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道,是由禪悟道。智者大師雲:非禪不智,非智不禪。禪是思想,是心態,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季羨林先生愛談禪,也一直以禪道精神自律。
淡泊寧靜,超脫的生活方式
古人雲:“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季羨林先生練書法時,寫得最多的就是“淡泊明誌,寧靜致遠”,可見在他的世界裏,淡泊寧靜是占據極大分量的。事實上,季老也一直踐行著淡泊寧靜的準則。
所謂的光環和名利,在季老眼裏,不過是虛名而已。曾有人稱他為“一代宗師”,這樣的稱號多少人求之不得,然而季老的態度卻是“什麼一代宗師,好像聽著不順耳”。有人問他:“如果您給自己下一個定義,應該是什麼?”他思考了一下,說:“我是北大教授、東方學者,這就足夠了。”這是多麼質樸的回答,既沒有耀眼的頭銜,也沒有虛無的光芒。
季老從不居高自傲,一直保持著淡泊寧靜的心態,這樣怎能不令人敬佩?怎能不讓人以他為榜樣?怎能不讓人將他視為“國寶”?
季老雖然淡泊名利,不在意外在的虛名,但是對於別人卻從不吝嗇自己的誇獎。在《我和張中行先生》中,季老這樣稱讚張中行先生:高人、逸人、至人、超人。短短的八個字,卻蘊含了極高的褒獎,是對他人的一種極大的鼓勵。
淡泊寧靜的生活方式可以使我們擺脫無數紛擾,也可以使我們始終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
順其自然,樂觀的生活態度
對於禪道,顧名思義,與道有莫大的關係。季老很喜歡陶淵明的這幾句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事實上,這幾句詩也是季老的座右銘,充分體現了一種禪道的精神,即順其自然的思想。順其自然,其實是一種非常樂觀的生活態度。
季老年近百歲時仍然思維敏捷,筆耕不休,精神抖擻,其根本原因不在於平時刻意的養生。用季老自己的話說:“我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或者不要秘訣。養生不要天天惦記著自己的健康,要順其自然。養生無術是有術。”季老一直奉行“三不主義”,即不鍛煉,不挑食,不嘀咕。用順其自然的方式,始終保持心態平和、情緒穩定,這才是長壽之道。
中國古話說“盡人事而聽天命”,因為人世間因果關係錯綜複雜,隻有在嘈雜中做到順其自然,方能得長壽之道。季老晚年時深知自己年紀已大,生老病死乃是自然現象,所以一直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坦然麵對病魔和衰老。在他的認知裏,在現有的時間裏做好該做的事情,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家人,對得起國家,對得起良心,就足夠了。該來的總會來,等到非走不可的時候,順其自然,坦然離去。
修身養性,自然的生活方式
《中流自在人心:季羨林談修身養性》這本書,是季老關於自我修養的隨筆,書中羅列的觀點,都是季老一生踐行的宗旨:做一個“謙謙君子,溫潤如玉”。
在修養方麵,季老認為人必自愛而後人愛之,他珍惜時光,堅信一寸光陰不可輕。他勸人三思而行,學會容忍,滿招損,謙受益,這是對性格缺憾的維護。他漫談倫理道德,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思。
在心態方麵,他宣揚“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而所謂的知足與知不足、走運與倒黴、毀與譽、緣分與命運等,統統指向一個道理,就是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這是修身養性的重要一筆。
關於品質方麵,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季老談孝道,談尊師,談禮貌,談自省,談做人處世,表達了他對於倫理道德、意誌品質和未來教育的看法。
談愛國時,季老說願生生世世為中國人,他在《中國精神》《中國的民族性》《尋根漫談》等文章中引經據典,深刻闡述修身養性中愛國的重要性。
修養、心態、品質、愛國是季老心中修身養性的幾個重要方麵。擁有了這些,並將其化為生命的一部分,你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生活方式。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用禪道的淡泊寧靜、順其自然、修身養性去麵對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任凡事渾濁,都微笑而過,褪盡鉛華,美好定會守護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