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赤子之心:日子要仔細地過,不可太匆匆(1 / 1)

“氣勢浩然,心懷赤子”指的就是心懷浩然正氣,坐擁赤子之心。是的,心懷赤子之心,何懼人世間滄桑起伏。在季老的世界裏,可以清清楚楚讀出赤子之心,任爾世態炎涼,我自巋然不動。他曾說:五四運動以後,我在濟南讀到了俞平伯先生的一篇文章。文中引用了他夫人的話:“從今以後,我們要仔仔細細過日子了。”言外之意就是嫌眼前日子過得不夠仔細,也許就是日子過得太匆匆的意思。

每一次讀季羨林先生的文章,都會有新的認識,使人不禁駐足於書架,流連於此,翻看、思索。

《病榻雜記》是季老在95歲高齡於病床上用情用心寫作而成的。自2002年住院以來,季老在遭受病痛折磨的同時筆耕不休,用心記錄自己的思想,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種對生命價值珍惜的赤子之心,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當生命隕落,一本巨作如晶瑩的珍珠,在用另一種方式延續生命的精彩,這也是對季老赤子之心的回報。擁有赤子之心,即使生命消逝,也能綻放光輝。

惜時學習揚帆,拓寬生命的厚度

季老在書中這樣描述自己:“可我偏又是一個閑不住的人,每天不寫點東西,不讀點什麼書,靜夜自思,仿佛犯了什麼罪。”正是因為嚴格的自我約束、高強度的自我要求,一篇篇樸實無華、感人至深的著作從季老的筆下涓涓而生,赤子之心溢於言表。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即逝,因而季老一生奉行的都是抓緊時間,讓自己的每分每秒都有最大的價值。每天淩晨四點,他總會準時伏案提筆,或寫文章,或做研究,或是讀書,數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被稱為“北大一盞燈”。

然而即使這樣,季老仍時常感歎“時間不夠用”。這種珍視時間的赤子之心,注定了他的不平凡。長年累月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不斷地讀書學習,即便年齡越來越大,也絲毫不影響人生的精彩。從學習中汲取能量,吸取養分,讓大腦接受與時俱進的知識,激發生命的活力,讓生命越來越厚重。

曾經有兩張美國哈佛大學的圖片在網絡傳播,圖片顯示:淩晨四點哈佛大學的圖書館裏,燈火通明,座無虛席,每個人都在一絲不苟、聚精會神地學習……圖片配文是這樣寫的:哈佛是一種象征,最高智慧的象征,最高學府的象征。據統計,哈佛大學培養了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位美國總統以及無數各行各業的精英。這不禁引人深思,中國大學生與美國大學生相比,到底缺失什麼?

也許,最根本的就是學生們對於學習和時間的赤子之心。愛因斯坦曾經提出:“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中國有些大學生,業餘時間多是睡覺、玩樂,極少去做有意義的事情,缺乏思考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大腦變得越來越遲鈍。然而,哈佛的學生們把所有能用的時間都花在學習、讀書、思考、創新上,用他們的話說,就是“忙完秋收忙秋種,學習,學習,再學習”。這些學生懷抱著赤子之心,晝夜學習進取,這就注定他們將來不會成為被社會淘汰的弱者。

我們要像季老那樣,心懷赤子之心,即使時間精力有限,也要充分激發身體和智力的潛能,創造無窮的價值,讓所有的夢想、才情通通都能兌現。

真誠做伴,感受不一樣的美

季老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經曆了許多紛紛擾擾:包辦婚姻,政治複雜,親友離世,現狀悲哀……種種滄桑與他糾纏在一起,但一路走來,他始終懷抱赤子之心,真誠地對待生活:或神傷,或深思,或欣喜,或寬慰……

在大千世界中,我們每天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善美。生活的“真”,赤子之心的“善”,大自然的“美”,一切真善美的事物彼此交叉融合,充滿了我們的人生,也構成了我們獨特的情感體驗。

《職來職往》節目中有一位求職者,他甘願放棄從事很多年的職業,重新開始一份新的工作。當被問及原因時,他這樣回答道:“首先,我是一個父親,為了兒子,為了家庭,我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是的,生活中總有無數的因素阻擋著我們前進的步伐,但縱使困難重重,我們總會想方設法,即使繞遠道而行,即使迂回前行。我們的目標都是前行,隻不過方式不一樣而已。

在人生前進的道路上,我們會哭泣,會痛苦,會無奈,會崩潰,唯一不能做的,便是放棄。我們積極真誠地對待生活,為了責任,為了夢想,為了家庭,不斷努力,即使這條道路充滿艱辛。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在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上,原來有彩虹一般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