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是真正的智者,他們往往不顯山,不露水,不賣弄聰明,看似愚鈍,實則擁有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通常做人低調,從來不向別人誇耀自己,吹噓抬高自己,其做人的原則是厚積薄發,寧靜致遠,有著海納百川的境界以及強者求己的心態。
季羨林先生認為,人的一生應該追求成為擁有大智慧的人,注重自身修養,做事不耍小聰明,沒有太多的抱怨,真心實意,踏實做事,就好像璞玉一樣,經過精細雕琢才可以成為絕代珍品。
小聰明
後人歎楊修“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不得不說,楊修是小聰明的典型,應了一句“聰明反被聰明誤”。在曹氏朝廷多年,楊修晉升得很慢,究其原因自然是曹操不喜歡他的緣故,而他卻沒有意識到;曹操對他的厭惡和疑心越來越深,他也沒有意識到。該聰明時他卻反倒不聰明了,而不該顯露鋒芒時卻又自作聰明,招致了更多的猜忌和厭惡。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小聰明會給自己招惹殺身之禍,那麼他還會如此外顯自己的聰明嗎?楊修的愚蠢就在於他的小聰明招致麻煩而不自知。
再有就是《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其判詞曰:“機關算盡太聰明,反送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後性空靈。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歎人世,終難定。”王熙鳳為了自己的私利,機關算盡,將小聰明耍到極致,結局淒慘無比。她與楊修都是典型的“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
大智慧
戰國末期秦國大將王翦奉命出征,出發前他向秦王請求賜給良田房屋。秦王說:“將軍放心出征,何必擔心呢?”王翦說:“做大王的將軍,有功最終也得不到封侯,所以趁大王賞賜我臨行酒飯之際,我鬥膽請求賜予田園,作為子孫後代的家業。”秦王大笑,答應了王翦的要求。王翦到了潼關,又派使者回朝請求良田,秦王也爽快地答應了。手下心腹勸告王翦不要這麼貪心,王翦支開左右,坦誠相告:“我並非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現在他把全國的部隊交給我一人指揮,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賞賜田產,名為子孫計,實為安秦王之心。這樣他就不會疑我造反了。”
與楊修和王熙鳳不同,王翦深知秦王心性,知道韜光養晦,不露鋒芒,才能免遭猜忌。
英國的溫莎公爵曾經主持了一個招待印度當地居民首領的宴會。宴會結束時,侍者為每個客人端來了洗手盆。當印度客人看到那精巧的銀質器皿裏盛著清澈的水時,便以為這是英國皇室的待客之道,於是端起來一飲而盡。這一舉動,讓英國貴族們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隻是愣愣地關注著溫莎公爵。溫莎公爵神色自若,不露聲色,一邊繼續與客人談笑風生,一邊也端起自己麵前的洗手水一飲而盡。於是,大家也紛紛仿效溫莎公爵,喝了麵前的洗手水,宴會在熱烈而又祥和的氣氛中取得了預期的成功。
在英國宮廷禮儀之中,自然是不能把洗手水喝掉的。而印度首領在不了解風俗的情況下,冒失地喝掉了洗手水。作為主人,溫莎公爵並沒有“聰明”地指出他們的做法不妥,而是裝了糊塗,跟著將洗手水喝下,避免了印度首領的尷尬,使宴會在和諧的氣氛中進行。溫莎公爵的做法彰顯了自己高貴的品格與風度,樹立了良好的個人形象,營造了和諧的氛圍。
大智若愚是中國人特有的做人的心態,也是中國文化幾千年所凝聚的特有的大學問、大智慧,是中國人追求的人生境界。與道家的“上善若水任方圓”有異曲同工之妙,大智若愚是大勇若怯,以柔克剛;是藏鋒露拙,明哲保身;是無所為,而後無所不為。
保持正確的心態,拒絕小聰明,修養大智慧,人的認知才會冷靜,才會清醒,才能擁有一顆寬容之心,才能養成一種大氣度,從而淡然地看待世間的紛紛擾擾、爾虞我詐;超脫功利,看透世俗,善待世間的一切,居鬧市仍心靜,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做到寬仁待物、處事從容。