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死生:人生就是一個漸字(1 / 2)

季羨林說道:“看到我已經有了一把子年紀,好多人都問我:有沒有什麼長壽秘訣。我的答複是:我的秘訣就是沒有秘訣,或者不要秘訣。如果非要讓我講出一個秘訣的話,那麼我的秘訣就是:千萬不要讓腦筋懶惰,腦筋要永遠不停地思考問題。”

90歲,在常人眼裏必定是高壽了,一個90多歲的老人,如果不想到死亡,那便真是怪事了。季羨林先生到了這個年齡,多次談到對於生死的思考,他說與其回避、畏懼死亡,不如正麵理解死亡。

坦然麵對死亡

季老在《老年談老》《八十述懷》《夢遊二十一世紀》《九十述懷》《九十歲初度》等多篇散文中都談到了他的生死觀。《九十五歲初度》寫於2006年8月8日,季老開篇談到他過生日,在別人看來是又增加了一年壽數,但在他看來是自己離死亡又近了一步。

莊子說“萬物方生方死”,從這個觀點上看,季老坦然地麵對死亡問題,正是對時光流逝的萬古不易之理的深刻體會。他說“人間正道是滄桑”,因為人類和一切生物都對死亡毫無辦法。“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季老一直以陶淵明的一首詩為座右銘:“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他多次在文章中說道:“該死就去死,不必多嘀咕,多麼幹脆利落啊!”有生有死,這不但是人類的進化規律,也是一切生物的消長規律,無論誰都不能違背。

相傳禪宗六祖惠能坐化之前,眾弟子圍著他痛哭流涕,惠能十分坦然地說道:“你們不必傷心,我另有去處。”莊子討論生死時認為,人們因為對死亡心存恐懼,臨死前拚命掙紮哭泣,結果死了以後在另一個世界裏過得很舒服,才知道臨死時的悲傷痛苦都是多餘的。生與死是一個完整的循環過程,人一出生就開始奔著死亡而去,如果我們能坦蕩地承認死亡,以此態度麵對活的人生,便可以從容、淡定、輕鬆,這不僅是一種生活智慧,也是博大的胸懷。

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

季老說道:“一般人的生活,幾乎普遍有一個現象,就是倥傯。用習慣的說法就是匆匆忙忙。”那麼究竟應該怎樣生活呢?季老這樣回答“多一些典雅,少一些粗暴;多一些溫柔,少一些莽撞。”粗暴對待生活的人,無法理解“生”的價值,更不會懂得“死”的意義。

一對夫婦都患了癌症,兩人將家產平分,各自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丈夫說他一生有很多夢想沒有實現,如今剩下的時間不多,為了不留遺憾地離開世界,他打算用最後幾年實現願望。於是他列下一個清單計劃:去埃及和希臘,去悉尼大劇院聽一場音樂會,拍攝一百個風景優美的地方,讀完莎士比亞所有作品,去主場支持自己喜歡的球隊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