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天人合一:自然不能征服,隻能天人合一(1 / 1)

人類應該是地球上智力最高的生物,但並不是唯一的生物。原始人類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工具不完善,對於自然界的很多災難或者是一些凶猛的野獸並沒有很好的抵禦能力,所以對自然產生了崇拜、敬畏之情。然而,近些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不知什麼時候開始提出了“征服自然”的口號。但是自然並沒有被征服,而且也不可能被征服。我們應心懷敬畏,努力與自然構建和諧的關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談及人與自然關係的問題時,季羨林先生認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可以把“天人合一”理解為人與大自然的關係,他說:“現在人類總想著通過改造、征服自然來證明自己。其實,現實的種種例子已經證明,這不是一個智者的行為。”

真正的智者,總懷有一顆敬畏之心

先師聖賢孔子曾說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其中的“畏天命”,就是說人類要學會敬畏自然。其實,就像道教的天帝、佛教的佛祖一樣,敬畏自然也算是一種信仰,與智力、能力無關。

錢學森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奠基人,可謂德高望重、家喻戶曉。有記者采訪時問他:“您當年從美國回到中國,遇到那麼大的阻力,您不惜放棄一切仍然要回來。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您是一個為執著追求自己的理想,連生命都能放棄的人。那麼,你的人生應該無所畏懼了吧?”錢學森當即搖頭道:“不是這樣的!這世上令我敬畏的東西有很多。比如我們的自然界,比如一些宇宙定律,還有我們中國的許多先哲,以及各行各業辛勤努力的人們,我都很敬畏。”

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總有一些我們知之甚少,但冥冥之中又存在著的東西。哲學上講“聯係是普遍的”,我們和自然萬物之間也是有聯係的,大家相互依存,所以我們要心懷敬畏。季老常常教育自己的學生,對任何事都要懷有一顆敬畏之心,這總是好的,事情無論大小,總與其他人和其他事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蝴蝶振動一次翅膀,也許能引發一場地震。

曆史上的成吉思汗曾率領十幾萬鐵騎橫掃亞歐,軍事上的成就舉世無雙,然而他對天地仍懷有虔誠的敬畏之心。每次打了勝仗,他都要告誡自己,天地何等偉大,一個人再怎麼勇猛卓越,對整個世界來說,也隻是一粒微塵,因為永遠有無法征服的土地,永遠有無法戰勝的敵人。正是這種敬畏之心,讓他擁有了一種強大的力量,並轉化成無堅不摧的戰鬥力。

許多成功者在麵對大自然時總是戰戰兢兢,他們並不是為了作秀,更不是傷春悲秋、多愁善感,而是敬畏之心驅使他們不得不那樣做。成功的人對大自然都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些什麼東西讓他們敬畏,令人不能驕傲自滿、肆意而為。

自然時刻讓我們警醒

《聖經》裏講,因為人類的罪惡,上帝降洪水於世間,這就是“挪亞方舟”故事的由來。許多人不以為然地認為,這種事隻會發生在神話故事裏,並不會成真。那麼,我們來看一些讓人觸目驚心的數字吧!近些年來,全世界有數百種植物、近千種野生動物由於缺少應有的保護而瀕臨滅絕。

或許很多人會說:“這有什麼?我們還活著就好。”誠然,我們人類還沒有遇到滅種的危機,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可以高枕無憂、肆意妄為,如果我們仍對自然隻是無盡地索取,那麼總有一天會自食惡果。而且,這一天來臨的征兆已經出現:近些年來,自然災害頻發,山體滑坡、泥石流、地震、台風、海嘯等給人類的生命和財產帶來了極大的損失。據統計,當今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已達曆史最高值,一些極為罕見的病症也呈上升的趨勢。曾經青山綠水的世界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汙染與破壞。

另外,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南北兩極號稱永不解凍的冰川也開始融化,全球海平麵升高,人類的生存空間被壓縮,位於大洋洲的島國圖瓦盧從2002年開始舉國搬遷。滿目瘡痍的地球一次次地向人類釋放出危險的信號,我們不能再置之不理了。

季老曾發出過這樣振聾發聵的一問:“我們現在天天講和諧,講人與人的和諧,講構建和諧社會,但是為什麼要忽略最原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季老對此身體力行:年過七十的季老仍然堅持能走路絕不坐車的習慣,並且說這是長壽的秘訣之一。季老心存敬畏,虔誠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而且言傳身教。據晚輩們回憶,季老生前一直教導他們要厲行節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這亦是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