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被問及學問研究時,學貫中西的國學泰鬥季羨林認為,無論什麼行業,想要有所進步就必須創新,學術也不例外,創新是學術進步的靈魂。而關於創新,他認為:“是不是真正的創新,就看是不是敢於研究別人沒有研究過的前沿問題,而不是別人已經說過的東西。所謂的優秀學生,就是要有創新。沒有創新,死記硬背,考試成績再好也不是優秀學生。”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百科全書式的“全才”牛頓曾說過:“我之所以在物理學方麵取得不錯的進展,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從哥白尼的‘日心說’了解到了這個世界的奇妙,它開啟了我對物理學以及宏觀、微觀世界的熱情與向往。另外,我也從笛卡爾等現代哲學家以及伽利略、開普勒等天文學家那裏受到了很深的啟發。”可以說,沒有這些人,牛頓是不可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的。然而,隻有這些人而沒有牛頓,物理學也不可能有如此燦爛的今天。那些物理學家代表了物理學的傳統與經典,而牛頓則把他們的理論以及成果加以係統研究、整理總結,並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造福於全人類。
無獨有偶,“兩彈元勳”鄧稼先先生在帶學生從事研究時,也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他說:“人類已有的知識與科技我們必須掌握,而更重要的則是你自己的想法與主意。”有人舉過一個生動的例子:如果把人類現有的科技水平比作一個圓,在這個圓內是人類已知的世界,那麼我們的研究人員就是圍著這個圓的邊緣不停地轉的人。他們深入了解這個圓,然後試圖從一個地方擴大這個圓,這個圓擴展了,那麼人類的已知領域也隨之擴展,伴隨而來的就是科技的巨大進步,人類生存空間與生存方式的進一步優化。
安全刀片的發明者吉利以前是一個瓶蓋公司的推銷員,雖然工作十分努力認真,但過了近20年仍然是個普通推銷員,一事無成。有一天吉利去外地出差,返程前一天住在旅館裏,因為熬夜,第二天起床晚了,匆匆忙忙收拾東西,正當他急著刮胡子時,旅館服務員進來告訴他“再有5分鍾,火車就要開了。”吉利一聽十分緊張,一不小心就把下巴刮破了。他一邊用紙擦血,一邊心想:“如果發明一種不易傷皮膚的刮胡刀,一定大受歡迎。”回家後他潛心鑽研,將市麵上售賣的各種刀片都買了回來,反複地試驗,最後終於發明出了一種安全刀片,他也因此成為世界安全刀片大王。
無論何種行業、何種領域,墨守成規、一成不變都不會有大發展,隻有創新才能進步。我們今天之所以享受著高科技帶來的便捷生活,都與創新息息相關。
博采眾長,不斷創新
古語有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創新的基礎就是古今中外不同的理論儲備與知識儲備。曆史上,每一次大的學術或科技領域的進步都是在豐富的貯備基礎上產生的。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各種學術以及各個流派爭芳鬥豔的局麵,曆史上稱為“百家爭鳴”,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其中流傳較廣、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就有幾十家,可以說是學問發展的一次“春天”。在此基礎上,漢代博采眾長,創造了更加燦爛的文化藝術,並且具有鮮明的特色,產生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典籍。而此後的曆朝曆代都在前人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吸取經驗,求得創新和發展。
尼古拉斯·特斯拉被稱為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天才科學家,他發明的交流發電機造福了全人類,無線傳輸電力、核磁安全技術促成了氫彈和原子彈的試驗成功,隱形飛機廣泛運用於軍事,聚能發電機可達一億伏特穩定電力。他曾經十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從沒去領過獎,他的科學創新與同期水平相比超前了300年,而在應用方麵甚至超越了1000年。
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的所有發明創新都是博采眾長的結果,不斷在前輩科學家的研究基礎上開創新的領域,發明新的應用技術。世界曆史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宣告了電氣時代的到來,電燈、電話、電報等讓遠距離的信息傳送成為現實,方便了人類信息的傳送;電影、留聲機的出現讓人類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充實了人類的精神世界。進入信息時代後,國際互聯網、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質的飛躍。而這些都不是一個人獨創的功勞,而是曆代科學家對前代科學技術的整合與創新。
季老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全人類的共識。而無論是科學技術還是文化藝術,都需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補充新鮮的血液,才能更加燦爛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