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頭本來就講一種生理的東西,用到人身上,就是指人要講氣節。作為一個人,我有我的人格,頂天立地,不管你多大的官,多麼有錢,你做得不對我照樣不買你的賬。——季羨林
世事變化莫測,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往往隨波逐流,改變了自己的本心。但總有一些人堅持自己的信念,無論外界的環境如何變化,始終堅持最初的夢想和追求。季老就是這樣一位世已桑田、心未滄海的智者。
坦蕩無私,揚帆遠航
自古以來人們就對山東人的豪爽多有褒揚,這種真性情在季老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季老一生胸襟坦蕩,無論是對貧者或富者、老者或幼者,還是親戚朋友或毫無關係的陌生人,都能夠坦誠相待,沒有一絲的自私狹隘之心。他對青年學者不遺餘力地讚揚鼓勵,對有成就的人毫不吝惜地讚美,無私地悉心教育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季老一生盡管挫折無數,但他坦蕩無私,這種性格並未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難中被泯滅,反而與磨難同行,在季老的生命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保持良知,綻放光芒
季羨林先生被評為2006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被關押期間翻譯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記》一書,在世事桑田的情況下,用文字總結了許多關於人性的思考。正如季羨林在“感動中國”的頒獎詞中所講的:“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曾經的紅衣少年,如今的白發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雜憶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筆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
季老被萬人敬仰、讚揚、欽佩、喜愛,不僅僅是因為他的文學修養高,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的道德品格高尚。
樸素簡樸,萬人欽佩
季羨林先生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這樣一位集知識、才華、榮譽於一身的學者,理應家境殷實,而他去世後的遺產爭奪風波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但他一生踐行的卻是樸素勤儉。也許他前半生的日子是艱辛的,本就應該簡樸一些,但他後半生絕對是富有的,這時依舊能夠踐行樸素勤儉的原則是十分珍貴的。
對於吃,季老一如既往地沒有特別要求。他的原則就是,填飽肚子,不餓就行。早餐數十年如一日的饅頭、清茶、花生米,午餐和晚餐也以清淡為主,很少吃肉。不僅他個人生活簡樸,在他的帶領下,全家人也都十分簡樸,生活開銷很少。對於穿,他的宗旨是以不變應萬變。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停更替,但一直未變的是季老的一身藍色卡其布中山裝。他的用品也是如此,隻要能用決不丟棄,他的一件雨衣甚至用了50年。這不禁讓人震驚,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確實是季老真實的人生經曆。他的用物哲學就是敝帚自珍。
季老在世事滄桑的變化中,始終奉行著樸素勤儉的原則,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淡泊名利,警醒世人
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發行後,大家更是被季老的魅力所深深折服。他在書中用簡單樸實的文字依次講述了自己是如何看待那些所謂的榮譽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等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桂冠,使他身心疲憊。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麵目,皆大歡喜。”反觀現在的人,頭上的光環一個比一個靚麗,但他們是否真的擔當得起這樣厚重的桂冠呢?這個我們不得而知,隻希望大家能多一點謙遜淡泊,多一點真實魅力,不要被一些莫須有的浮名遮蔽了雙眼。
縱觀季老的一生,什麼都在改變,但他的本心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模樣,純真清澈始終伴隨著他。他用厚重的生命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生命的意義在於即使世已滄桑,也要心未滄海。他用心靈的跋涉告訴我們,懷揣著本心,向光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