人,越是不會盲目地將所有時間都用在工作中,盡管我們常常習慣於用那些勤奮努力的人舉例子來進行自我激勵,他們似乎都是那種願意為工作付出一切的人,但對於一個聰明的管理者來說,這樣做並不明智。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每個人的精力同樣是有限的,在利用時間方麵,把所有時間都用在工作中顯然不是一個好辦法,關鍵還是應該提高單位時間的利用率,還是要懂得提升自己的工作效能,而勞逸結合顯然是保持效率的一個重要保障。

2.留一點兒時間給自己思考

有個年輕人向一位成功的企業家請教成功之道,並且準備向對方學習。在找到企業家之後,他特意拿出了自己的工作時間表,上麵清清楚楚地記錄了他一整天的時間安排:早上6:00起床,花費30分鍾鍛煉身體;7:00出門上班,7:30開始到達公司,並且提前30分鍾工作。中午12:00休息,一直到下午1:30上班,然後工作到下午5:30。晚上8:00到10:00用來加班。

企業家看過這份時間安排計劃表後,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了一句:“你的時間安排得如此緊湊,看來你的確比其他人要更加努力,而且也更有毅力,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好習慣,但問題在於,你的思考時間呢?難道你沒有想過每天都為自己留一些思考時間嗎?”年輕人聽了非常慚愧,於是重新修改了自己的工作時間表。

事實上,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願意為了工作而付出更多的努力,願意為工作付出更多的時間,甚至犧牲掉一些基本的休息時間。我們不能懷疑他們工作的專注度,不能懷疑他們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但是工作並不是簡單地去做,並不是埋頭苦幹,真正的工作還需要考慮如何將工作做得更好,還需要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而這一切都需要通過思考來完成。

那些成功者之所以比我們更加成功,原因也許並不在於他們的能力比我們更強,不在於他們的工作時間更長,而在於他們更善於抽出時間來思考,這種思考往往會帶來一些新的思路。其中一項就是在思考中做好自我反省工作,糾正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明確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

對於任何人來說,工作並不是一個一直往前發展的流程,並不是一個單純的線性發展過程。想要確保工作效率的提高,就需要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回顧和監督,就需要審核自己的工作成果,需要了解工作中還有什麼值得去改進和提升。

比如,很多人在服務客戶的時候,常常會按照先前的服務製度與規定做事,每天都和平時一樣,這個時候,他的工作實際上是慣性的、固定的,沒有任何變動。而對於一些思考者來說,他們在執行自己的服務工作時,會不斷思考,弄清楚客戶滿意度為什麼一直沒有獲得提升,弄清楚客戶是不是有什麼疑惑和不滿。他們會主動去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看看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需要哪種方法加以改正;看看自己還有什麼地方可以繼續提升,有什麼地方可以獲得進一步的突破。

思考往往意味著一種總結和自省,是對個人過去一段時間內的工作進行彙總,從而找出相應的規律和特點,同時也找出存在的優點和缺陷,這樣對自身工作質量和效率的提高會有很大幫助。畢竟隻有發現了問題,隻有找到了突破口,我們才知道該如何自我改進、自我提升。在過去,有很多企業采取客戶經理製,客戶經理的職責通常都是固定而明確的,那就是單方向的、推介式的與客戶進行聯係。這種聯係往往像是一種固定的工作安排,客戶經理可以從主觀上給予客戶更多的服務,他們都是站在公司的立場說話的,至於服務質量的高低往往不得而知,對客戶的真實需求可能也不得而知。

這種服務機製往往會產生一係列不良的行為,比如一些客戶經理會主動欺騙客戶,屏蔽那些投訴電話,並在自己的服務工作中造假。這樣一來,顯然會影響到公司的服務質量與品牌形象。所以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謀求轉變,它們開始思考自己的服務工作,開始主動反省自己的服務工作,並希望能夠發現更多的問題,從而提前將這些問題解決掉。這種思考的習慣直接促使客戶代表製的出現。簡單來說,原本的客服人員或者客服經理轉變成替客戶說話的人,他們必須代表客戶來監督公司的運作,站在客戶的立場上來批評公司。如果客戶代表沒有及時對公司的低效服務提出批評,那就會被視為嚴重的失職,當然如果客戶代表胡亂批評公司,考評同樣會受到影響。

客戶代表製的推出,有效強化了內部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從而保證公司在服務的道路上少走彎路,並且能夠提高工作效率。

對於工作人員來說,時間雖然很寶貴,但是將時間用於思考並不意味著浪費,因為相對於埋頭苦幹,我們需要將自己的思維和行動進一步結合起來,需要借助思考來發現問題總結規律,這對後續工作的進行往往能夠產生很好的指導作用。這種指導往往能夠讓工作效能獲得很大的提升,能夠讓我們節省更多的工作時間。如果我們想要獲得發展和進步,無論如何都要想辦法給自己留下一點兒思考的時間。

除了可以有效反省和尋找突破口之外,思考還具備另外一種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在完成工作之後製訂更新的計劃。通常來說,我們在工作中會不斷積累新的經驗,不斷提升個人的技能和效率,而隨著個人的不斷提升,相應地,我們也必須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並且必須製訂新的工作計劃,從而確保自己能夠在總結前麵的工作時,對未來發展有一個更為合理的規劃。雖然我們通常會專門抽出大量的時間來提出相應的工作計劃,但是通過工作之後預留思考時間,我們可以將工作與發展規劃更為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而無論是進行自我反省和總結,還是在總結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規劃,這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有助於我們提高工作效率。

3.為計劃預留更多的時間

一些意外性事件的出現往往會讓我們感到措手不及,因此無論是誰都不希望自己原有的工作被意外打斷,都不希望一些計劃之外的事情介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但令人苦惱的是,這些意外性事件總是不請自來,而且幾乎避無可避。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總會存在一些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預料到的事情,其中有些事可能無足輕重,而有些事則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最常見的影響是,我們原有的計劃被打破,固定的節奏會受到破壞,突發性的變故還會讓我們承受巨大的壓力,而且對後續工作的安排造成很大的影響。

而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我們在麵對這些意外性事件的時候,往往缺乏足夠的應對能力,因為我們事前很可能缺乏有效的預判和準備——事實上,這些意外性事件往往也無法精確預知,我們甚至都沒有留下一點兒應對和解決它們的工作時間。

比如,我們原定在下午5:30下班之前將自己的工作方案交給領導,事實上我們也做出了這樣的承諾。接下來我們會盡可能地將時間耗到5:30或者5:25,因為我們認為隻要準時交上這一份方案,就算順利完成了工作。而我們可能從早上上班開始,就已經將所有的事情做了安排,時間剛好排到5:30。

當下午5:00的時候,我們還在製訂這一份方案,可這個時候,公司突然通知大家去會議室開會,而會議可能會浪費30分鍾的時間,這對於沒能完成工作的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因為當會議開完之後,我們實際上已經錯過了原定的交稿時間。

類似的情況非常常見,隻要我們去觀察,就會發現自己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突然遇到了新的麻煩,而這個時候我們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做出反應。顯而易見的是,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會將時間緊緊安排在那些計劃之內的工作上,而不願意花費太多時間去專注一些安排之外的事情,隻要我們的任務清單上沒有這項工作,我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將這部分時間消耗掉,而一旦意外性事件出現,往往會讓自己陷入更加恐慌和無助的狀態。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應該想方設法預留一點兒時間,這樣我們就有足夠的緩衝時間,以及足夠的應對、解決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