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華文化:下一個三十年的河東(1 / 1)

作為中華文化學術的旗幟和舵手,季羨林先生一生致力於研究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如同人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都經曆過風雨的洗禮一樣,即使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也曾經遭受厄運,經曆挫折,有過“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困境。季老生於憂患之中卻不忘赤誠,一生都懷有達則兼濟天下的誌向,想著為中國傳統文化正名。他年老的時候十分欣慰,因為他終於親眼見到,曆經錘煉的中華文化正呈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象。

隻有中華文化能拯救世界

從1840年始,西方殖民者用鴉片和利炮攻破國門,中國自此開始趨於西化的道路,西方文明也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入侵和改造。然而西化是一把雙刃劍,魯迅先生曾經談道:“我在這裏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說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我隻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這種“拿來主義”的精神,正是針對西化而言的,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季羨林先生年輕時,因為研究佛學的緣故,就已經對中國文明與印度文明之間的關係有所思考,仔細考量了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化的重大影響,並思考如何將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如何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並影響世界。當印度人仍然沉浸在古老文化美夢中停滯不前時,中國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展起來,新一代文學大師相繼產生,在世界文化主流中為中國文化尋找立足之地,找尋新的發展力量。

季羨林先生在《季羨林談東西方文化》裏提到:中華文化正在創新,在不斷地發展進步。哲學思想讓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是曲折的,因而西方文明在世界史上輝煌了二三百年,終將成為三十年的河西,而下一個三十年的河東,必將由中華文化來擔當。

如今的世界格局,西方科技占據主要地位。但工業革命後,西方對世界的掠奪是有目共睹的,他們的矛盾和弊端已經開始顯露。季羨林先生用一個十分恰當的比喻來解釋人類的進步:“人類的進步就如同人跑400米接力賽,後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礎上的。”中華文化有今日的成就,絕非一日之功,靠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曆史積澱。西方文化在曆史的長河中已出現頹勢,如此發展下去,必定會步入沒落。而中華文化需要改弦更張。季羨林先生更是在一次國際會議上斷言:“隻有中華文化、東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中華文化呈現給世界的是一種新的形象!

浴火重生,再現輝煌

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開始,到清代的禁書和文字獄,中華文化在曆史上經受了許多磨難。季老認為,在現當代中國,傳統文化也曾在破除舊文化的五四運動遭遇過極大的災難,被迫陷於“山重水複疑無路”的窘迫處境。在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想要破除封建頑固僵化禮製,把倒退的舊東西剔除,進而把西方先進、優秀的文明引進來。在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新事物的產生總會受到阻礙,因而知識分子們不可避免地采取了一些過激手段,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摧殘。

季老在《談國學》一書中談到,五四運動的時候,很像潑洗澡水,連孩子也潑掉了,這是不得已。矯枉過正,有時難以避免。

然而,這些災難並沒能阻礙中華文化的延續,“真金不怕火煉”,中華文化這塊“真金”在曆經劫難之後,不僅沒有消亡,更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之勢,越來越閃耀出奪目的光輝。今天的我們已經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探索反思,一方麵承認其重要性,另一方麵也著手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正在浴火重生,在我們這一代再現昔日輝煌。

季羨林先生對維護傳統文化功不可沒,他一生堅守,用畢生的精力研究與中華文化有關的學問,最終成為受人尊敬的國學大師。季老作為首任中國文化書院委員會主席,與誌同道合的學者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為中華文化的複興而奮鬥,為弘揚中華優秀文化而獻身。

中國文化書院成立時,季羨林先生熱淚盈眶地說道:“我們麵前的困難還不少,我們從來也沒有妄想隻有陽關大道。但是,起碼我個人總有一個感覺,借用宋人的詩句就是:‘嚴霜烈日都經過,次第春風到草蘆。’再借用放翁的一句詩:‘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國傳統文化,經曆了千年的風吹雨打,多次陷入絕境當中,如今終於長出新綠的枝葉,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