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傳 泗州城的末日 結束語 黃河的苦難(2 / 2)

當地百姓有些諺語,如“倒了高家堰,淮揚二府不見麵”以及“一夜飛符開五壩,朝來屋頂已行舟”等,形象地描繪了高家堰對蘇北裏下河地區的巨大影響。高家堰一旦垮塌,下裏河地區淮安到揚州一帶便會一片汪洋,由於入海出口不暢,洪水長期滯溜於地表,淤積的泥沙抬高了了河床湖底,淤淺了河道,淤縮了湖泊。河湖的淤澱使洪水排泄更為不暢,反過來又進一步加速河湖的淤墊,如此惡性循環下去。

終於,黃河不堪人們的擺布,於1855年清鹹豐年間發起了淫威,她像一根過度拉伸變形的彈簧迅速收縮彈回,選擇了一個最快捷的到達海洋的通道,奪濟水在山東營口入海。至此,六百多年漫長的黃河奪淮曆史終於宣告結束。

黃河雖然走了,卻給淮河地區留下一個爛攤子。淮河沒有了入海通道,隻得南下不惜長途跋涉千裏,經過三江營彙入長江,隨江水東流至海。由於淮河排水不暢,導致淮河地區經常是災害連連,通常是“小雨小災、大雨大災,沒雨旱災”,雖然黃淮地區有著肥沃的土地,充足的陽光和豐沛的雨水,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農作物生長,然而由於長年的洪澇災害,卻成為了曆史上有名的貧困地區。

直到解放以後,國家開始治理淮河,開挖蘇北灌溉總渠,打通了淮河與海洋之間的隔閡,這才為淮河找到一個快捷的入海口。至此,淮河水害逐步進入可控範圍,一部分水南流長江,一部分水通過蘇北灌溉總渠直流入海。水災減少,沿岸的百姓終於可以不必背井離鄉出去討飯,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由於黃河長期奪淮,淮河支流山東境內的泗沂沭河係大變,原先沂、沭等河彙入泗水,再由泗水流入淮河。黃河奪泗入淮後,河道淤積,泗、沂、沭河洪水就沒有了出路,便在泗、運、沂的中下遊形成南四湖和駱馬湖,在山東境內形成了一個較為封閉的水係。

而蓄清刷黃工程的最大成就,就是促進了今日意義上洪澤湖的形成。唐宋以前,那裏還隻是幾個如富陵湖、破釜澗、泥墩湖、萬家湖等淺水小湖群,“洪澤”二字初次出現在隋朝。隋煬帝楊廣從洛陽乘龍舟遊幸江都,一路幹旱,經過破釜塘時,喜逢大雨,水位大漲,一望無邊。他一時興起,就將破釜塘改為洪澤浦,洪澤之名由此而來。隨著黃河奪淮、蓄清刷黃,眾多小湖泊遂連成一體,並逐漸擴大,便形成今天如此大規模的洪澤湖。現在的洪澤湖正常情況下近一千六百平方公裏,汛期或大水年份可達三千五百平方公裏。

黃河的水患製造了黃淮地區百姓的災難,而黃淮地區百姓的苦難卻成就了京杭大運河的輝煌。隨著近代鐵路和公路的興起,大運河終於完成了它的曆史使命,逐漸地荒廢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