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在港灣的船是安全的,但這不是船存在的意義。
人生不止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在馬薩諸塞州康科德鎮不遠處的瓦爾登湖畔,亨利·梭羅正忙著釣魚、采集草果,到處搜羅一天的食物。不遠處的樹林中,有一棟初見成型的木屋,建築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包括選料、伐木、切割、堆裝,他都親力親為,沒有求助任何來自外界的援手。他很享受晨間的陽光和有些潮濕的空氣。鳥叫雖然嘈雜,但不惹人心煩,一隻蚱蜢跳上鞋麵,被他輕輕撚起——不錯的餌食。
彼時,在遙遠的大清帝國,一位名叫洪秀全的窮教師寫下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悄悄點燃了即將到來的滔天戰火的第一把柴薪;法國政府驅逐了一名叫作卡爾·馬克思的27歲年輕人,逼其舉家前往布魯塞爾,反而推動了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的建立;威廉·康拉德·倫琴出生了,他將為現代物理學和醫學的重大發展奏響序曲。
然而這一切,都與那位在湖邊垂釣的安靜男子無關。他眼前一片爍爍的波光,水鳥掠過湖麵上自己的倒影,空氣裏彌漫著青草的泥香,魚兒非常狡猾,遲遲不來咬鉤。但他沒有懊惱,之前挖出的馬鈴薯和蘑菇已經足夠燉一鍋噴香美味的濃湯,若有一兩條小魚入甕,自是錦上添花。陽光灑肩頭,花芬沐遠方,心無外物,天人合一。這般愜意,像國王一樣逍遙自在。
想象這場景,盧笙臉上溢出溫暖的微笑,窗外的陽光照過她長長的睫毛。麵前的電腦屏幕上,有一張財務報表,固定資產、未達賬項、應繳稅費等會計條目像一堆足尾勾纏的蟲子,幾乎令她作嘔。而她放不下手裏那本《瓦爾登湖》。辦公室隔斷的角落裏還有一本《××決定命運》和一本《優秀員工必備的七個素質》,書頁有折痕,看得出都已被翻遍,書中夾了不少製作考究的書簽,上麵分別有書寫娟秀的“情商”“細節”“視角”等簡潔的注釋,若將其翻開,還能看到頁麵空白處的筆記、隨感。
她是一名普通的公司員工,畢業於不算名牌卻也不算差勁的大學,心懷每個年輕人都向往的美好願景,卻同樣深陷於求取無門的尷尬境地。她每天工作九個小時,擠地鐵上下班,中間戴著耳機聽聽英語,聽得更多的是碧昂斯、平克·弗洛伊德或蔡琴的歌,吃十五元錢一份的午餐,常在網上買兩百元錢以內的打折衣服,身材苗條,但腰上略有贅肉,相貌清甜但仍能找出缺點。看見隔壁公司的英俊男士會心跳加速,但臉上平靜如湖,不會讓任何人察覺自己內心的起伏。工作上有三兩個要好的夥伴,但做不到交心,並且懷疑其中某人在背地裏說自己的壞話。
她像一張打印機旁的白紙、一顆碗裏的米粒、一張貼在街角的海報,無論出現在哪裏,都那麼平凡卻恰如其分。如果盧苼是滴水,必然也是最透明的那滴,無論落在哪裏,都無法引起注意,也不會帶來刺激,或許沒有比做一個優雅的背景,更適合她了。
但盧苼依舊煩惱。她是別人的背景,煩惱則是她的背景,不是憤怒,不是恐懼,隻是揮之不去的隱隱的焦慮和日複一日的細小不快。上司對她算不上好,也不能說壞,不會針對她,但任何好事也不會想到她。雖然她勤勤懇懇地工作著,心裏也常常自娛自樂做些走上人生巔峰的白日夢,但現實中升職加薪的事情連想都沒有想過。同學聚會時,有人升任經理,有人擴大生意,盧苼和幾個當年親密的友人坐在一起,聽她們聊著婚姻、孩子,而自己連個男友都還沒有。有人探問一位年紀輕輕已經升任某機關副處級領導職務的同學:“你是怎麼拚上去的?”對方酒過三巡,不再矜持地自製,長笑一聲:“拚什麼拚?蠅營狗苟唄。”
盧苼像是被什麼擊中了,早已使用熟練的笑容漸漸地僵硬起來。回家路上,沒人送她,盧苼走著走著,坐在冰冷的馬路牙子上抱頭哭泣。
她做不到機敏圓滑,也做不到剛強精進。
她沒辦法更上一層樓,也沒辦法安於現狀。
她不可能當女強人,也不可能當小女人。
她隻是在世界的眼皮底下偷偷生活。
偷生者,苟且也。
她感覺自己是死的。
盧苼注視著眼前閃過的車流與行人,世界像是一堵堅不可摧的高牆,而自己被擋在整個世界的外麵。這突如其來的荒誕感擊碎了她對往日生活的所有解答,至少在這一刻,盧苼是崩潰的,無法生,也難以死。她告訴自己,酒精便是如此的一種東西,會讓人變得奇怪,讓宇宙變得陌生。她同時也知道,睡一覺過去,還會回到原先的軌道上,不會有衝動和變化。這一輩子,大概便是如此:找男人嫁掉,他不帥,離白馬王子幾百裏遠,對自己還算體貼,但也到不了貼心暖肺的地步,幾年後肚子變大。自己生個孩子,體形走樣,沒日沒夜地勞心勞力。休完產假後上班,腦子裏時刻想著孩子餓了沒有、燒退了沒有。婆媳關係難處,見麵互相尷尬上火。工作得過且過,運氣不好會失業。
當你活到一定年齡,累計的經驗多到對後來的經曆出現了窮舉的能力,譬如思考麵臨的所有可能性,找出最靠譜的那個,或是在原先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可能性,帶來了更加靠譜的選項。
幸運的是,盧苼剛剛活到了這個可以窮舉的時候,她不相信一個人生來就是沒有希望的,她相信總會有條路屬於自己。
不幸的是,盧苼思考了身處的境況,竟然發現絕望是毋庸置疑的,自己眼前根本沒有路。
手指冰涼,觸到皮包,裏麵那本《瓦爾登湖》還沒讀完,夾著書簽。不同的是,這次盧苼沒做任何筆記。
“但是,我每天目睹的一切則是更恐懼、更難以置信的。比起我鄰居們的苦役,即使赫克利斯的12件苦役也是微不足道的……一本古書上說,人的命運,被一種神秘的,名叫‘必然’的事物所支配著,人活著時積攢的財富,結局就是被蟲咬、蝕鏽,當然還有小偷的光顧。”
第二天,盧苼辭職了。
她用了一夜窮舉法,終於找了一個新的可能性,同時也是令她激動顫抖半個夜晚的可能性。
如果一份工作讓你覺得難以勝任,說明你根本不愛它。如果一個環境讓你覺得難以衝破,說明你根本不適合它。沒有一種命運是用來作踐的,當你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愛與歸宿時,不論它是愛情、事業還是別的什麼東西,沒有人或事能成為你實際的羈絆,到時候,哪怕是痛苦,都能令你笑出聲來。
到今天,盧苼終於有了自己最熱切地喜歡、想要全心投入的事,比財務分析喜歡一百倍。
你世界的廣度,取決於你心靈的寬度
對於一個人而言,自身外表的美與醜不過是由臉部巴掌大的地方決定的,太多的人因為外貌陷入自卑、沮喪、驕傲、嫉妒等情緒中。這隻是一個小事例,我們的心靈常常有各種各樣的困擾,它就好像容器一樣,儲存的想法和心外的世界息息相關。
人很容易被環境影響,戴上各式各樣的情緒枷鎖,同時自身的心靈狀態又決定了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佛看到的世界是佛的世界,魔看到的世界是魔的世界。你所看到的世界都取決於你的內心,就像人們通常說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它們像是鏡子和鏡子之外的世界的關係。
最後,我們會發現,所有的結果都是我們思想的產物。
美國有一位名叫塞爾瑪的女士跟隨丈夫從軍,駐軍的地方是沙漠,完全沒有美國電影裏的浪漫叢林和激情戰火。身處異國他鄉,周圍是陌生的當地居民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語言不通,還要動不動就體驗51℃的高溫。更沒想到,丈夫奉命遠征,留下她一個人在沙漠,度日如年。她給父母寫信,巴不得立刻回家去。等到回複的信件後,她迫不及待地拆開一看,卻沒有看到父母心疼她,要她回去的意思,隻有短短兩三句話:
“兩個人從監獄的鐵窗往外看,一個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一個看到的是天上的星星。”
這是什麼意思?難道父母覺得她的生活像是在監獄的鐵窗裏看外麵的世界?難道每個人的生活都是這樣嗎?從心靈的監獄看外麵的世界……人所見甚窄,而心更盲。
她漸漸領悟到,當人拓寬心靈看世界,既能看到地上的泥土,也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有的人卻隻看到地上的泥土,自我禁錮在眼光所及的一小塊地方,有的人更願意把時間放在欣賞美麗、遼闊無涯的星空,心靈變得澄澈,升華到探索未知世界的境界。為什麼她要把自己禁錮在狹隘的自我意識裏,而不是去探索未知的曆程和廣闊的世界?
人的思想、精神和欲望構成了人的世界。想法變了,她和過去也不一樣了。她主動地去接觸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被他們的好客精神所感染,逐漸地和他們成為朋友;對沙漠裏的仙人掌的研究,讓她欣賞到這種植物的生存姿態並非單一,而是豐富多變的;對周圍晨夕變幻無窮的光線的觀賞,讓她看到了沙漠令人沉醉的美麗、海市蜃樓的幻境。這裏曾經像她的心靈的監獄,現在卻成了她樂於享受的廣闊的天地。所有感覺都發生了變化,不再是那樣孤寂煩悶、死氣沉沉、備受煎熬,而是充滿了探索外界的樂趣。
誰說精神反映世界是一成不變的?當思維方式變化了,看到的世界就會發生變化,世界就是我們的心靈穿上的外衣,你所看到的世界的廣度,取決於你心靈的寬度。
當然,對世界的看法,還和我們自身的認知能力有緊密的關係。一位科學家去鄉間調查,在農場裏的水池旁邊蹲下來,拿出一個小瓶子,去裝池子裏的水。水池附近站著的小男孩感到不解:“你為什麼需要這個池子裏的水呢?這水可不能喝下去!”
“如果我用顯微鏡去看這些水,就會發現這個池子裏包含著100個,不,100萬個世界……”科學家笑了一笑,他的目的是要調查水質。
“是嗎?我隻能看到水裏有很多蝌蚪,我能輕易抓到它們呢。”男孩果然走到水池邊上用手撈池子裏的水。
看見水裏的“蝌蚪”或“100萬個世界”,依靠一個人的知識、經驗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自然科學家的知識和小男孩的知識顯然不是相同容量的,他們看到的世界的廣度就有顯著的不同。
假如“池子裏的水”換成“別人”,我們是怎樣看待別人或世界的,就和我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密切相關。小人總是在偉人身上找毛病,而偉人卻能在形形色色的普通人身上看到世界的進程和發展規律,所以他們的成就不等,在曆史上的地位也不可相提並論。潑婦經常會覺得別人的素質差,動不動就破口大罵,種種侮辱他人的言語隻能彰顯自己沒禮貌。多愁善感的少女除了愛情,別的都不在乎,所以一旦失戀,整個人就無精打采,再也沒有活下去的動力,重複安娜·卡列尼娜的結局;可是她所在乎的男人,在意的卻是整個世界,不會因為愛情缺了一角,就停止做獵手,追尋新的生活。言情裏反反複複的男負心女癡情,很大程度上源於男人和女人的心靈的寬度不一樣,對世界的設想也不一樣。
悲劇的命運多少和狹隘的世界觀有關,你眼裏的世界若窄到隻能放下你的欲望,一旦欲望實現不了,你就會痛苦不堪。
心越寬,看到的世界越會足夠廣闊、多層次、多種可能性,越不容易被環境影響。當你為自己長得美或醜,感到高興或哀愁,害怕自己變醜、變老、變胖時,你沒有正確理解到心的用處;當你知道你在外貌之外還有很多優點,你怎麼會因為容貌不美,就會沒有活力,成天地自卑、失望、哀聲歎氣?當你相信世界上的資源都是可以爭取得到的,你怎麼會因為家境不優越、身世不光鮮,就把不成功怪罪到父母頭上?
相貌也是我們思想的產物。相由心生,當你的內心充滿痛苦,麵貌確實會變得更難看,運氣也會變差,反之,會出現不同的情形。例如在1990年春節聯歡晚會上,顏值欠佳的笑星淩峰一上台就拿自己的外貌開玩笑,他調皮地問觀眾:“你們看,我的臉是不是長得很‘中國’?”大家明知道是逗樂,卻很欣賞他的自信和放鬆。隨後,他又更加自信地說:“有人說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滄桑好像都寫在我這張臉上了。……實話告訴大家,我到全國各地去,男士們特別歡迎我,興高采烈;但女士們卻覺得忍無可忍,難以接受。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醜的人分兩種,一種是越看越難看,但還有一種是越看越好看。而我呢,就屬於這後一種。”
一個人從自己的經曆中感受到的是不幸還是快樂,取決於心靈的寬度。連“醜”都能分出很多層次——把自己分在“耐看”那一組,看上去很“中國”,能讓同性“興高采烈”,這不僅僅是幽默,還包含了樂觀、活潑、善意和自我欣賞的積極心理因素,這就是心靈的智慧。人家看到他那張臉,無形中也會感到“越看越耐看,越看越好看”,因為他令人們感到歡樂!
我們時刻都在用自己的思想看待外在的世界,當你的內心有一種卑汙感時,就會有種種負麵的、嫉妒的、不通達的想法,常常與別人不和,產生傷害別人的想法。而心靈豁達時,自然對外界的一切都充滿通透的感悟,常常活在樂觀和滿足的和諧裏。你的世界便是你的心靈的另一種形式的再現。不要不信,反思你生命中的一切因果鏈條,你就會承認心靈和世界確實是鏡子和鏡子反映的世界的關係。
不抱怨,不推諉,更高效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教授發明了一套訓練人正麵思考的“ABCDE理論”。大多數普通人在社會壓力之下,傾向於負麵思考,有了這套理論,就會增強自我認知能力,改善個人思維習慣,優化自己的思維係統。
所謂“ABCDE理論”來源於心理學上的“情緒ABC理論”,後者通常是指事件(Ag event)產生後,很快對這個事件進行解釋(Belief),從而產生某種情緒,又導致了結果(ce)。比方說,給一個人安排了更多的工作卻不加薪,他如果喋喋不休地抱怨的話,心裏就會很厭煩他的上司,內心會說:“憑什麼不給我加薪,卻要讓我做更多的事……”行為上傾向於不斷找借口推卸責任,由於對工作的熱情和忠誠度降低,效率也會變低。這種“事件─認知─情緒─行為─結果”的心理模式,長期存在於人的命運的因果鏈條中:
A:你遇到了什麼樣的事情?
B:你擁有什麼樣的信念就會對A發生什麼樣的情緒反應,這個信念和你的自我認知有關。
C:你產生什麼樣的情緒反應就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這個結果是A間接造成的。
所以,情緒ABC理論,常常能解釋我們的世界裏為什麼會發生一連串這樣或那樣的事情。你以為世界是不可知的,總會莫名其妙地讓你做出古怪的判斷和反應,其實並不是“莫名其妙”,它和你內心奉行的信念是有關係的。你的思維方式,就是你命運的導航儀!
有個竅門能知道你的思維方式是怎樣的:聽一下你平時內心在自言自語些什麼。比如:“那個人真討厭!”“氣死我了!”“又不想去上班了!”“男朋友是不是和別人曖昧?”“明明是他的錯嘛!”“遇到了一個變態……”大多數人會發現,自己的內心一直滔滔不絕地抱怨,抱怨這抱怨那,沒完沒了。所以,很多人活得並不開心,效率也不是特別高,日益成為庸碌的人。成功人士並不是不抱怨,而是發現自己正在抱怨之後,很快糾正自己的思維模式,朝著積極的方向思考,阻止自己在無意義的瑣碎的負麵情緒中浪費時間。
“ABCDE理論”就是訓練人從負麵思考轉向正麵思考的具體方法,它包含以下五個自我分析的階段:
A :遇到了不愉快、不順利的事情,習慣性地感到無助,覺得自己能力欠缺,難以成功,於是開始自我懷疑,懷疑自己的智商、情商、逆商等,認為自己做不到,也做不了,應該由別人來做,不能總是給自己添麻煩。內心抱怨不斷,負麵情緒會不知不覺地蔓延。
B :當你產生了負麵思考,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狀,心情就會糟糕透頂,行動會變得遲緩起來,或者和他人發生強烈的衝突,傾向於認為對方應該負更多的責任,而自己這一方是受害者,不停地推卸責任,抱怨別人。
C :一旦接著出現更不好的狀況,自己內心的負麵暗示又會起作用,認為都怪他人給你製造麻煩,比如“不想做”“不想去完成”“無論遇見什麼事情,都會有不好的結果”“自己真的很倒黴”“不想去解決”,情緒變得非常糟糕,沒有積極的動力去解決事情。
D :想要提高改變現狀的行動力,就要建立起積極的信念,對自己進行積極的暗示,能多角度思考,用積極情緒替代消極情緒,專注於解決問題,不讓問題無限製地拖延下去。
E:當你擺正自己的定位,清楚你的目標,擺脫消極的信念,不斷給自己正麵的激勵,就能鞏固和強化自己的正麵思考,去掉負麵想法和思想包袱,讓自己產生積極的情緒。
反複練習就能將負麵思考轉化為正麵思考,變得更容易原諒自己和他人的錯誤,重新出發,對他人或外界釋放出更多的善意,隨後自然會出現相對更好的結果。
19世紀的哲學家叔本華早就鮮明地總結出人的思考方式:“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隻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所以,轉變自己的思維,重點在於改變對事物的看法。當你從負麵的角度看待事情,心裏那個自言自語的聲音大部分都是抱怨;當你從正麵的角度看待事情時,就會專注於積極的行動,做有價值的事。
想要更加高效地完成事情,就要從對這件事情的正麵解釋開始。比如有一件事情必須在截止日前完成,負麵、消極的人心裏會想:“肯定完成不了,到時候可不要怪我,我能做到這種程度就不錯了……”正麵、積極的人心裏會想:“一定要在截止日期到來前完成,采用各種辦法,調配好各種人力和資源,力爭整合一切力量,完成目標。”這兩種人都有可能完成目標,也都有可能無法完成目標。那麼,老板會傾向於要哪一種人?京東商城CEO劉強東在開會時,給下屬定了年增長率百分之二百的銷售任務,其中一個參會者接著分析出肯定無法完成的各種理由。劉強東強勢地回複他說:“我要的是能通過分析各種因素完成任務的人,而不是那種隻懂得分析無法完成的因素的人。”結果,在下一次會議中,那個認為無法完成的員工再也沒出現。
對事件的樂觀解釋和悲觀解釋,取決於我們心裏會給自己怎樣的暗示。美國總統裏根最喜歡講的事例是,一個父親有一對性格截然相反的兒子,一個過分樂觀,一個過分悲觀,他想讓兩個兒子的情緒狀態都變得正常一點。他把悲觀的兒子送到到處堆著玩具的房間,以為兒子會變得樂觀,沒想到兒子仍然會哭,他問悲觀的兒子擔心什麼,兒子回答說:“我怕有人偷走玩具。”他把樂觀的兒子送到一間到處是馬糞的房間,以為樂觀的兒子不會再情緒高漲,沒想到兒子仍非常興奮,他問樂觀的兒子高興什麼,兒子回答說:“我看到了馬糞,這裏一定有一匹小馬。”
說到底,性格決定了人長期的心理模式。樂觀的人,會習慣性地給自己積極的暗示;悲觀的人,會習慣性地給自己消極的暗示。要想改變自己一生因果環環相扣的命運,就要從改造自己的性格入手,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轉變自己的心態。性格不改變,治標不治本。
我們都應該運用“ABCDE理論”,擁有正麵的心態,遇急事不抱怨,遇難事不推諉,整合一切可以完成任務的因素,努力去高效地達成目標。每個人都擁有驚人的能量,隻有在有效整合、積極行動的信念支配之下,才能有爆發力!
能包容他人的不足,是一種強大
在美國的一家菜市場,有一位中國婦人開設的店鋪生意很好,遭到了周圍店主的嫉妒。有人故意把垃圾袋放在她的店鋪前,製造晦氣,想要影響她的生意,破壞她的好運氣。每次看到門口的垃圾袋,中國婦人都一聲不吭地清理掉,隔壁賣菜的美國人不解地問:“你為什麼不生氣呢?”中國婦人微笑地回答:“在我們國家的文化裏,吃虧是福。有人想要讓我吃虧,就是把福送給我,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來越紅火嗎?”她的話傳出去之後,再也沒有人往她的門口扔垃圾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