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修煉五 脆弱:讓你的心走上強大之路(3 / 3)

老師的一句戲言,男孩卻當了真,回到家沒日沒夜地背單詞、做英語,於是他的英語成績飛速提高,老師們都很驚訝。高考時,他的英語成績考到了130多分,讓老師與同學們大吃一驚。這個男孩首先給輔導班的老師打電話,感謝他的提點,輔導班的老師聽了之後說:“什麼?你真的背下了整本詞典,還把所有習題做了五遍?”

堅強是什麼?堅強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一種質樸的力量。堅強的人為了一個目標,可以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也不在乎一時的得失,即使受到打擊,他們也願意忍住悲傷,一次次站起來,因為他們始終堅持自己的目標,知道如果倒下,就不能實現自己的願望。

堅強的人有時甚至有點兒“傻”,就像故事中的那個男孩,一遍又一遍地背單詞、做習題。如果付出比別人多數倍的努力,得到的可能是不如別人的成績,如果能接受這種狀況,並且願意繼續努力,這就是堅強。梅花香自苦寒來,堅強的人能夠忍他人所不能忍的,一定會做出一番他人不能企及的成就。

1.坦然地接受失去,對自己說:“沒什麼。”

導致內向者敏感的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失敗與失去。內向者的付出往往比別人多,所遭受的失敗的打擊也就更大,而失去是因為曾經擁有,內向的人一向懂得珍惜,失去對他們的傷害比一般人更重。

堅強的人會對自己說:“這沒什麼。”這是一種自我安慰,更是在鼓勵自己看向明天。“沒什麼”並不代表你不在乎,而是一種負責任的在乎。麵對失敗,最好的辦法是重新開始,直到成功;麵對失去,最好的選擇是珍惜自己,即使不能失而複得,也要在自己的心中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你過得好,那份印象也會格外美麗,否則,它隻是你失敗的注腳。

2.要有百折不撓的毅力

一個人想要變得堅強,就要有克服困難、超越自我的毅力。毅力代表著時間和精力的持久、專注,能否扛住打擊、頂住壓力、不計較得失、一心一意地做一件事,代表著你是否有毅力。毅力是成功者具備的共同素質,沒有毅力的人,做事做不精,也做不長,隻適合順風散步,不能逆風飛翔。想要堅強,就要磨礪自己,用毅力說話。

3.讓自己笨一點兒、傻一點兒、苦一點兒

有些時候,“笨”不代表智商低,而是代表實現目標下的苦功;“傻”不代表情商低,而是即使別人說了這麼做沒意義,他們依然會堅持到底,有一種堅韌不拔的幹勁兒;“苦”也不代表人生的悲慘,而代表一種人生境界。

想要實現目標,不要總是想著走捷徑,而是要讓自己堅強一點兒,主動吃苦、懂得犯傻,更要會做“笨”功。在磨難中,你會發現自己的承受能力越來越強,逐漸告別敏感,如此,你不再關注身邊的幹擾,而是關心自己有沒有進步,這時候,你會離夢想越來越近。

4.堅定夢想,永遠不要喪失信心

堅強需要一個支點,這個支點也是人生進取的動力,這個支點就是你對未來的夢想。你期望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想要過哪一種生活?夢想是一種力量,能夠激勵你作出改變,讓脆弱的你變得堅強有力,勇敢地選擇自己的路。

信心是堅強最好的夥伴,當你下定決心,就一定要對自己充滿信心,不要在乎打擊,所有的打擊都隻是成功的預演、前進道路上的考驗。堅強是一種質樸而強大的力量,它讓人們脆弱的神經不斷強化,讓雙手與雙腳更加有力,讓人們相信彩虹總是在風雨之後,努力的人一定會有出頭之日。

越是內向,越要表明態度

內向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總會遇到一個難關:表態。我們也許有過這樣的經驗:讓內向者表態是痛苦的,因為他們總是吞吞吐吐的,不要認為他們沒有思考能力,其實他們可能滿肚子學問、很有見地。

致使內向的人為表態而痛苦的原因有三個:首先,他們克製不了自卑意識,擔心說出的話不被重視和接受,不如不說;其次,他們對表態這個行為非常謹慎,需要考慮很多事,這就讓他們看上去總是遲遲不願表態;最後,一旦別人表了態,他們考慮的事情就更多:例如說話會不會得罪人、會不會讓人難以接受,等等,於是他們幹脆不表態。就因為如此,內向者經常給人一種唯唯諾諾的印象。

表態同樣是一種釋放,在心裏有主意是不夠的,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主意說出來並付諸實踐,它僅僅是你心頭的一個念頭。內向者很容易被人控製情緒,所以你更要在被影響之前首先發出聲音、奠定自己做事的基調,如此一來,才能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否則就會變成別人說什麼你聽什麼,別人做什麼你附和什麼,似乎完全沒有自己的主意。

森林裏有一隻內向的獅子,它有點兒膽小,不愛說話,聽到風吹草動就嚇得逃命,常常讓其他動物哭笑不得。不過,這隻獅子溫和又善良,不像其他巨型動物那樣動輒耀武揚威,森林裏的動物都很喜歡這隻獅子。

烏鴉最喜歡找獅子聊天,聊著聊著它就開始吹噓自己的歌喉,然後唱歌給獅子聽,烏鴉的嗓子嘶啞,唱起歌來沒有調子,獅子聽著非常痛苦。因為不想傷害烏鴉的自尊心,獅子從來不對烏鴉提出意見。

沒想到烏鴉越唱越起勁兒,每天都要對獅子唱上幾個鍾頭,還對獅子說:“我終於發現我是個天才歌手,有一天當我像夜鶯一樣開演唱會的時候,一定讓你坐特等席!”獅子唯唯諾諾地答應著,心裏卻苦不堪言,心想,究竟什麼時候它才能不聽烏鴉這難聽的歌呢?

內向的人常被人評價為“老實”、“實在”,就像故事中的這隻獅子,耐著性子一次一次地聽烏鴉唱歌,有些人也許會認為它善良,也有人會暗自笑它自作自受。明明別人做了讓自己不滿的事,卻不去指責,也不去提醒,這會給對方造成一種錯覺:他不討厭這樣。所以,結果也隻能由這個不表示明確態度的人承擔,在這個故事中,錯者不是烏鴉,而是獅子。

很多時候,內向的人在表態時不知如何說話,幹脆選擇沉默,卻忘了有句話叫:“沉默就等於默認。”你真的想“默認”嗎?如果不想,就要說句拒絕的話。不表明態度,就讓人認為你沒有態度,繼而認為你沒有主見,最後斷定你根本沒有見識,什麼事都不必問你。事實上,沒有態度的人經常被人忽視甚至輕視。

越是內向的人越要敢於表明態度,這也是實現人格獨立的一個很重要的步驟,想要別人正視你,就要有屬於自己的聲音;想要別人重視你,就要盡量展現自己的優秀。學會對人、對事表明態度是獲得他人尊重的第一步。那麼,如何更好地表明你的態度呢?

1.明確地說出你的喜好

在談話中,什麼話題最能代表一個人的性格?恐怕要屬他的喜好。一個做什麼都“隨便”的人,不會讓人感覺隨性,隻會讓人覺得他對什麼都不滿意,與其如此,不如直接說出自己的喜好,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說不感興趣。其實,每個人都有尊重他人的意識,你說出了自己的喜好,他們和你交往的時候就會注意一些問題,讓你們的關係更加融洽。

內向的人將喜好當作自己的隱私,有時候不願和人分享。不妨拿出你認為不要緊的部分讓別人知道,總之,要讓別人了解你的喜好,你才是個有血有肉的存在。

2.要注意表態時的方法

表態時需要注意方法,表態並不是要與人作對,即使你與對方的觀點相悖;表態也不是誓師大會,即使那代表了你的決心。表態時,聲音需要堅定,但也不需要提高聲調、情緒激動,此外,神色不要閃躲、慌張,那都會讓人覺得你的表態是違心之論。

人際關係有很複雜的一麵,有的時候,表態代表了你的立場,就像曆史上有名的“指鹿為馬”,表態的群臣實際上在完成一次“站隊”,這個時候,你需要謹慎,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兩全其美,不要害怕被牽扯,深思熟慮的抉擇,本身就具有意義。

3.要勇於維護自己的權利

內向的人常常吃虧,一半是因為他們好脾氣,一半是因為他們自己不懂得維護應有的利益,有些時候甚至不知道自己吃了虧。如果一個人總是不重視自己的權利,就會被人當成軟柿子隨便捏,要知道維護自己的權利是天經地義的事。

內向的人很難把人與人的關係理解為某種利益關係,舉個例子,他們付錢買了貨物,售後原本就是商家的責任,但當貨物出現問題,他們不敢理直氣壯地去找商家,反倒會想自己會不會給店家添麻煩。有人情味兒固然好,但要想想你支付的金錢原本就包含了售後服務,這個時候不要一味地為別人考慮,你也該學會多為自己考慮。

表明態度是實現人格獨立的開始,當你學會麵對抉擇、說出抉擇時,也就麵對了責任、承擔了責任。內向的人通過表達立場,能夠逐漸改掉回避問題的習慣,當他們越來越多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便成功地進入了外向世界。

放棄依賴,人格不需要拐杖

內向的人心中最大的願望是什麼?身邊有一個或很多個值得他們依賴的人。這種充滿溫情與依戀的情懷無可厚非,誰不希望身邊有個依靠?悲傷的時候能夠給你安慰;困難的時候願意提供幫助;迷茫的時候能提出善意而有效的見解……有這樣的人陪著自己,無論何時,心都是踏實的、溫暖的。

但在內向的人身上,事情會變得稍微複雜一些。內向的人一旦形成依賴心理,他們的依賴就會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麵,簡直像藤蔓附著在牆壁上,無論怎樣也不願與對方分開,一旦對方不在,他們就會失去支撐,完全沒有應對問題的能力。他們太過依賴那些自己信任的人,卻忘記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沒有人能夠時時刻刻地陪著自己。

依賴他人並不是錯,錯在過分依賴,把對方當作自己思想的一部分,需要借助對方才能做事。就像一個殘疾人,失去拐杖就不能走路,過分依賴就是人格的拐杖,如果失去仰仗,就寸步難行。這與獨立的含義背道而馳,想要獨立,就不能過分依賴什麼,或者說,一個獨立的人過分依靠的事物隻有一件:自己的能力。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孫子曾經講過這樣一件事。

在他還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在花園爬梯子玩,他的個子太矮,爬不上高高的梯子,但又想站在梯子上俯瞰花園的花草,於是他向自己的爺爺求助。

洛克菲勒爽快地答應了他,扶著他的身子讓他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可是爬到一半的時候,他突然發現爺爺的雙手鬆開了,他一慌,腳下踩不穩,整個人滾了下去,摔得鼻青臉腫。從此以後,他明白誰的幫助都不可靠,隻有自己才是靠得住的。

長大後,當他再一次和爺爺提起這件事,洛克菲勒承認他是故意鬆開了雙手,他想在孫子幼小的心靈裏留下這樣的印象:凡事要靠自己,不要依賴他人。

很多人不願意接受一個殘忍的事實:沒有人能一直幫助你、保護你,但是,那個告訴你事實的人實際上是真正關心你的人。就像故事中的洛克菲勒,他疼愛自己的孫子,害怕孫子在溫室中失去獨立的能力,失去對事物的體察與洞見,所以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人必須依靠自己,而不是在遇到困難的第一時間向他人呼救。

何況,看別人吃飯,並不能填飽你自己的肚子。寄希望於別人協助你,如果那些人剛好要忙自己的事,你還做不做事?或者,你還能不能把事情辦成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既然自己能做好,為什麼一定要麻煩別人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首先要檢討自己的能力,考慮如何提高自己才能成功,而不是在別人身上找原因。

一個人想要擁有獨立的人格,必須放棄對他人的過度依賴,這些依賴既包括行動上的求助,也包括心理上的遵從。如何讓自己一步步地獨立起來?請參考以下一些方法:

1.不要總是希望別人來幫自己

首先你要弄清楚一件事:別人沒有義務圍著你轉,別人對你付出是一種情分,而不是必須要做的事。總是希望別人幫自己做事的人有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他們把自己放在被幫助的地位,在實際上變成了一種示弱。但是,你真的那麼沒用嗎?

何況,當你將自己應該完成的事交給別人,你就喪失了一個學習、成長的機會,這是你自己的損失。一時的省事會造成長久的惰性,一旦幫助你的人不在了,你就會覺得自己連最簡單的事都做不好,一切都要重新學起,早知如此,當初就應該勤快一點兒。

2.不要總是聽別人的意見

依賴不僅體現在行動上,依賴在更多的時候是一種情結、一種對他人意見的深信不疑,一旦少了這些意見,你就會再也拿不定主意,你會覺得自己像個沒有顏料的畫家、沒有汽油的賽車手、沒有木頭的雕刻師……總之,你把別人當成了你的寶庫,整天想著借助別人的想法和建議。

有時候,你麵對的是別人的很多的建議,讓你不知道如何選擇,你習慣了相信一些人,當他們意見相左時,你自己也會變得思維混亂,這就是過分依賴所帶來的壞處。

3.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拿出自己的主意

人必須學會獨立思考,有了自己的主意才能放下拐杖、獨立做事。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根據自己現有的經驗判斷一件事,得出對與錯、善與惡、行與不行等結論,如果思考得更深入,你也能分析出它的成因和發展趨勢。也許此刻的你還沒有那麼多的分析能力,但隨著你思考的深入,這種能力也會一步步加深。

有些意見對你有好處,有些意見未必適合你,你不需要對任何人言聽計從,是時候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了,即使你因為自己的想法摔了跟頭,也會在摸爬滾打中總結出屬於自己的一套經驗。還要注意的是,過分執著於自己的念頭難免會走彎路,把他人的經驗和自己的主意結合起來,小心嚐試,才是成功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