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先生寫過一篇名為《滿招損,謙受益》的文章。在文中,他提出自己的觀點:做學問要真謙虛,假虛偽,做人亦是如此。他說,一個學者,無論年輕或者年老,如果覺得自己學問夠大,沒必要再學習了,他就不會進步。如果保持謙虛的心態繼續學習,不僅會取得更大的進步,而且會對他人有幫助,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
驕傲使人退步
季羨林先生曾多次提到關於資質的問題,說自己隻是普通人,經過刻苦勤奮,才取得了今天一點不大的成績,但這隻是大師的謙遜之言。他從側麵告訴我們:成大事者,為人處世須謙虛。
項羽原是貴族出身,力能扛鼎,為一代霸王。巨鹿一戰,他以破釜沉舟的勇氣和智謀擊潰秦軍,登上人生的頂峰,也由此開始睥睨一切,以王者自居,沉淪於“君臨天下”虛妄之中,擁有雄兵百萬,不把亭長出身的劉邦放在眼內,鴻門宴上剛愎自用,忽視範增的計謀,不可一世。項羽對自己過度自信,趾高氣揚地不把一切放在眼裏,漠視他人的威脅,不虛心接受進言,以自我為中心,最終敗給了劉邦,自刎烏江。
唐代名臣魏征說過:“念高危,則思謙衝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麵花。謙虛,是一劑良方,時時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前進;謙虛,是一種心態,讓我們時刻不忘充實自己。所以,我們需要學會謙虛,學會不停地前進,學會不斷充實自己。
虛心使人進步
季羨林先生一生為人謙遜,即便是登上學術的頂峰之後,依舊保持著淡然平和的心態。他說自己從來沒有自滿過,別人對自己的稱讚,他十分感謝,卻總是感到受之有愧。
謙虛是淡然處世的態度,無論何時,都能為自己做出正確的定位,不迷失自己。春秋時期的晏子一生可謂輝煌,智諫景公、弦章死諫、出使楚國等,司馬遷說:“方晏子伏莊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餘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即使這樣,他卻從沒有顯出一絲一毫的驕傲之氣,從不認為自己高人一等,為人沉著冷靜,身處官場,無論是沉還是浮,皆處變不驚。而再看晏子的車夫,他的趾高氣揚卻隻因是晏子的車夫,無形之間,他已經失了定位,迷失了方向。這大概就是車夫永遠不及晏子的緣由吧!試問,一個處變不驚、時刻理智謙虛、一步一步穩穩前進的人,還有什麼可以蒙蔽他的眼睛,阻礙他的前進?
北京大學東語係校友範夢回憶說,自己成為大學美術教師後,打算寫一本教科書在全國美術院校推廣。季羨林先生為這本書寫了序,其見解、文筆令範夢對季先生更加敬仰。10年後,他再請季先生為自己新編寫的書作序時,卻得到了這樣的答複:“我那點關於美術的知識,在前一篇序中已經用罄,再寫序實在沒有這個勇氣和本領了,謹題寫大著書名,今寄上,請看看是否可用。”
即便被拒絕了,範夢仍被季先生的謙遜所深深折服。在他心中,季羨林無疑是一代大師,擁有不可逾越的高度,然而季老卻時刻謙虛著,明明博學多識,卻說自己的學識已經用完。季老尚且如此,我們又有何立場驕傲呢?
大海之所以能成為大海,就是因為它總在低處,一切的大川細流都彙聚到大海的懷抱之中。學識也是如此,越是學識淵博的人,越是謙虛,吸收的知識也會越多,繼而更加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