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之用,和為貴”出自《論語·學而》篇。所謂“禮”,即社會的典章製度和道德規範;而“和”,即意為和諧、中和。“禮”的目的是為了“和”,個人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就是“禮之用,和為貴”的終極目標。
季羨林曾說:“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它的精髓是什麼?依我看,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和諧。自古以來,中國就主張和諧,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季老認為,若想達到個人和諧的至高境界,需要具備“知”和“能”這兩個重要條件。“知”就是認知,“能”就是本領,這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知”是“能”的基礎,要先知而後行。同時,一切行動都不能違背“知”,要知行合一。一個人如果做到了這一點,就可以說他的個人和諧了。如果每一個人都和諧了,那麼整個社會也就和諧了。
走走停停,和諧為貴
季羨林先生生於1911年,逝世於2009年,享年98歲。季老不僅是所在學術領域的一顆璀璨明星,而且是人生長河中的一位老壽星。他生性淡泊,他的長壽秘訣就是以和為貴,懂得調和,追求和諧。
季羨林先生認為,一個人的學問、事業、成就甚至愛情,隻有走走停停,不急功近利,不急於求成,講究和諧,才能最終修成正果,走得更遠。道家講究陰陽相合,而萬物得生,就是說這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對立的兩個方麵,一陰一陽,一張一弛,缺少哪一個方麵也不能獨立存在下去。所謂的“和”,就是陰陽和諧,張弛得當,動靜結合,快慢有度。就像琴弦如果繃得太緊就會斷一樣,人如果一直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對人和事計較太多,不懂得以和為貴,辦事效率就會下降,拚命奔波直至最後累倒。
據統計,中國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一共出現過83個王朝,有559人成為帝王。但是在這559人當中,享年80歲以上的隻有5位,70歲以上的有11位,60歲以上的有30位,年逾花甲的皇帝總共有46位。以60歲算作高壽的話,長壽的皇帝大約占總數的8%。
曆史上短命的皇帝比比皆是,除了政變和天生疾病所致之外,多半因為不懂得“禮之用,和為貴”。季老認為,曆代皇帝短壽的原因多是操勞過度,中國的儒家思想最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皇帝也許可以齊家,治國、平天下也都做了,唯獨修身這一項顧不上。他們整日忙於政務,心裏事情太多,把天下重擔放在自己身上,一直背著包袱向前走,時刻不停,人的生命之弦必定會斷。另外,一個皇帝不用和諧的方式處理各種政治關係,不懂得所謂的“中和之美”和“中庸之道”,不以“禮”去規範臣民,而是用皇權管製老百姓,大事小事很容易走極端,多疑、暴躁、猜忌、放縱、虛榮,這些都是造成短命的原因。
因此季老認為,我們如果沒有時間休閑放鬆,身體就會嚴重透支。當陰陽失於協調,器官不得調和,就容易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場。因此,人生要學會緩和,養生的精髓在於走走停停,走得慢一些、緩和一些,身體和精神才能得以舒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