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1911年8月6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為臨清市)官莊村。季羨林是名副其實的學術巨擘、國學大師,也是著名的曆史學家、作家、語言學家,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更是世界上少數精通吐火羅文的幾位學者之一,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季羨林幼時家中清貧,父母都是當地普通的農民。季羨林6歲時被叔父接到濟南讀私塾,開始了他在濟南的求學生涯。他讀書並不太用功,相比讀《四書》一類的正規課本,他更喜歡讀《彭公案》《濟公傳》一類的,兒時的他對蛤蟆和蝦的重視也遠遠超過了對課堂和老師的喜歡,所幸,每次考試成績都還不錯。1926年,15歲的季羨林考入山東大學附屬高中,後轉入山東省立濟南高中。在這裏,他遇到了國文老師董秋芳,董秋芳是魯迅的友人,同時也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季羨林如是評價董秋芳對他的影響。
高中畢業後,季羨林同所有學子一樣麵臨著繼續學業或就業的選擇。報考“鐵飯碗”郵政局失敗後,季羨林考入了清華大學,專業是西洋文學,其中有兩門選修課對季羨林影響頗大:一門是曆史係陳寅恪先生的“佛經翻譯文學”,另一門是中文係朱光潛先生的“文藝心理學”。季羨林先生曾坦言,這兩門課讓其終生受用不盡。
1935年,不滿足隻做個普通的中學教員,季羨林選擇到德國格丁根大學繼續深造。哥丁根大學為季羨林創造了絕佳的學術研究氛圍,他擁有時間和書籍,閱讀了大量有關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的內容,他的德國教授們也一直鼓勵季羨林學習古印度語言,這對季羨林激勵很大。季羨林認為,在他一生六十多年的學術研究過程中,德國十年是至關重要的十年,他的學術研究發軔不是在清華大學,而是在德國哥丁根大學。
1945年,季羨林由哥丁根到瑞士,1946年,由瑞士回到中國,經陳寅恪先生推薦,在北大執教。在北大執教期間,由於條件所限,季羨林的古代印度語言研究無法繼續下去,也正因為如此,季羨林走上了“雜家”之路,他開始了對印度史、中印文化關係史以及印度佛教史的研究,接手了一些翻譯和研究梵文文學作品的工作,並創作了《柳宗元〈黔之驢〉取材來源考》《〈儒林外史〉取材的來源》《從中印文化關係談到中國梵文的研究》等書。
1966年到1977年是季羨林的磨難期,後期他被分配到係辦公樓和學生宿舍當門衛,負責收發信報一類的雜事。在普通人看來的人生低穀,卻被季羨林視為“難得的好時機”,他趁此機會翻譯了印度古代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曆時五年,並在境遇好轉後得以出版,隨後相繼出版了《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東方文學史》等學術專著,《牛棚雜憶》《人生絮語》《萬泉集》《病榻雜記》等隨筆作品。
1988年,季羨林擔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並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等國家。2009年7月11日,季羨林先生於北京逝世。
季羨林一生專注於學術研究與創作,在語言學、文化學、曆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麵都有很深的造詣。他筆耕不輟,著作等身,即使身在病榻,也未停止讀書創作。他曾在自傳中評價自己:“我這一生是翻譯與創作並舉,語言、曆史與文藝理論齊抓,對比較文學、民間文學等也有濃厚的興趣,是一個典型的、地地道道的‘雜家’。”對於“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這三個被加之其頭上的桂冠,季羨林以文字表態:“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麵目,皆大歡喜。”他的學識、智慧與人格直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輝。他為現代人領略國學魅力與人生哲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