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道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也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現代社會中的道德表率。
季羨林先生以“愛國、孝親、尊師、重友”為人生準則,這簡簡單單的八個字,詮釋了極為深沉的人生哲理,並被季老稱為“人生四要”。季老把尊師重道奉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原則和信念。誠如《禮記·學記》所說:“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其注釋曰:“嚴,尊敬也。尊師重道焉。”自此以後,尊師重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行其道,教育學生要發自內心地尊敬師長。
尊師重道,薪火相傳
季羨林先生一生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他不辭辛勞,曾以90歲的高齡拍攝了一部《尊師重道,薪火相傳》的公益宣傳片,隻為中華兒女能夠把尊師重道的優秀美德,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宣傳片以季老為主角,他卻分文未取,隻將弘揚中國傳統美德作為己任,盡顯一代文人的清風傲骨。
季老寫文著書會友,儒雅溫潤,視名利如淡水,在媒體麵前始終保持低調,但此次卻親自參與了公益宣傳片的拍攝,他隻說:“這是一份責任,也是一份尊重。”
季羨林先生一生承襲多位老師門下,他在多次交流中談道:不僅僅在胡也頻、胡適、陳寅恪、湯用彤、馮友蘭、朱光潛等中國大師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德國的兩位老師也給了自己諸多啟示,對他們的感激已經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概括的。而這部《尊師重道,薪火相傳》的公益宣傳片中,也正表達了季老對這幾位老師崇高的敬意和懷念之感,同時也希望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可以一代代地傳承,永不泯滅。
當記者問到為何啟用“重道”而不是“重教”,而“道”字又該如何解釋時,季老沉吟了一會兒,回答道:“重教是隻講究教育,而道比教育要大得多。韓愈《原道》中曾提到‘由是而之也則道’,就是你必須要走的路就是道。同時關於道字,卻是寫一萬字都寫不清。”
尊師重道乃為人之本
季羨林先生在其著作中,但凡言及陳寅恪大師,必然稱之為“先師”,而有關於陳寅恪的紀念文章,其落款也總是“弟子季羨林”,這般的尊師重道實在為人所欽佩。季老曾言:“為人者,必先尊師重道。”而他本人也將之發揮得淋漓盡致。
陳寅恪被譽為“教授的教授”,是季羨林先生的老師。季羨林先生原本學習西洋文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清華旁聽了陳寅恪的“佛經翻譯文學”,這才改學梵文、吐火羅文、巴利文等聞所未聞的文字。陳寅恪在做學問時,總保持“不武斷、不誇大、不扭曲、不斷章取義”的嚴謹作風,在這樣嚴師的教導下,季羨林先生終身受益,並且稱讚聽陳寅恪的課是一種“無法比擬的享受”。
季羨林先生回國後,在恩師陳寅恪的推薦下進入北大,從此以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北大。陳寅恪晚年執教於中山大學,而中山大學也曾舉辦過三次關於紀念陳寅恪的學術研討會。這三次學術研討會季羨林先生均到場,最後一次時季羨林先生已是88歲高齡。為了緬懷恩師對自己的教誨和指引,季羨林曾為陳寅恪寫下《回憶陳寅恪》《紀念陳寅恪》等文章,以表自己對先師的敬仰。
這些發自內心的尊師重道之舉,也使季羨林先生廣受人們敬仰愛戴,並讓我們對尊師重道有了更多的感悟。
見微知著,方顯尊師重道
李慎之先生曾因為季羨林先生在《吳宓與陳寅恪》一書的封麵上寫下“弟子季羨林敬署”大為感慨。“弟子”一詞,有結草銜環之意,這一微不足道的細節卻充分說明了季先生發自內心的尊師重道。而正是這一點讓李慎之大為感動,一邊感歎當今世態之澆漓,師道之不尊,一邊讚揚季先生的情義。
而季羨林先生的崇高之處,也正是體現於這一點一滴的小事中。1940年正值戰爭饑饉年代,還在德國求學的季羨林看到日漸消瘦的西克教授心疼不已,他省下奶油、麵粉、雞蛋和白糖,在老師生日當天為其做了一個大蛋糕,而自己在很長的時間裏隻能以一小塊麵包充饑。而年歲已高的西克教授對於季羨林也是寄予厚望,季羨林先生曾在日記裏寫道:“他要把自己畢生專長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我。”而季羨林先生也深感其知遇之恩,20世紀80年代再訪德國時,他特地在西克教授的墓前獻上一束鮮花,並說道:“他有父親和祖父一般的慈祥。一直到今天,隻要一想到他,我的心就會劇烈地跳動,淚流滿麵。”
敬人者,人恒敬之。季先生一直身體力行地弘揚尊師重道的傳統美德,他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他的文學著作,還有在他身上不可忽視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