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5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1 / 3)

成長的歲月裏,若曾有過安靜的體會,

將會成為一生的美好記憶和堅持下去的力量。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

有一粒沙子,每天在海灘上看著人來人往、潮漲潮落,它總覺得自己不夠獨特,沒有存在的獨特價值。有一天,它滑入蚌殼裏,看不到漫天的星辰、綿延的海岸線和漂亮的船隻,被包裹在重重的殼裏,透不過氣來,也不能自由地玩耍了。它一直待在這個黑暗世界裏,感到非常寂寞,卻寧願這樣忍受煎熬,也不想再像以前那樣隨波逐流了。不知過了多久,它突然看到一絲光照進來,人們看著它喊道:“哇,這是一粒珍珠吧!真漂亮!”這一瞬間,它找到了自己獨特的價值。

無論沙粒能否變為珍珠,這一粒沙子塑造了自我的品質,和所有有夢想的人一樣。在這個世界上,給自己編織了“夢想”的人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走向欲望,夢想就是他的欲望的呈現,即世俗的名利或短暫的歡樂;第二種是走向無限,把生命融入宇宙的無限中,相信人生有無限的可能,相信並實踐這46個字: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在無限中塑造自我是更高尚的夢想。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像一粒沙,隻要努力塑造自己,最後都會成為自己力所能及的模樣。

華裔籃球運動員林書豪在高中的時候,就展露出過人的籃球天賦。為了更好地打籃球,改變華人身高的劣勢,他靠吃西餐和堅持運動刺激發育,父母的個子不過一米六七,他的身高卻達到了一米九以上,終於不矮人一截,具備了成為一個大個子籃球運動員的基本體格。他憑著在籃球項目上的特殊才能以及良好的文化課成績被哈佛大學錄取,成為常青藤學校小有名氣的校籃球運動員。很少有名校的籃球運動員在職業籃球聯盟NBA(美國國家籃球協會)非常耀眼,所以當他參加NBA的選秀落選之後感到非常沮喪,好像已經和夢想失之交臂。不過靠著在選秀時的表現,他還是獲得了許多NBA球隊拋來的橄欖枝,但隻是試訓而已,他想等待一份真正穩定的NBA的合同的到來。他在較低級別的夏季聯賽的籃球賽場上揮汗如雨,盡情展現球技,終於在2010年得到了金州勇士隊的合同,成為第一位NBA美籍華裔球員。可惜在這個高級別的賽事上,菜鳥球員林書豪隻是坐在板凳上的替補,他能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並不是很多,又由於傷病不斷,他在第二年就被勇士隊裁掉了,轉而和休斯頓火箭隊簽約。但是,火箭隊裏控球後衛這個位置的競爭者太多,他又並無高人一等之處,所以還沒獲得正式的表現機會,就又被火箭隊裁掉了。2011年的最後幾天,林書豪和紐約的尼克斯隊簽約,沒過多久,被下放到低級別的賽事中,由於表現出色,才再一次被召回來。此時,尼克斯還在猶豫不決的階段,沒有和他簽訂一份保障合同,隨時可能將裁掉。林書豪跟著球隊參加一場接一場的比賽,卻都是坐在板凳上打發寂寞的時光,看著別人在球場上熱鬧。一天、兩天、三天……十天之後,也許他就要離開尼克斯隊。

在紐約的這段時間裏,他還沒確定能在這裏落腳,連正式睡覺的地方都沒有,隻能睡在隊友家的沙發上。他不知道自己的明天會在哪裏。他隻是別人眼裏微不足道的“替補”,就像海灘上的一粒沙,與他類似的人太多了,無論他在球隊裏默默無聞還是展露鋒芒,都會麵臨可能隨時出局的命運,甚至永遠告別NBA。寂寞啊,寂寞,不在寂寞中爆發,就在寂寞中沉沒!

坐在板凳上寂寞等待的時間裏,這支紐約的球隊湊巧接連出現幾個傷病隊員,林書豪獲得了上場的機會,拚命刷數據,第一場正式比賽得到25分,引起了主教練的注意。到了下一場,就從替補轉正為首發球員,連續七場都獲得了較高分,接連在關鍵時刻幫球隊反敗為勝,一兩周之內在紐約刮起了“林瘋狂”,很快成為全球風靡的籃球球星,備受矚目。這就好像那一粒沙子變成了珍珠後的模樣,終於發出了自己獨特的光芒。他終於獲得一份有保障的合同,不用擔心過幾天就被裁掉了。命運的轉折上演了奇跡,他成為2012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的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排行榜第一名。從此,他成為一名屬於NBA的有頗高知名度的真正的籃球運動員,在媒體上的曝光率一直都很高,為他贏得了比普通球員更多的名利。

林書豪在籃球運動中塑造了自我。他一直相信上帝會給他很好的安排,結果終於沒讓他失望。他將自己的命運融入了宇宙的無限之中,麵對再多困難也不拋棄自我,終於讓自己的夢想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生命軌跡的實現形式。

那些放棄了重塑自我的人過早地步入世俗的平庸生活,滿足於眼前短暫的一切,從不想去探索生命的本質和成功的規律,輕易就自我否定。那些人既耐不住寂寞,也無法享受在世間備受矚目的那種繁華,隻能在自己的小圈子裏從出生走向死亡,畏懼挫折,害怕挑戰。自始至終敷衍地對待自己的夢想,也就會遠離更強烈、更深刻和更持久的幸福。

塑造自我,永遠是人活著的意義。蘋果公司CEO喬布斯一生以創造完美的品牌產品為己任,在這個世俗目的實現的同時,他自身的價值也得以體現。他最重要的創業夥伴沃茲尼亞克是這樣評價他的:“他的天才在於實現別人不可實現的幻想。”他把一項賺錢的事業升華到了人的價值層麵。所有的產品都是心血,而你自己就是最大的產品。當你想要把自己塑造成接得住“天降大任”的大英雄,就要承受塑造自我必經的不斷探索生命本質和命運規律的艱難曆程,在堅持時耐得住寂寞,在得到時守得住繁華。人一生的價值就在於塑造最令自己滿意的產品:就是你自己!

孤獨是人生的必需品

幾年前,跟哥們兒在酒吧喝酒,突然說起《一聲歎息》這部電影,跟著感慨泛濫起來。他是個風流的人,偏偏是個情種,無論與哪家姑娘交好,都會付出真情。時間長了,難免境遇尷尬,這兩日家中就正沸反盈天,外麵也橫眉怒目,過得苦不堪言。夫人賢惠持家、包容體貼,讓他萬難割舍,但門外多情、嬌媚的姑娘們又令他欲罷不能。於是天天周旋於其間,對左一個好言相慰,對右一個指天發誓。

作為朋友,我想安慰他兩句,但突然口拙,想不起說什麼就忍不住歎了一口氣。這時候他說:“有時候麵對很多事情,你真的就隻能這麼歎息一聲。”當時我們倆跟演話劇似的,那表情、神態肯定很有表現力,後來我因為打瞌睡先走了,剩下他和幾個朋友還在音樂和煙霧環繞的地方繼續杯盞惆悵。

其實我想對他說的是:“你把自己當成什麼了?”

王小波說:“人有無尊嚴,有一個簡單的判據,是看他被當作一個人還是一個東西來對待。”我們生活在世界上,並不一定是權貴,總難免攀附於他人。凡是對某事或某物欲罷不能、難割難舍,甚至不惜以肉體或精神置換的,便是攀附。一個龐大炫目的人脈圈,一個暗自夢想的愛人,一筆數目誘人的金錢,一個惹人垂涎的高位等等,我們投身喧囂,搖舌聒噪,或巧取豪奪,或急功近利,或亦步亦趨,或誠惶誠恐,將身外之物置於個體生命的存在之上,以王小波的標準來看,這種狀態叫作物化。

存在主義先驅薩特認為,存在先於本質。這句話很好理解,譬如勺子出現在世上時本質就已經注定,是飲食的工具。萬物皆可以定其本質,唯人不可,因其非物。我們有靈魂,是真正的存在。沒有一個人是注定為了某個意義或目的而生,隻是在成長、生存、行動的過程中,不斷為自己尋找目的和意義,看上去便有了本質。當我們談論某人本質良好或惡劣的時候,說的不是他,而是他的過往、曆史、經驗與知識。於是我們首先是人,是生命,是不確定、不被定義的存在。我們擁有絕對自由,並苦於自由。

自由甚苦,沒有歸宿,我們煎熬於生存的不確定與風險,還不如一把勺子自在坦然。於是我們有了被物化的前提,相信自己將歸宿於某處,並將在彼處尋得安寧與幸福。換句話說,我們都在潛意識裏傾向於相信自己是為某物或某事而生的“勺子”,並將安於彼岸。有人利欲熏心、拜金主義;有人色迷心竅、招蜂引蝶;有人專斷弄權、飛揚跋扈;有人心懷夢想、窮且益堅。紅塵萬象都不過是個體渴望從絕對自由的苦惱中解脫,投入一個可預料的、沒有風險的溫暖世界中去。

適度的物化應當是健康的、和諧的。存在主義所言的“絕對自由”並非某種道德判斷或價值取向,它隻是對人類處境的冷靜描述。身為肉眼凡胎,食五穀雜糧,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讓自己始終心無掛礙。隻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無論我們被物化的程度有多深,無論我們在尋找本質的路上走多遠,自由、風險與不確定性就是我們本身,如影隨形。就像我那位深陷紅粉泥沼的朋友一般,自以為八麵玲瓏,卻遭四麵楚歌;自以為擁有萬花叢中過但片葉不沾身的天賦,卻注定無法被定義成那把專屬於情愛的勺子;自以為那些姑娘是為自己而生,而自己也是為了與她們的情愛而活,卻得到了難以預料的結果。

於是,在喧鬧、華麗的物化生活之外,孤獨就變得至關重要起來。它的出現意味著從構築彼岸的努力中暫時停下,從迎來送往的遊戲中暫時出局,從追逐攀附的行動中暫時抽身,拋開生命存在之外的各種自我預設和定義,清醒地體會到:人首先是由自己造就的,而不是外來的某些東西。你的行為決定了你的本質,不同的行為又在刷新自己的本質,不會有任何一種本質是為你準備的,也不會有一種本質能定義終身。聽從境遇的安排並屈服於其中是一種罪,隻有自由意誌和自由選擇才是終極出路。

薩特在其極戲劇名作《禁閉》中描繪了這樣一個場麵:加爾散、伊內斯和艾斯黛爾均因有罪墜入了地獄,他們驚異地發現,地獄沒有刑具,沒有魔鬼,隻是一個房間和他們三個人。他們在消磨時光中開始談情說愛、拉攏熟絡,又彼此談及所犯罪行,並嚐試將高尚的麵具戴在自己臉上,譴責他人、互相牽製、鉤心鬥角。最後加爾散發出悲歎:“說起地獄,你們便會想到硫黃、烤架、皮鞭,何必要硫黃呢?他人就是地獄。”

這出戲極其深邃地指出人的困境。當我們嚐試去進入人群,構築並維持自己想象中的歸宿,他人就成為了地獄的硫黃、烤架和皮鞭,帶來持續不斷的痛苦和煎熬。這也是眾生皆苦的真相。自我物化來尋求歸宿的嚐試未必會帶來好的結果。當你自以為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卻困囿於無路可走的窘境時,便需要從自我預設的定義中隨時抽身,主動走進孤獨中冷靜反觀。

我那位朋友有位智慧的賢妻,她不吵不鬧,甚至沒有告訴娘家真相,便收拾行囊悄然從丈夫的生活中消失。三天後,那位朋友拿著一束玫瑰花站在妻子公司門前等候,看到身形窈窕、容光煥發的妻子與同事從寫字樓裏走出,上前獻媚卻得到禮貌回應:“謝謝你,不過我不方便收,一會兒還跟人有約。”

“跟……跟誰?”

妻子嫣然一笑。

“我以前問過你嗎?”

悻悻而不知所以,心裏似狂風暴雨。朋友當晚拉我喝酒,被我狠狠恥笑一夜,酩酊大醉之後給妻子連撥數十個電話,卻無一接通。看著他抓耳撓腮、急火攻心的樣子,我竟然有些欣慰。那個女人沒有被定義,沒有被預設,適度物化,心中有愛,卻勇於做出選擇,不將任何一個暫時的場景當成自己的終極歸宿,保持著冷靜和隱秘的孤獨。她不是勺子,而是一個人。

就這樣孔雀東南飛數月,朋友日漸消沉,光鮮的外表漸趨邋遢,身邊的鶯鶯燕燕也漸漸消失。我再見他時,他胡子拉碴、眼神萎靡,隻剩強顏歡笑。他變成了一個被物化過頭到崩潰又不敢做出選擇的弱者。

“她要跟我離婚。”

“你打算怎麼辦?”

“怎麼辦?挽救不回來了!”他一聲歎息。

我聳聳肩道:“那就離唄,你身邊不是還有那麼多女孩嗎?”

“哼!”朋友冷嗤一聲,“都不靠譜,我現在這樣子,誰還把我當回事?失敗者,我他媽的確實是人生的失敗者。”

前往民政局那天,朋友一言不發,目光呆滯。站在大門口,忽然兩行清淚流下。

“怎麼?觸景生情?”妻子微笑,淡定從容。

“沒什麼,下次別找我這樣的。”朋友一咬牙,當先邁步,卻被一隻秀手揪住了衣襟。

“怎麼了?”

“我沒帶身份證。”

朋友癡癡地看著眼前的美人,足足數十秒。嬌妻唇角翹起一絲狡黠的微笑。他驚醒過來,一把摟住伊人纖腰,泣不成聲。

至於我,早就知道了這個結果。畢竟,她需要有人來幫忙打探這“孫子”的心態和想法。

這是她和我約定的一個局。

畢竟,她愛他如此之深,以他之愚鈍難解。

學會與孤獨做伴

人的內心中每天都有兩個主角在爭分奪秒地爭奪心靈的主導權。一個是小我,它就像是廚師端出來的菜,五花八門,愛咋樣就咋樣,依靠的是像細胞一樣廣泛而複雜的自我意識,《西遊記》中叛逆而驕傲的猴子、貪食好色的豬、放縱犯錯後又被馴服的白龍馬、外在醜惡和內心憨厚並存的沙僧都是小我的幻象;一個是大我,擁有上帝型人格,每天都在追隨真理,念經、念經還是念經,唐僧就是大我的幻象。

你想讓小我主導自己,還是讓大我主導自己呢?它倆常常是對立的,而且都很執著。小我存在的地方,便沒有大我;大我存在的地方,便沒有小我。貪食好色的豬八戒犯毛病了,就想離開唐僧的隊伍,正是這個原因。因為在唐僧眼裏,是不容他貪食好色的。唐僧喜歡對猴子念緊箍咒,也是這個原因,若放任猴子成天活蹦亂跳地玩鬧好鬥,沒事找事,它還能有耐心到西天去取經?

比起小我總是搞出事情來,大我是如此簡單,就像唐僧那樣能夠與孤獨做伴,穿山越嶺,不畏浮雲般變化莫測的艱難險阻,到萬裏之外遙遠的國度尋求真理。“尋求真理”這四個字進行世俗寓意的轉換,就是“達成目標”。

思考一下《西遊記》中的取經團隊,離開代表了大我的唐僧,這個團隊還能取得真經,載譽而歸,戴上鬥戰勝佛、淨壇使者的金冠嗎?

小我是愛折騰的,充滿了激情,機敏而好鬥,自我意誌很強烈,受到欲望的左右,就像沉浸在繁華中的眾生每天的心態。但是,它東闖蕩、西闖蕩,在世界的權利結構中上上下下,結果可能還是被壓在佛陀的五行山下,和荒草野塚做伴,再有本領,也隻是在繁華的泥沼中打滾,難有真正的作為。

隻有看到小我不斷因自私犯錯、缺乏方向引領——像無數支小箭到處找靶子攻擊,才知道大我的可貴。大我有愛心、低調、謙卑、願意付出、憐憫他人,追求內在和諧,有耐心和責任感,目標專一恒定,隻要它認定的價值,就會去遵循,凡是它想要達成的目標,就能忍受孤獨去獲得。小我和大我的不同,是價值觀的不同。小我執著於形形色色的膚淺的欲念,大我相信有舍才有得,在人生旅程中的選擇都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價值。

難道你不想完善自己,依靠大我獲得真理和實現目標嗎?清華大學有一位保安堅持在學校做旁聽生,結果考上山東師範大學,成了本科生。武漢一所大學的圖書館的四名保安通過一年的努力,也都考上了研究生,號稱“勵誌保安團”。這四個保安原本都是考研落榜生,到圖書館擔任職位很低的保安,就是為了能在孤獨的氛圍中,更好地投入學習,下班後脫下保安服就去圖書館和自習室,晚上就睡在圖書館內的宿舍,遠離了世俗的利益糾紛和自私自利,從早到晚都是出入圖書館,還能不專心學習嗎?

很多成功的人都是這樣,在實現小我中屢次失敗,卻在追尋大我中重生。在現實生活的世俗名利場中,掌控人的心靈主導權的常常是小我,我們很容易沉浸在自我意識中,懷有欲望、失望、懷疑、迷信、驕傲、嫉妒、憎恨、悲傷等情緒。由於人必須堅持利己主義才能生存下來,你隻要活著,就必須和別人競爭,就不得不以自我為中心。得失心非常重而時時刻刻在意你的名聲、你的收獲,經常會使你感到痛苦和憤怒,為了抓住眼前的一斤一兩的利益,殫精竭慮,有這麼多束縛,怎麼能騰出心裏的空間追求更高的真理,得到更大的成果呢?

曾子自稱“吾日三省吾身”,必須不斷地反省昨天和今天的自己,才能成為更好的人。耶穌也說,無論誰想要成為他的弟子,必須做到“每天都否定自我”。在他們看來,要放棄很多東西才能認識並獲得真理。隻有放棄自私狹隘的欲念、充滿了偏見的自我意識,才能看到真理,收獲內在的和諧。這樣的自我否定,往往要在孤獨的心境中才能完成,而不是在和喧囂雜亂的世界打交道時……因為孤獨的時候,人才能接觸到自我,才能看到自我意識中充滿了偏見和狹隘的想法。遠離每一個浮躁淺薄的欲望,並不斷否定錯誤的自我意識,執著自己內心確定的目標,大我才能獲得掌控心靈主導權的勝利。

你能想象玄奘取經路上過的是作威作福的欽差生活嗎?每天吆五喝六、大吃大喝的人,固然在世俗中會變得很圓滑和狡獪,但是遇到真正的人生考驗時,目光短淺和剛愎自用的人就很難有堅強的意誌跨越過去,動不動就會像豬八戒一樣打定主意回高老莊去了。因為他們把自己隨時產生的欲念當信條,熱衷於色欲、食欲、睡欲等,意誌力弱,怎麼可能數十年如一日地行之千裏?孤獨的人才是有信仰的人,而且他的信仰就是為了信念可以放棄一切。

學會與孤獨做伴,就是為了讓大我掌控心靈的主導權,去追求人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打敗小我產生的變化不定、動蕩浮躁的情緒,內心保持平和安寧,從而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能看到自己和世界上的其他人及事情的真正關聯,找到通向成功的路徑。可以這麼說,真正的成功都是大我戰勝了小我的結果。

有些路,最好一個人走

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一些特殊的時刻。

命運突如其來,像一場不期而遇的大雪,遮天蔽日,勢不可擋。人在這一刻被從熟悉的世界剝離,對自我的認知、對生命的目的都應聲崩解。

我曾沉迷於一個熱門網絡遊戲,有個親密的戰友叫小月。她的角色是輔助型職業,專司治療、加持等工作,我們都是紅著眼睛的狼,遇見不同陣營玩家便瘋了似的撲上去撕咬,哪怕對方等級高出許多。小月的神通就在此時顯現,有她在身後,不必擔心輕易“撲街”,甚至不用騰出太多精力保護她,她有足夠的技巧保護自己。每當在野外幹掉幾個落單的敵對陣營玩家,我們便輸入“跳舞”的指令,圍著“屍體”活蹦亂跳,肆意慶祝。而小月則貓哭耗子假慈悲地跪在地上哭泣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